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批国保--古遗址(46)
本篇要目:
*****************************************
451.建章宫遗址
西汉 陕西省西安市未央区
452.圜丘遗址
唐 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
453.潼关故城
唐至明 陕西省渭南市潼关县
454.尧头窑遗址
唐王清 陕西省渭南市澄城县
455.铁边城遗址
北宋 陕西省延安市吴起县
456.安仁瓷窑遗址
宋至元 陕西省咸阳市旬邑县
457.代来城城址
宋、明、清 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
458.牛角沟遗址
旧石器时代 甘肃省平凉市泾川县
459.狼叫屲遗址
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 甘肃省天水市武山县
460.半山遗址
新石器时代 甘肃省临夏州广河县
***************************************
451.建章宫遗址
建章宫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未央区三桥街道办北部,是汉武帝刘彻于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建造的建章宫历经两千年风雨剥蚀保留下的建筑遗存。建章宫前殿自修建伊始,实际上是作为汉代皇帝的皇宫使用的。其宫城的管理、官吏的设置、城内的布局均与皇宫——未央宫相近。宫中主要建筑有前殿、奇华宫、神明台等。建章宫始建于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是汉武帝时期活动的主要宫殿。汉武帝因嫌弃未央宫太过狭小,便于公元前104年在汉长安城西侧修建了规模宏大的建章宫。作为主体建筑,建章宫前殿在之后很长一段时期内,成为汉武帝举办朝会、处理政务的地方。
2013年3月,国务院将建章宫遗址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452.圜丘遗址
圜丘遗址是中国隋唐时期皇帝举行祭天活动的礼仪建筑,位于陕西师范大学南操场东侧。圜丘遗址,建于隋代,唐代沿用近三百年,比北京天坛早一千余年,是全国范围内保留下来的惟一一处早于清代的圜丘遗址。“圜丘”又称“圆丘”,元代以后也称“天坛”,是皇帝举行祭天活动的礼仪建筑。北京天坛公园内的圜丘是清乾隆年间在时代、清初圜丘的基址上改建的。
该遗址高出现代地面8米,黄土建筑的坛体已经坍塌。唐代圜丘为四层圆台,第一层(最下层)圆台面径约52.8米,第二层面径约40.5米,第三层面径约28.4米,第四层(顶层)面径约20.2米。每层的层高2米左右。各层圆台都设有十二陛(即上台的阶道),均匀地分布在圆台四周,呈十二辰分布。其中午陛(即南阶)比其余十一陛宽,是皇帝登坛的阶道。圜丘为素土夯筑而成,除了修补部分用少量的砖填垫外,没有发现砖石包砌的痕迹。圜丘的台壁和台面均用黄泥抹平,其上再抹一层搀和了谷壳和秸杆的白灰面,白灰面厚0.4~1.1厘米。因此,唐代圜丘的外观是洁白的坛体。
2013年3月,国务院将圜丘遗址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453.潼关故城
潼关故城,位于陕西省渭南市潼关县。从始建至唐代,两经迁徙,三地设防,城池多变,设施不一。东汉建立初期,废秦在河南灵宝县创建的函谷关。武帝和献帝先后迁关于河南新安及弘农衡山岭。献帝又于建安年间,迁关于潼关上南门外,即今港口镇杨家庄、城北村一带。潼关之名,始自于此。其建筑情况,志书缺少记载。从其遗迹看,东起远望沟西沿,向西穿城北村至禁沟东岸。东西两面临沟,地势平坦而广阔。南北朝时,北周愍帝宇文觉打败东魏大将窦泰的战斗发生在这里。愍帝取胜后,改潼关为“潼谷关”。
明清的潼关城池,除城墙上的宏大建筑而外,在关城内外,山上山下,还建有30多外庵堂寺为庙以及木石牌坊,这些古建筑物,雕梁画栋,飞檐叠嶂,,古色古香,构筑精美。到了清代,潼关城内的街道主要有育贤街、帅府街、四牌坊街、牌楼南街、牌楼北街、府部街、县门通街、下南门街和西关大街等,纵横排列,50多条巷道,起伏密布。在这座不大的城池内,有如此这多的街、巷和古代建筑,其繁华程度是可以想见的。
2013年3月,国务院将潼关故城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454.尧头窑遗址
陕西澄城尧瓷,在陕西省渭南市澄城县尧头镇,是中国民间粗瓷的活化石,澄城尧头窑烧制技艺已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是中国著名的窑口。尧头窑遗址,面积达4平方公里,有古窑30余座,古民居上百家,从残瓷及窑具堆积能划分出元、明、清、民国等地层,烧制历史可追溯到13世纪。澄城尧头窑烧制的瓷器,大部分是当地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用品,种类繁多。
