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英国海底“盗墓贼”怎么成了中国考古事业的噩梦?

藏家路杰的众多藏品中,一对气势磅礴、胎釉精细的崇祯麒麟凤纹青花大罐子格外引人注目,

丰硕浑圆的罐身里,盛着一段交杂了苦涩与辛辣的传奇故事,向观者无声地讲述着几十万件国宝的曲折命运,与新中国水下考古事业的艰难起步。

Mike Hatcher

“水底海盗”迈克·哈彻

本月恰逢耿宝昌先生百岁大寿,元束arts发布了一篇贺文(郁郁复苍苍,老松不知霜——贺耿宝昌先生百岁大寿 | Geng Baochang),回顾了耿老波澜壮阔的百年,其中提到这样一件事:

1986年4月,阿姆斯特丹,佳士得中国出口瓷器与黄金专场拍卖会开幕,这场拍卖会上出现了超过15万件的中国文物,这样的盛况,在欧洲收藏史上前所未有,整个欧洲藏界陷入了狂热。中国驻荷兰使馆急电国内,请示此事,国家文物局文物处的杨林翻遍了国际海洋公约、世界各国海洋法,却找不出任何一条能制止此事的法律依据,而当时我国的法律,对海洋文化遗产的保护,更是一片空白。无奈,国家文物局只好派出了两位陶瓷专家耿宝昌、冯先铭,前去阿姆斯特丹一探究竟。尽管无例可查,但大家都想到了一件事:买回来,于是,他们携带了3万美元。

希尔顿酒店

此时,阿姆斯特丹希尔顿酒店的二楼、佳士得拍卖会大厅里,恍若一个大型剧场,过道上、地毯上,甚至大门外,都挤满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行家,近20万件精致的青花瓷器,摆满了两层楼。

拍卖行把优先竞拍的待遇交给了中国人——1号牌。可是,在整整3天的拍卖中,中国人连一次举牌的机会都没有得到——每一件瓷器的起拍价格,都在估价的10倍以上,叫价一 路走高,3万美元形同废纸,近20万件珍贵的中国文物,无一例外,花落旁家。

这批数目巨大的瓷器究竟从何而来?这就不得不提起英国人迈克·哈彻,一个臭名昭著的“海底盗墓贼”。

美丽富饶的东南沿海,曾经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中外商船千帆竞速,也淹没了无数曾经鲜活的生命和往来货物。在中国1.8万多公里的大陆海岸线上,历史上往来于沿海口岸的各国商船帆樯林立,有报道称仅在南海就有2000多艘古沉船。对于中国考古学者来说,这些海底藏品承载着历史的密码,可是,在海外盗捞者的眼中,只等同于真金白银和美钞,几乎就在考古学者深入海底的同时,逐利而来的各色人等也瞄准了发财机会。

那批出现在佳士得拍场上的中国瓷器,出自一艘名为“歌德马尔森”号(Geldermalsen)的商船。据一本收藏在荷兰东印度公司档案馆里的古航海日志记载:1748 年,荷兰商船“歌德马尔森”从荷兰起航,驶往印度、爪哇和中国,1752年(清乾隆十七年)冬,它又满载着瓷器、茶叶和黄金从中国南京出发,返回荷兰阿姆斯特丹,因为船长走错了航道,航行16天后,于1752年1月触礁沉没,船上112名船员仅32人幸存。

两百多年后,一个名叫迈克·哈彻的英国职业海上打捞者发现了这个秘密,他将自己的打捞船开到了这片海域。1984年,南海海底30米深处,一座堆积的“小山”吸引了迈克·哈彻的注意,盗贼般的直觉告诉他,在黑暗的海洋深处,只有精致的中国瓷器才会发出那种惊人的光泽,他毫不犹豫地下令捞宝。

哈彻为了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对水下文物的打捞,根本不顾及文物的历史价值和任何的考古准则,采取了野蛮的方法,对船体和船上物品进行了暴力性破坏。最终,多达百万件清代康熙年间的瓷器出水,船队上的人都露出垂涎的目光,但哈彻却命令:砸碎它!他清楚地知道,世界文物收藏市场上,永远是物以稀为贵。

哈彻费尽心思,收获颇丰——23.9万件青花瓷器,125块金锭、总重达45公斤,还有两门刻有东印度公司缩写VOC的青铜铸炮……打捞出水的文物让哈彻眼花缭乱,单单从沉船上挑选的23.9万件精品,就足够他体面而傲慢地走进欧洲任何一家拍卖行。哈彻将它们悄悄拉到公海隐匿一年后,1986年,他拿出“无人认领的沉船允许拍卖”的国际公约,在阿姆斯特丹将这批文物以“南京货”的名义交由拍卖行拍卖,拍得3700万荷兰盾,也就是2000万美元的天价,使他成为名噪一时的“最富有捞宝家”。

Mike Hatcher

“歌德马尔森”号

迈克·哈彻生于1940年,黄头发,赤红脸。长得五大三粗的迈克·哈彻,从不掩饰对财富的狂热。“我在孤儿院中长大,如饥似渴地阅读寻宝发财的书,希望有一天能像书中的主 人公那样找到大笔宝藏,让自己和孤儿院里的好伙伴过上好日子。回头想来,这些书成为我后来寻宝的心理指南,它们影响了我的一生。”

