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忌讽齐王纳谏》详解
《邹忌讽齐王纳谏》
1.邹忌 修 (长,身高)八尺有余,形貌 昳丽(光艳美丽)。朝(早上) 服(穿戴)衣冠,窥镜,谓(对……说)其妻曰:“我 孰与(跟……相比,哪一个……。孰:谁。 与:跟。)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 甚(很、极) ,徐公何能 及(比的上)公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 自信 (相信自己),而( )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第二天),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旦日”的后一天,也就是第三天),徐公来。孰 (仔细) 视之,自 以为(认为)不如;窥(照)镜而 自视(看看自己),又弗如远甚(远远地不如)。暮 寝(睡觉)而思之。曰:“吾妻之 美(以……为美;认为……美)我者,私(偏爱)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1.段意:写邹忌从妻、妾、客谬赞自己比徐公还美这件事中悟出别人奉承自己是有求于自己的道理。)
2.于是入 朝(朝廷)见威王曰:“臣 诚(确实)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 以(认为)美 于(比)徐公。今齐地方(土地;方圆)千里,百二十城,宫妇 左右(侍臣),莫(没有)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 蔽(蒙蔽,这里指受蒙蔽。)甚(到了极点。)矣!”
(2.段意:邹忌委婉规劝齐威王,启发齐威王认识受蒙蔽的严重性,懂得纳谏的重要性。)
3.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 面刺(当面指责。刺,指责)寡人之 过(过错、错误)者,受上赏;上书 谏(规劝)寡人者,受中赏;能 谤(指责别人的过错)讥(讽刺)于市朝(公共场合),闻(使……听到)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4.令初下(下达),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不时、有时)而 间(间或、偶尔)进。期年(满一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 闻(听到)之 ,皆 朝(朝见、朝拜)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3-4.段意:写齐威王纳谏除弊,内政修明。)
一、识记:
1.本文选自《战国策》。《战国策》又称《国策》,西汉末年 刘向 根据 战国 时期的史料编订的。是一部 国别体 的史书,共 33 篇。
2.讽:用暗示、比喻之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纳谏:接受规劝。
3.人物形象:
齐威王:从善如流、广开言路 、纳谏除蔽 锐意改革的比较贤明的君主。
邹忌:善于自省(有自知之明)、实事求是、头脑冷静、聪明精细、善于劝谏自保 的谋臣。
4.成语:门庭若市:宫门前和庭院里的人多得像集市一样。
有关成语:自知之明 从善如流 兴利除弊
二、翻译: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译:我跟城北徐公相比,哪一个美?
2.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译:(邹忌)仔细地端详他,认为自己不如他漂亮。
3.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译: 照着镜子看自己,又觉得相差太远。
4.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译:晚上睡觉时思考着这件事。心想:妻子认为我美,是偏爱我。
5.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译:现在齐国的领土方圆一千多里,城邑有一百二十座,王后王妃和您身边的人没有不偏爱大王的。
6.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译:这样看来,大王您您受蒙蔽太深了!
7.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译:能够在公共场所批评议论(我的过错)让我听到的,得三等奖。
8.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谏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译:几个月之后,断断续续有人来劝谏;一年以后,有人即使想劝谏,也没有什么说的了。
9.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译:这就是所谓在朝廷上战胜别国。
三、问答题
1.面对妻妾与客的赞美,邹忌态度如何?得出什么结论?(用原文回答)
答:“忌不自信。”邹忌并未得意忘形,很有自知之明。他思之的结果是:“妻私我,妾畏我,客有求于我也”。
2.妻、妾、客为什么异口同声肯定邹忌比徐公美?请用原文回答。
答: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3.齐王是怎样纳谏的?
答:齐王下令按进谏的方式,分三等悬赏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滂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如此不计较提意见的方式和态度,这在封建社会是罕见的,也正是邹忌敢于进谏的原因。
4.臣民是怎样进谏的?
答:臣民进谏分三个阶段,发生了三次变化,“令初下,群臣进涑,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闻之;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这三变生动地反映了这一重大举措的正确性。
5.齐王纳谏的结果如何?
答:结果是“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6.邹忌是怎样分析"王之敝"的?
