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必读 | 晕针怎么办?
在黄帝内针爱好者学习群里呆得久了,每每看到大家发的病案,我作为一名中医临床医生都会感到震撼,从中亦是受益良多。感恩有这么好的平台共广大针灸爱好者学习交流。
作为一名职业中医大夫,今次想就“安全”话题为大家做一些小分享。
就黄帝内针而言,可以说已经做到将针灸的安全性最大化——只在肘膝关节以下进针。但随着内针爱好者越来越多,其中不乏初学者,因此还是有一点需要大家特别注意的,那就是晕针。
首先我们要知道,晕针是一种常见的针灸不良反应,只要扎针灸,你就可能面对患者的晕针。晕针只要处理及时,患者很快就可以恢复知觉,不会有严重后果。但若处置不当,则可能会有风险,严重地甚至出现过晕针致死的案例。
笔者学习内针已有三年时间,在临床中碰到大大小小的晕针超过二十例,级别各不相同,有轻度的,也有重度的。均按照内针思维进行急救,几乎都在很短的时间内恢复,无不效者。根据临床表现的不同,可以分为轻度晕针和重度晕针。
一、轻度晕针
患者的头部或上腹部首先出现不适,视力会模糊,感觉他人在同样距离说话时的声音会越来越远,面色苍白,嘴唇白得会比较明显,同时可能伴随心悸、恶心、出冷汗等现象。出现这些症状的时间十分短暂,有些患者会误以为上述情况是正常表现而忽略,不与医生沟通,直到实在挺不住突然晕倒。
轻度晕针容易出现在青壮年(男性多于女性)、对针灸恐惧的人群以及体弱者,所以医者一定要留心观察,一旦发现晕针苗头应当尽快采取措施。
二、重度晕针
说到重度晕针,主要是其来势凶猛,突然面无血色,伴有头晕目眩、胸闷、恶心欲呕、四肢发软发凉、身体摇晃不稳,或伴随瞬间意识丧失、突然意识丧失,昏扑在地、大汗淋漓、双眼上翻、二便失禁,少数可伴惊厥发作。
由于患者的症状表现得很凶猛,对于医者的心理承受力是很大的考验。此时一定不要慌张,哪怕内心波涛汹涌,给患者传递的信息一定得是镇定。只要按照理法进行治疗,严重的晕针也会转危为安。
蜜汁自信的眼神很重要
这类晕针高发于年纪较大、体质虚弱症状较多的患者,以及过度疲劳的患者、病程较久、气血严重不足的患者。如果碰到这类患者或是医者感觉可能会出现重度晕针的患者,治疗时可以考虑侧卧位进针,这样会大大降低晕针风险。
当然,如果各位学人是初学者,对于有可能出现重度晕针的这类人群,最好先不要盲目出手,可以同有经验的医生一起配合进行治疗,并且尽量在医院等正规的医疗场所进行治疗,不在家里进行。
对于重度晕针的易发人群,在治疗之前要详细询问病史,重点关照到血压、心脏病病史、晕针史、近期是否有过度疲劳史,以便于我们对患者出现的症状是否属于晕针做出正确判断。
哪个阶段会出现晕针?
大体来说,发生在扎针之前出现晕针的概率很小,但也不是绝对。大部分会出现在扎针的过程中,这种是最常见的。还有一种晕针比较特殊,在取针后数分钟甚至更长时间后出现晕针,对于这样的晕针虽然概率小,但由于容易被忽略,也需要引起注意。
如何处理晕针
一、前期准备
首先扎针前我们需要准备晕针的急救物品,具体包括:红糖、开水、艾条、打火机。
红糖水要提前准备好以便晕针时可直接饮用。用一次性纸杯,倒入纸杯三分之一处的红糖量,尽量用高浓度红糖确保红糖水浓度,如果没有红糖可用白糖或糖块代替。提前倒入半杯开水将红糖融化,放凉。如果出现晕针马上加开水,这样红糖水的温度刚好可以直接饮用。
在晕针伴有大汗淋漓的症状时,我们需要用到艾条进行艾灸,艾灸穴位包括:百会、劳宫、涌泉、神阙等。汗止就可以停灸。推荐使用好一些的艾条,3cm粗细以上的疗效会更快一些,细的艾条可以同时使用多根一起灸。灸的时候需要注意距离,经常用手感受一下距离和温度,保持适中。另外还要注意艾灰别掉到患者身上造成烫伤。
二、晕针的处理步骤
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拔针、拔针、拔针,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第二步手法处理:
弹拨极泉和拉腋前大筋。
1、弹拨极泉的方法:
极泉穴位于腋窝顶点,腋动脉搏动处。用中指抵住极泉穴位置的筋,前后拨动三次到九次,方法正确患者会如触电般麻至手。
2、拉腋前大筋方法:
食指,中指和无名指并拢抵住患者的腋下,拇指在腋前大筋(中府云门附近)一起拿捏住腋前大筋,向前上方做拉放动作,连续三次,同时要密切观察患者面色、表情及呼吸变化,如果拿捏到位,胸痛、胸闷瞬间即可消失。如果三次不行,可连续六次或九次。弹拨极泉再加上提拉腋前大筋可谓是回阳救逆大法,一般拉上个3-9次都能回的来,而且对于心脏病,中暑等昏厥的症状都有效。
第三步:艾灸。
轻微症状前两步就可以搞定了,后面第三个步骤要学会灵活运用,法无定法,方无定方,希望内针学人可以灵活运用。
内针最强调的就是治症,晕针当然也是症,所以当医者碰到晕针时要冷静保持头脑清晰,在危机的状态下找到主症所在,随症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