从临港地下空间规划方案中看到临港未来交通的可能性
今日,上海临港官方公众号上发布一则《临港新片区地下空间规划设计导则(试行)》方案,小编特地研读了下,发现几个非常有趣的点:
首先,地下空间总体结构形成“一核三轴多节点”的网络化地下空间
“一核”:以滴水湖核心片区为主体,形成地下空间开发核心区;
“三轴”:依托轨道交通16号线、两港快线、市区线等线网,形成串联各组团和开发节点的联系轴;
“多节点”:结合TOD站点区、产业重点发展区、人员活动密集区等形成地下空间综合开发重要节点;
“网络化”:包括轨道交通、综合管廊、集中能源网络。重要功能组团片区形成连通网络。
同时提了一个“地下城市空间”的概念,将地下空间构建成为人、物体、事物相互交汇的共享空间。
根据规划,我们大致可以看出整个地下空间系统分为5层
地上为步行交通空间,由空中连廊构成的步行网络,二层、三层均为商业;
地面层为出租车落客区+公交场站+非机动车停车场+公交场站;
负一层为轨道站厅+地下商业
负二层为地下停车场
负三层为地铁站点
这里有一个关键点:地铁站。小编立马联想到,目前整个主城区只有16号线地铁,而16号线的站点空间基本打造完成,如果根据此“导则”的规划只会在原先基础上进行优化,那会不会除了16号线的两个站点,再增加其他地铁线?
我们继续在“导则”中寻找可能性:
根据“导则”的地下空间分区管控图,整个临港主城区将分为:
核心功能区:包括中央活动区、地区中心及其他商业办公集中地区,地下轨道交通枢纽站点半径500米范畴区域。
重要功能区:主要居住区、科研园区为主的区域。
一般功能区:主要以产业园和公共绿地为主的建设区域。
核心功能区有:主城北、综合区、105开放区、临港大道、顶尖科学家社区、泥城、平安等区域,恰巧在“导则”中小编发现一个图(之前从未在正式文件中出现),将两张图进行匹配,小编发现有很多地方值得推敲:
根据今年4月份临港提出的《三年行动计划》中提到的:
3条国铁:沪通铁路、沪乍杭铁路和沪舟甬铁路,其中沪舟甬铁路经东海二桥、洋山港直达舟山宁波;
6条市域线:两港快线、轨道交通16号线、轨道交通21号线、曹奉线、奉贤线和南枫线;
1+1+N枢纽:浦东枢纽为主枢纽,四团枢纽等为地区枢纽,市域铁路相关站点为组团枢纽,围绕组团枢纽布置中运量交通。
在以上公布的图中,小编发现已经出现《三年行动计划》中提到的沪通铁路、沪乍杭铁路、两港快线、轨交16号线、以及各个枢纽。
那也就是说,经过临港主城区的“主城北枢纽-开放区枢纽-滴水湖枢纽-申港大道枢纽-泥城枢纽-四团枢纽”的蓝色线为“两港快线”,而16号线则将从滴水湖枢纽延长至南汇新城枢纽,
图中还标注了一条红色的线路,那是什么?
会不会是中运量线?
我们来对比下早前公布的中运量线:
再看看《三年行动计划》中提到的中运量示范线::T1、T6示范线争取立项(2020);T1、T6线开工(2021);T1、T6竣工运营并T2开工(2022)。
根据对比,小编发现中运量线的走向与图中"红线"的走向有交叉处但走向不同,更像图中绿色线的走向,所以这条红色线不可能是中运量线,到底会是什么?
根据“导则”的几个核心功能区地下空间分布来看,小编有一个大胆的猜想:会不会是贯穿整个主城区的地铁线?(仅为个人猜想,一切以官方公布为准)
如果是那无疑真是绝对的大利好,那如果不是,又会是什么需要设置地下空间站的呢?有没有哪位大神可以解答下小编的疑惑?
有不同看法的朋友也欢迎加知了哥微信,或者留言,我们共同探讨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