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景泰蓝鉴定的方法
建国后,景泰蓝成为国家出口的长期品种,仿古品种一直延续生产至今。当时的欧洲生意是通过香港转出口,这时段的景泰蓝质量比较好。因为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急需大量外汇,在到文革时期之前生产的景泰蓝品种远销九十多个国家,但质量与清后期相比又逊一个层次,镏金基本都是电镀金。虽然不易脱落,但给人一种现代工艺品的那种艳俗的光泽,抛光工艺超过以前各时期。釉面上无砂眼,器物轻、薄,纹饰简单掐丝明显的不规整。仿古与创新工艺相结合,艺术价值已经与清代无法相比,变成了单一的工艺品。除少量工艺大师的作品以外,基本上收藏价值要低的多(这里指的是针对清代的景泰蓝艺术品而言)。建国后的高 级景泰蓝曾经是作为国礼与其他国家交往赠送的品种,但又开发中档礼品。如花瓶、台灯、怀表、钢笔等产品的大量使用。到了八十年代北京工艺美术厂的库房里积压了大批中低档类景泰蓝制品,这些曾经出口供不应求的景泰蓝,由于不注意质量最终被市场所淘汰。目前在北京地区所经营的地摊上经常能见到带包装盒的七八十年代的景泰蓝制品,这里的一些仿古器皿常被藏家误以为是古董。目前在国外有一百多个国家有大量建国后各个时期的景泰蓝工艺品,随着古玩市场景泰蓝的价格攀升,而加入回流大军,进入国内市场。这些质量不均,艺术品与普通工艺品可谓良莠不齐,收藏者多数看不明白此类景泰蓝。建国后的工艺大师级别所制作的景泰蓝精品目前价值有待开发,一些特殊复杂工艺的景泰蓝精品在市场时有发现,但没有太多人注意此类品种。
晚清陈浏的《陶雅》记载得最明确:“范铜为质,嵌以铜丝,花纹空洞,杂填彩釉,昔谓之景泰蓝,今谓之珐琅。”陈浏认为这类工艺品过去称景泰蓝,今天称珐琅。他实际上给说反了,应该是过去称珐琅,现在称景泰蓝。这条记载说明,至少在清后期,景泰蓝的名字就蔓延开来,社会接受了这个通俗易懂的名字。
景泰皇帝为宣德之子,据说,他酷爱铜胎掐丝珐琅的工艺品,不但参与器型图案设计、选择颜色,甚至把生产作坊建在了紫禁城里。这种铜胎掐丝珐琅器的制作在景泰年间得到了巨大发展,尤其是蓝色釉料有了新的突破,有淡白微绿的天蓝、有琉璃般凝重的钴蓝、有蓝宝石般浓郁的宝蓝,多层次的蓝色都被用来做底色,烧成后清新雅丽、高 贵华美,形成了特有的艺术风格。景泰蓝也由此变成了这种工艺的标志。
在中国工艺美术发展史上,学名为“掐丝珐琅”,俗称为“景泰蓝”的工艺品已有600多年的发展历史。元代是引进期,明代是发展期与成熟期,清代是鼎盛期。其中,明代的掐丝珐琅发展主要历经了三个时期:早期宣德年间的快速发展期、中期景泰年间的工艺成熟期和晚期万历年间的复兴繁荣期。据《天府广记》记载:“若奇珍异宝进入尚方者,咸于内市萃之。至内造如宣德之铜器,成化之窑器,永乐果园厂之髹器,景泰御前作坊之珐琅,精巧远迈前古,四方好事者亦于内市重价购之。”借此可知,时至明末,掐丝珐琅与宣德的铜器、成化的瓷器、永乐的漆器相提并论,是当时收藏市场上炙手可热、价格不菲的高端文玩品。
景泰蓝的制作工序,分为制胎、掐丝、点蓝、烧蓝、打磨、镀金六道工序,是一种制作工序复杂的传统手工艺品。景泰蓝制作技艺在2006年被列为首批国 家 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从目前的市场状况来看,景泰蓝的质量略有些参差不齐,挑选一件好的老的景泰蓝工艺品来收藏。
对于藏家来说,最怕的就是打眼,而对于市场价格非常高的景泰蓝来说,市场仿造者众多,有的仿造景泰蓝可以假乱真,这给不少收藏爱好者带来困扰,为此景泰蓝收藏者必须掌握鉴别景泰蓝真伪的功夫,下面是老邢这几年自已上手了,和收藏了不少珐琅器,也看过很多景泰蓝藏品的拍卖会,关于清代至民国的景泰蓝作品。
景泰蓝因其色彩润泽鲜明、胎骨厚重坚实、掏丝整齐匀称、镀金灿烂光亮,而备受喜爱。它完 美结合了中国传统铸铜、制瓷、水墨画与雕刻工艺,但也因工艺繁琐而一度衰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