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要做自己的研究

曲天立

在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为了使教师能尽快地适应新课程,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提高教师的素质和能力,很多人都提出了“教师要成为研究者”的主张,中小学的教育科研再度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但教师成为研究者并不是要教师以专业研究者的身份,去做专业人员的研究。相反,教师应以教师的职业角色和身份,对教师自己遇到的问题进行研究。也就是要做自己的研究,研究自己。这是中小学开展教育科研或进行校本研究必须把握的基本原则。

做自己的研究是相对于做“他人”研究而言的。做自己的研究意味着研究的问题不是“他人”的,而是面对自己提出的真实具体的问题;做自己的研究同时也意味着研究不是完成一种“外在”的规定性任务,而是教师自己发自内心的实实在在的需要。研究自己意味着教师的研究对象不是“他人”,不是“宏观的”、“普遍的”教育问题,而是以自己为研究对象、不断改进和追求卓越的自我反思。研究自己才是在做真研究,而不是假研究。现在中小学教育科研之所以不断受到人们的质疑和批评,“研究成果”在通过检查验收之后就变成了在档案室封存的历史,教师们在轰轰烈烈的一项科研结束之后,又可悲地回到了“习俗化”的教育教学水平,就是因为在中小学教育科研中,教师们不是在做自己的研究,不是在研究自己,没有把握好中小学教育科研的方向。

对中小学教师来说,开展教育科研的根本动力是对更好的、更有效的教育的追求,是对他人成长学问的“迷恋”,是一种教育使命的召唤。中小学教育科研应该是学校和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觉得有问题或出现困惑,为了解决问题和困惑而进行的有意识有目的积极主动的探究和实践活动。这些问题和困惑有的也许具有普遍性,但更多的是特殊的或个案的,是一个个教师自己真实面对的具体的实实在在的问题。而他们在研究中也不是为了发现或贡献原理性的知识和理论,而是为了找出解决具体问题和困惑的策略和办法,在实践中增强自己的教育智慧,使自己获得成长和发展。

因此,中小学教育科研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老师做自己的研究,研究自己。对中小学教师们来说,搞科研不是目的,老师也没有纯粹的科研任务。教师所进行的研究不是存在于教育教学活动之外,不是在另外的时间和空间做另外的事情,而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为着教育教学进行研究。一句话,教师是在教育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进行教育教学。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书育人,搞科研不是为了成为专业的研究者,而是为了“学会教学”,是出于做一个能“教好书”的好教师的人生追求。

教师要做自己的研究,并不排斥专业人员的专业支持,相反它更需要专业人员真正的专业支持。这种专业支持不是专家们“引领”教师做专家的课题或“子课题”,更不能是商业化的炒作,而是出于对基础教育真正关心的责任和情怀,向学校和教师提供高水平的咨询意见和建议,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经验为教师做自己的研究提供有效的帮助,在专业方面提供专业化的知识和智力服务。学校和教师与专家的关系是一种“需要——服务”的“市场供求关系”。教师的研究需要专家的专业支持,但专家不能包办教师的研究,不能替代教师的研究,更不能指挥教师的研究,而是立足于开阔教师的视野、启迪教师的智慧、提升教师的能力,促进教师进行深入地思考,引领教师成为他“自己”——一个有独特个性和智慧的好教师。

教师做自己的研究也不是不需要教师间的合作研究。但对合作研究我们不能作狭隘地理解,认为许多教师做同一个课题、完成同一项任务才叫合作研究。这与其说是合作,还不如说分工更合适。有很多学校总是想搞一个覆盖全校的大课题来组织全体教师进行所谓的合作研究,如果没有教师做自己研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样的合作研究其实是“貌合神离”。合作实质上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上的沟通,一种心灵上的默契,是在共同目标的鼓舞下,彼此间相互的激励和支持、宽容和理解、碰撞和交流。教师做自己的研究,并不是教师一个人单枪匹马地在“真空”中进行孤独地奋斗,其它教师的态度、意见都不可避免地对教师的研究方向、进度和结果发生着影响,合作研究与教师自己的研究就这样彼此交融、密不可分。

中小学教育科研既不神秘也不复杂,是我们人为地把它神秘化复杂化了。由于习惯和定势,说到搞教育科研,很多老师自觉或不自觉就把自己当成了专业研究者,而忘记了“自己”是谁。现在有些学者主张教师要做“行动研究”、“叙事研究”,讲“我的教育故事”,就是要让中小学教师重新发现自己、认识自己,回到做自己的研究、研究自己的本来状态。以自己为研究对象,以自己为研究工具,创造一个新我,这就是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真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