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岁的孩子用手抠电源插座后,引发的“蝴蝶效应”
可能所有在大城市中生活的父母都一样,周末不是自己的。
你需要哄着、骗着把那些可爱的小孩带到一个据说能启发他们某种才华的地方。
在各种早教班中,家长们充满了焦虑。
比如,某个人的小孩在某次家庭聚会中听到节奏很快的音乐就摇头晃脑地扭了起来,这个家长因此判断自己的孩子很有音乐天赋,然后就把小孩带到了某个音乐初级教育的早教班。
但现实情况是,这个孩子在早教班的表现糟糕极了。这种现实和想象的差距真是让人伤心啊。
这种感觉像是每个家长抱着自己的小孩,面对一台标记着很多入口的培养机器,有的入口贴着音乐家的标签,有的入口贴着职业足球运动员的标签……
家长们要根据自己小孩具备的素质选择把孩子扔进哪个入口。
对于那些看起来都一样可爱的孩子,家长们的确不知所措。
如果扔错了入口,会不会让自己的小孩失去开发某种天赋的机会呢?对于这种感受,我们可以把它叫作“入口焦虑”。
其实家长们对孩子的天赋想象,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观察自己小孩所具有的特性,二是家长本身的职业梦想——比如,家长很喜欢足球,就希望自己的小孩将来成为足球巨星。
其实要理性地判断一个孩子未来会做什么,最大的对照应该是在未来生活中人们所从事最多的那类职业。
我判断我的小孩最可能成为一个普通的公司人。
我们把这个概率叫作“基础概率”。
一个非常喜欢足球的父亲,他的儿子成为足球明星的概率是多少呢?大概是两千万分之一。
在人的发展发育过程中,干扰因素实在太多了。
怎样判断一个人未来会变成什么样,或者他在职业道路上发展得如何,这个问题太复杂了。
这种复杂性缘于人自身的复杂程度远远超出人的想象,而人们又是互相影响的。
那些家长在逻辑上犯的一个错误是,误把事情的必要条件当成了充分条件。
比如,AC米兰队的老马尔蒂尼很喜欢足球,他的儿子也是足球巨星,但这不能说,你喜欢足球,你的儿子就能成为足球巨星。
休斯敦火箭队经理达里尔·莫雷,曾为想要进入NBA打球的美国大学生篮球联赛的球员建立了一个数学模型,以判断他们未来在NBA的发展状况,但结果并不是特别理想。
其中对小乔丹(也就是德安德鲁·乔丹)的误判最能说明问题。
按模型推断,他很可能是个平庸的大个子,但是小乔丹加入NBA不久就成了顶级中锋。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误差呢,因为小乔丹不喜欢大学队的教练,所以那时候打球不尽力。
事实就是这样,如果一个人不尽力,就无法用某种模型来预测,因为模型中的人都是尽力而为的稳定量。
从大学生联赛到NBA只有一步之遥,预测都如此之难,更何况预期一个幼儿长大后会变成什么样。
一个人长成什么样,与其幼时状态的相关性可能是非常低的。
很可能你的小孩碰到某门课程的老师和他的匹配程度,比他具有的特性更能对其发展产生影响。
但是这种匹配完全是随机的,你不知道哪个老师会尤其喜爱哪个孩子,而这个老师会教这个孩子多长时间。
所以家长完全不必有什么入口焦虑,那基本上属于庸人自扰。
最后说一句,我把小孩送到了“乐高玩具班”。
这是因为我妻子认为女儿记性好,适合当投资家。
这种认知的起因是我的小孩在一岁时用手抠电源插座,我打了她的手,结果她两个月没让我抱。
嗯,我前边说过吧,人的复杂程度超出了你的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