迈克·哈彻不仅捞宝,还惯于毁宝提价,更有甚者,从来都“说不清楚”打捞的地点。巨大的财富诱惑,是所有海上寻宝人的第一原动力。迈克·哈彻开出高价,引诱同他一样做着“捞宝梦”的人替自己卖命:考古专业的高材生、技术纯熟的潜水员、海难事故的研究者、东方海域的知情人;此外,他还携带着小型武器,以“防备海盗的偷袭”,而事实是,和其他寻宝人比起来,哈彻有时更像海盗。

1970年,30岁的哈彻跑到了澳大利亚,成立了一家海洋商业打捞公司,打捞二战期间被击沉的商船和军舰,回收商船上运载的锡、橡胶和废旧金属。一个偶然的机会,哈彻遇上了生 命中的第一艘古船——载有2.2万件中国明代瓷器的南海沉船。他试探着把瓷器卖给收藏家,结果却大吃一惊:数百万美元, 比前三年的收入加起来还多!

自此,哈彻决定改变业务方向——寻找南海古沉船。他再度“好学”起来,出入世界各地的图书馆、大学,聘请专业学者搜集旧航海图和海运情报。渐渐地,哈彻成名了,他打捞出二战军舰和古代沉船共计80多艘,摇身一变,成了“最出色的海洋探险家”、“当代最成功的寻宝人”,但迈克·哈彻打捞的最著名的沉船,当属“泰兴号”。

Tai Xing

泰兴号

这艘名叫“泰兴号”的清代沉船,满载着传说中的宝物,奇迹般地沉没,消失于苍茫,在无数寻宝人的梦想中,它是东方的“泰坦尼克号”。

1999年,哈彻重金聘请的考古人员,竟然在荷兰人詹姆斯·哈斯伯格所写的《东印度航行指南》上,发现了这个惊人的秘密宝藏。“1822年1月14日,'泰兴号’从中国厦门港出 发,驶往爪哇。这是一艘长50米、宽10米、重1000多吨的巨型 帆船,船上载有2000多名乘客和船员,压舱的是100多万件福建德化的瓷器,包括茶具、水杯、化妆盒等。船驶到中沙群岛时,不慎触礁,完全沉没。2000名乘客中,只有198人被路过的'印第安娜号’救起,其余全部葬身海底。”

哈彻立即顺藤摸瓜,他找到了“印第安娜号”的航海日志。在发黄的破损资料中,大致锁定了“泰兴号”的沉没位置。哈彻带上自己的船队,悄无声息地潜入中国的南海水域。开始的头一个月里,搜寻并不顺利。直到1999年5月10日晚上,声波定位仪才显示出不规则的海床,可是磁力计却没有太大异常。既然两个先进的仪器“自相矛盾”,哈彻就大大咧咧地忽视了。

转折是在两天后,5月12日,潜水员潜入深达30多米的海底,看见了一个又一个的直径达1米的铁环,然后发现了一处小山似的堆积物,高4米、方圆足有400多平方米,竟然全是瓷 器!即使在黑暗的海底,肉眼也能辨认出杯子、盘碟、花瓶的形状。哈彻大喜过望,请来了英国著名海难研究专家尼戈尔·匹克福做鉴定。“这就是'泰兴号’!这百万件瓷器全部出自康熙年间的中国四大窑系,几乎件件都是精品。”

按照哈彻一贯的毁宝劣迹,泰兴号上的几百万件瓷器也没有幸免于难,这些精品没有在海难中毁坏,但大部分却在重现于世后被砸碎。那剩下的36.5万件绝佳瓷器,被哈彻偷偷拖出了南海,运到德国斯图加特城待价而沽,随后持续了9天的拍卖会,为哈彻带来的是整整3000万美元的横财,相当于NBA当年的工资帽,放到今天超过1亿美元。

Return to Owner

瓷归故里

鉴于盗捞的严峻形势,我国水下考古工作于“南京船货”拍卖次年,也就是1987年正式起步,由国家文物局牵头,中国历史博物馆(现中国国家博物馆)设立了至今依然是中国唯一的水下考古专业机构——水下考古学研究中心,几乎可以说,中国的水下考古事业是被迈克·哈彻硬生生“逼”出来的。

值得庆幸的是,近年来,流落海外的“泰兴号”出水瓷器渐次回归故国:2000年的拍卖会上,中国德化县得知消息后,迅速组织相关人员前往德国参加拍卖会,最终在拍卖的最后一天从拍卖现场购得了72件瓷器。于2001年5月12日,“泰兴号”沉船首批古瓷顺利回归故里。地方各省文物局、民间打捞团体也为“泰兴号”沉船残余瓷器的具体打捞保护活动做出了巨大贡献,另有大批次瓷器经拍卖渠道回流国内,文首提及的一对崇祯麒麟凤纹青花大罐子也在此列。

在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人才短缺、技术空白、缺乏法律保障情况下的艰难起步后,我国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以“南海Ⅰ号”的发现、发掘前调查、打捞出水和存馆保护为标志,慢慢走向成熟,并为进一步保护我国水下文物、维护国家的海洋权益打下坚实的基础,我国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入稳步发展阶段,可以想见,迈克·哈彻之流造成的巨大损失将不再上演。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