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立新 | 为孩子留一口饭
总第1310期
图|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
我家厨房归我管。每次做菜时,厨房案板上总会剩下一点主材,下一餐不一定能用上,往往浪费掉;或者明明计划好一次消费的量,公共器皿里也习惯留下一点主食待用,不如一次分配干净,减少二次麻烦。我自己就常常疑惑:并未在极端困难岁月里浸泡过,如何养成这习惯呢?而且这习惯似乎感染给了小丫:每次分配给她那份食物,她总要把最喜欢的留在最后享用,有时有别的小朋友一哭闹就再分出去一些。母亲似乎一直都这样。
写过《老屋记忆》,自己发现答案:原来母亲是经历过食不果腹时代的,而那正是孩子们拔节成长的关键期。母亲的厨房里,直到现在,还是习惯在案板上剩下一点主材,饭锅里余下一些做好的食物。在母亲的厨房里,无论是物质极其匮乏的岁月,还是物资极大丰富的今天,我们都没感受过严重的饥饿。
我曾试图总结母亲的这一习惯是:任何时候都为孩子留一口饭。但这一习惯传承到我这儿,加了一个时间限制,就是只在孩子尚未获得自主生活能力之前。孩子独立后,应该完全放飞她,不需要格外照顾。
以前读到《读者》上的一篇文字,说到犹太人并不完全收割掉成熟的庄稼,总是留下田地四角的供其他急需的人享用;韩国北部的柿园冬季收获时也有类似的做法, 一定在高高的柿树枝头留下一些熟透的果子供喜鹊觅食。那些贫穷的路人收割了四角遗留的庄稼,得以暂时饱腹;那些适逢冬日大雪、无处觅食的喜鹊啄食了枝头的柿子,可以安全过冬,来年才能消灭树虫。
犹太人感恩自然的馈赠,将爱传递及他人;韩国人明白人与鸟和平共处,才能互惠互利。而我的母亲懂得凡事留一份余地,先人后己,将爱传承。强取豪夺,甚至赶尽杀绝,驱万民以利己,灭万物以利人,可得一时之快,终将祸延自身。对人也好,对物也罢,慈悲与温情,无疑才是世间最大的智慧。
我对被誉为“虎爸虎妈”的一类人向来敬而远之,对他们的“产品”获得成功不以为然。何况什么是真正的成功呢?他们从小将孩子当大人来对待:吃饭慢点就不让吃饱,跑步慢点要挨打,功课退步了就单方反悔以前的承诺……不仅无端剥夺了孩子童年的乐趣,还过早地展示给孩子现实残酷冷漠的一面。每个人成年之前,本来应该更多享受的家庭的温暖,难道不是现实更重要的一面吗?虎爸虎妈们对孩子苛刻,对自己也不温柔,在处理其他社会关系和事件上每每也锱铢必较,且美其名曰:公平公正。好像人类社会的一切都可以用数字来计量、用所谓的地位成就来比较似的。而且,我一直都有个疑惑:虎爸虎妈走到人生暮年,逐渐丧失自理能力或者迫切需要家庭温暖时,他们“成功”的孩子们是否可以“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呢?
“任何时候都为孩子留一口饭”,可以使孩子免于饥饿的紧张,脱离基本的生存危机感。当然,物质极其匮乏的时代已经过去。我们对自己的孩子,对遇见的落难者,绝大数时候,不再需要一饭一食的预留或赠与。他们更需要的是精神层面的理解和支持。在他人处于暂时的弱势时,多关照一点,多扶助一下,可以令其心理上不再遭受伤害,获得一丝温暖和安慰。弱者成长、或摆脱困境后,自会以同样的方式回馈于他人,回馈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将变得越来越温情,世界将变得越来越和谐。反之,大讲特讲并践行所谓的“丛林法则”,弱肉强食,这个社会将变得越来越功利、越冷漠。金钱、功名、地位,真的是我们生活的必需吗?是我们不可重复的一生唯一所求吗?
有能力照顾别人,是你的荣幸。每个人都有从弱到强成长的过程,也都有遭逢“滑铁卢”的时候,没有人一生强势。即使在我们处于明显强势时,依然没有权利将个人的意志强加于人,强加于周围的一切。每个人,每个存在的个体,每一已被广泛认同的自然法则,首先都必须受到尊重。我们唯一可以和应该做的是帮助和爱护。帮助别人,收益的不仅仅是那一个微小的个体,而是人类整个生存的环境。
我的母亲不识多少字,除了自己身边的人,包括家人和邻居,她并没能力照顾好更多的人;我也不过认识不多的几个汉字,一样担不起为人类谋求福祉的责任。你可以认为我们胸无大志,一生碌碌无为,但没有谁可以妨碍我认为:天下所有真正充满爱心的母亲都是天然智慧的。持之以恒的爱、理解和支持,才是人类生生不息的唯一源泉。
2016年1月16
张立新 笔名:安徽老猫,安徽桐城人,自由职业者;工科毕业,自修中文,崇尚自由写作与无痕写作理念,故作文随心所欲,无格可循。
部分作品已结集为《老猫文集》,2016年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