诸如缸、盆、碗、炉、罐、瓶、盏、托、灯、玩具等,用手工拉坯或脱坯成型,施釉,用倒焰式的馒头窑烧制,采用当地蕴藏的大量的高岭土,白碱土,其主要以黑釉为主,兼烧青釉、杂色釉。运用刻划花、青花、铁锈花及黄、褐、蓝、酱、窑变釉等进行装饰,题材极为广汜。常见的有挺拔秀美的缠枝牡丹纹,也有栩栩如生飞禽走兽,多子多福的石榴纹,连年有余的莲花纹,喻意长寿的桃纹,五行的八卦纹,花鸟鱼虫,历史故事,民间传说,吉祥图案,几何纹样等。
2013年3月,国务院将尧头窑遗址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455.铁边城遗址
铁边城遗址位于延安城西北吴旗县城西北45公里处,地处陕、甘、宁三省交界处。铁边城为西夏毅宗奢单都二年(1058)所建,初名定边城,明英宗正统二年(1437)改名铁边城。背靠东山,西、东、南三面临川,开有三门,周长2500米。古城内的文物古迹有城墙、水牢、刑场、营盘、校场滩、月城、点将台、团湾子驻军处、女王坟、砚瓦台、驿站、古马道等遗址。吴起县铁边城镇坐东向西,东边靠山,西、北、南三面临川,遗址上有城墙残留,周长3500米,为夯土筑成。其中北、东、西三面城墙保存得较好。遗址夯筑城墙最高处残高9米,最宽处7米,城墙北面大部分有窑洞,保存完整。城东北角有水牢一座,现只留残墙断壁,长39米,宽15米。城东南角有一完整的烽火台,宽6米,高9米。北城墙外有校场和点将台,占地近1公顷。古城内文化堆积层厚2米,地面有大量砖石、骨头、瓦片、宋瓷片等。古城开有南北两门,仅存残迹,依稀可辨。
2013年3月,国务院将铁边城遗址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456.安仁瓷窑遗址
安仁瓷窑遗址位于陕西省咸阳城北旬邑县城关镇安仁村,是宋至元代文化遗址,属耀州窑瓷系。西临三水河,东依原坡,总面积约150万平方米。1977年,咸阳地区文管会主持,发掘面积1261平方米,清理出瓷窑10处,出土遗物89101件,主要有碗、碟、罐、壶等。另外还探出暴露于一面的堆料场及晾坯遗址,并调查出窑址31处,炉灰渣瓷片堆积坑22处,坩土原生层7处。安仁瓷窑发掘的文物对研究我国古代北方窑炉史提供了新的依据。
2013年3月,国务院将安仁瓷窑遗址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457.代来城城址
2013年3月,国务院将代来城城址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458.牛角沟遗址
牛角沟遗址位于甘肃泾川县泾明乡白家村东庄社牛角沟泾河北岸的一条冲沟内,东西70米,南北100米,面积约7000平方米。其类型为古遗址,是甘肃境内第一个有人化石的遗址,该遗址发现有各类用具及动物化石,并出土了一块被鉴定为20岁左右的女性头盖骨,命名为“泾川人”。牛角沟遗址的人类化石发现,对甘肃地区旧石器时代的人类活动研究有着巨大贡献。
2013年3月,国务院将牛角沟遗址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459.狼叫屲遗址
狼叫屲遗址位于甘肃武山县鸳鸯镇苟家山村大沟南坡山塬上,为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面积50万平方米。发现于1984年。遗存以旧石器时代为主,兼有新石器时代遗存。文化堆积达1米,距地表3米。断面暴露有坚硬的白粘土、红烧土等古人类文化遗迹。采集到的原始人头骨化石等遗物标本,经鉴定属旧石器时代晚期,证明是与河套人同期的古人类,距今3.8万年,考古界定名为“武山人”。大量的考证表明,甘肃天水及其周边地区是伏羲活动的主要范围,而伏羲活动在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的过渡阶段,距今5000年左右。
2013年3月5日,国务院将狼叫屲遗址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460.半山遗址
半山遗址位于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广河县南山乡魏家咀村,是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的遗址。对研究早期人类发展史具有重要意义。1924年首次发现,50年代后甘肃省博物馆作调查。半山遗址包括瓦罐嘴附近居住址、瓦罐嘴墓地、半山墓地、边家沟墓地、王家沟墓地和半山以南瓦罐嘴以东墓地。东西长1000米,南北宽约330米。
绚丽多彩的半山文化彩陶,展现了彩陶艺术新的繁荣期。彩陶以繁茂致密为特色,丰盛的图案与饱满的造型浑然一体,显得豪华壮丽。它们制作精美,质地优良,纹饰繁复,为马家窑文化制陶工艺之高峰。典型的器形有壶、瓶、罐、碗、盂、豆、杯、带嘴锅等。其中以小口高颈双耳壶、单耳大口罐、短颈双腹耳瓮等数量最多,也最具有代表性。彩陶纹饰,基本主题少而变化多,纹样繁复,主要是螺旋形花纹,饰于大形器的腹部,线条均匀,红黑线相间,往往中间是红色,两边镶饰黑色的锯齿纹。锯齿纹是最突出的特征,在绝大多数的彩陶上,都用不同形式表现出锯齿纹饰。
半山遗址中也挖掘出了一定数量的墓葬。墓葬有土坑墓、石棺墓和木棺墓三种,有一次葬,也有二次葬。早期多仰身葬,中晚期多侧身葬和屈肢葬。葬品一般很少,少数墓有较多的随葬品,开始出现贫富分化的现象。
2013年3月5日,国务院将半山遗址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