答:他采用类比推理,由平凡小事推到治国之道,由自己推及齐威王,由妻子推到宫妇,由小妾推到朝廷之臣,由来客推到四境之内的百姓。这种逻辑性强的推理,说服力强,浅显易懂,表明邹忌不不仅有自知之明,而且也善于纳谏和劝谏。
7.讽谏结果如何?
答:最后齐王纳谏。文中写到齐王纳谏决心之大,行“三赏”朝廷内外出现了“三变”。“四国皆朝于齐”从侧面反衬了纳谏的巨大成果。
8.邹忌“入朝见威王”,是如何“讽”齐王的? (邹忌劝谏齐威王的策略,高明在哪里?)
答:邹忌入朝后,采用了设喻手法,由生活琐事推及国家大事。他并未单刀直入向齐王进谏,而是将比美这件生活小事讲给齐王听,谈自己体会,然后同国家大事进行类比,将妻、妾、客与齐王的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类比,推理委婉地进谏,得出一个结论:“蔽甚”。
9.面对妻、妾、客的不同态度的赞美,邹忌从“不自信”到“暮 而思之”,反映了他怎样的品质?
答:邹忌有自知之明、善于思考,实事求是、正视自己。他不盲目轻信。对别人的褒奖,冷静思考、善于反思和自省。
四、语言欣赏:
1.文中的细节和对话描写,表现了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试举例说说。
描写精练生动:例如,课文写邹忌讽谏齐王后,“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受下赏’”。一个“善”字既表达了齐王的赞同和诚意,又恰如其分地显示了他的矜持和尊贵。“乃下令”把一个善于纳谏、锐意改革的鲜明的君主形象表现得生动传神。又如,写“三问”,既必须了邹忌的怀疑,又毫无重复之感。写“三答”,语义完全相同,但感情色彩却不大一样。
五、列举拓展
1.历史上有哪些敢于直谏的贤臣和从善如流的贤君:魏征劝谏唐太宗;曹刿劝说鲁庄公。
2.历史上直谏难、纳谏尤难的例子:比干劝谏商纣王不要虐待人民,反被商纣王剖心;伍子胥劝吴王夫差杀死越王勾践,却被逼自杀;屈原劝楚怀王联齐抗秦,却遭到朝中亲秦派的陷害,两次被流放。
文言文的断句
一、抓主谓宾进行断句。
找出做主语和宾语的名词(或代词),然后断句。
如:湖阳公主新寡 / 帝与共论 / 朝臣微观其意
省略主语的,可先补上,再断句。如:
如:陈太丘与友期行/(陈太丘)期日中/ (友)过中不至 / 太丘舍去 /(陈太丘)去后 / (友)乃至
3.找出做谓语的动词(标志:“曰”、“云”、“言”等词语),然后断句。
如:或谓/郊岛谁贫/曰/岛为甚也/曰/何以知之/以其诗知之/郊曰/种稻耕白水/负薪斫青山岛/曰/市中有樵山/客舍寒无烟/井底有甘泉/釜中尝苦干/孟氏薪米自足/而岛家俱无/以是知之耳
4.抓修辞知识(对偶、排比等)断句。骈文中的四六句等,可以帮助正确断句。如:
夫寒之于衣 / 不待轻暖 / 饥之于食 / 不待甘旨 / 饥寒至身 / 不顾廉耻
对曰 / 少而好学 / 如日出之阳 / 壮而好学 / 如日中之光 / 老而好学 / 如秉烛之明 / 秉烛之明 / 孰与昧行乎 / 平公曰 / 善哉
5..抓句末语气词断句。口诀如下:
曰后冒(:),哉后叹(!), 盖、夫大多在句首, 于、而一般在中间,
耶、乎经常表疑问(?), 矣、耳后面画圈圈(。), 者、也作用表停顿,
或句(。)或逗(,)酌情看
5.借助固定结构断句。文言的倒装句,判断句,被动句等。可以作为切入点。
如: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食帛
6.议论性的文段,要注意上下文的逻辑关系,尤其是一些关联词语。如:
是故江河不恶小谷之满己也/故能大/圣人者/事无辞也/物无违也/故能为天下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