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静而伤感•林风眠解读系列之——艺术风
“艺术是生命的最高使命和生命本来的形而上活动!”
人类,凭借着自己的勤劳与智慧,在漫长的文明史中创作了数量庞大、种类繁多的美术作品。大浪淘沙,烈火真金,在浩如烟海的作品中,仅有一小部分被保存了下来,并因为其独特的价值被人所尊崇与传承,成为经典!
美并不只呈现为物质形态,本质上美就是那份敏感,就是那份对美的观察。通过美的享受,可以满足人最纯真的爱好,使人得到“至乐”。而“一周一画·一画一品”正是基于余姚美术团队《随堂欣赏》课题研究的经典品读。让我们一起走近经典名作,品味艺术人生。(张重欣)
平静而伤感·林风眠解读系列之
艺术风格
余姚市第一实验小学 柴青青
林风眠艺术风格思维导图
扫一扫观看微课
林风眠艺术风格的形成有着多种多样的因素,其中,在重庆隐居的七年,是林风眠艺术风格形成的关键时期。而在杭州玉泉的画室十多年,是林风眠最为舒心、惬意的时光。在上海期间,是林风眠艺术风格的成熟时期。
林风眠在杭州的画室
1963年,林风眠在上海南昌路寓所画画
1978年 林风眠在香港寓所作画
“风眠体”的第一大特色就是方纸布阵。比如作品《紫藤小鸟》,画面被定格在35*35cm这一极方正的纸张内。这种构图方式合于表现近景或者说是特写式的镜头,能拉近作品与观者的距离,更能让观者感觉到作品的亲切。
《紫藤小鸟》约80年代 35cm*35cm
在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里,林风眠找到了线的灵魂:汉代画像石、画像砖那种单纯、质朴、强劲的线条,敦煌唐代壁画那灵动、婉转的线条,以及宋瓷纹饰中简约、飘逸的线条都深深地影响着他。
《裸女》约80年代 68cm*68cm
他的学生画家席德进曾在香港拜会过他。林风眠告诉席德进:“(画)像一棵树,是从土里长出来的,你要给人感觉是真的,是从土中长出来的。”最为精彩的还是他在仕女题材中线条的表现。条条线条就仿佛孕育了生命一般,优雅、匀细、圆润,十足体现了女性的妩媚体态和温馨情调。
《人体》约80年代 67cm*68cm
从林风眠晚年的画稿中,我们可以看出其用线的讲究。其画中最动人的是优美雅致而富含变化的曲线,表现出劲健与柔软的特有和谐。同一画面中又有直线相辅,于是画面中一曲一直、一柔一刚,相辅相成、相互协调,构成了一幅幅和谐、宁静的画面。
林风眠晚年画稿
与传统文人画相比,林风眠的画可以说“亮丽”了很多,山有山色,水有水色,甚至连天空都有它自己的色彩。他自嘲是个好“色”之徒,打破“水墨为上”的古训,运用浓重艳丽的色彩描绘仕女、花鸟、秋林、泊船。
《果盘》约60年代初 67.5cm*65cm
1945年,作家卜乃夫(无名氏)与林风眠有过一次对话,林风眠这样说:“将来的画一定会有改变。现在我们建筑中的光线,都比较暗,但目前外国艺术家已在建议,并开始实践,未来的建筑应该大部分用玻璃,好多吸收阳光——建筑影响美术。人的眼睛更明亮时,对绘画的感觉,会更趋向强烈、单纯。”
《收割》1958 年 68cm*67cm
但无论多么鲜艳的色彩,在林风眠的画中都不会显得过分地跳动、刺眼。如同他的名字一般,带着一丝青涩的优雅,林风眠的作品是如此平静,那柔和的色调,那种淡淡的忧郁的色彩,在我面前静静地展开,铺满整个画面。画面里没有一丝的躁动,让我感到特别地平静。
林风眠的作品又是伤感的,平静中笼罩着一种淡淡的忧伤和哀愁。即使是那些艳丽的盆花和秋日的树林,也笼罩着一层伤感的气息。我想那不是他刻意表现的,那是他在经历了人生坎坷和艺术之路挫折之后自然流淌于笔尖的。他在画画,更是在画自己的心,在画他自家的情怀。纵观林风眠的一生,命运多舛,他就像画坛的一只孤鸿,凄美地飞翔在天地之间。
其他相关素材
《裸女》1978年67.5cm*133.5cm
林风眠1959年 黄山速写(一)
林风眠1959年 黄山速写(二)
林风眠手稿
1928年4月5日蔡元陪致林风眠信
1950年林风眠(右三)、关良、江丰、庞薰琴、苏天赐等一起下乡写生
1990年林风眠(师)与吴冠中(生)合影于香港氏寓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