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年俗在嬗变中传承
年俗在嬗变中传承
老一辈人心中也许存在着一个永恒不变的真理,落叶要归根,过年要团圆;那么,在这个虞舜时期兴起、中国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即春节到来之前,我们所有漂泊在外的游子必须回家过年团圆并祭拜先祖。
自我懵懵懂懂以来,觉得人们把年俗的庆祝活动过得越来越丰富多彩了。每年进入腊月(农历12月)上旬开始,从置办年货、新衣新帽、洒扫庭院、张贴春联,到年夜团圆、熬夜守岁、除旧迎新、走亲访友,从舞狮子、耍龙灯、唱地花鼓戏、猜灯谜、赏灯会、逛庙会到吃年糕、整鸡、整鱼,等等,不一而足,象征着来年团团圆圆、甜甜蜜蜜、阖家欢庆,年年有余;也无一不透露出人们对于新春佳节仪式感的重视与崇拜。
有人说年味淡了,我不以为然;所谓年味,其实是一个时代的人的体验积累而成,而且每个人的年味象每片树叶一样是独一无二的,尤其老一辈也很守旧。比如,我奶奶那辈子,就没有春节晚会这个习俗,还记得她老人家对此非常淡漠,也常常抱怨叔叔他们从不陪她聊一聊家常;我父辈这一代,却热诚于举家团圆、观看春晚与走亲访友,而对已经习惯不看春节晚会的子侄辈这一代,这玩意儿也不是过年的必要组成部分,然不过是一个多余的节目而已。
因为时代发展,虽然这些仪式或多或少会流逝,但新的年俗仪式已经开始。比如曾经看春晚,跨年夜放肆的鞭炮,代替一家子聊天守岁;比如短信拜年,刷朋友圈,在群里“抢红包”代替看春晚,跨年夜放肆的鞭炮;比如举家外出旅游代替在家吃团圆饭、走亲访友。这其实很正常,虽然这些随着时代进步确实在不断地改变或损毁各类守旧的过年体验,也许一部分人会觉得年味变了、少了、淡了,其实只是这部分人各自珍藏在记忆里的年味,在如今越来越难完全重现了。但我们更应该看到,其一,随着物质生活水平提高,我们过去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在平时基本已经得到满足,所以对传统春节中部分物质需求的期待值不高了。其二,我国主要社会关系因时代发展不断变迁,不再囿于家族而逐渐转向社区。过去,人们的人际交往范围较小,亲朋好友等大都生活在附近,因此每到春节,大家都会上门拜年,互道祝福。但现在,亲戚、朋友、同事过年可能并不在一个城市,人们更习惯用一个电话、一条短信拜年。于是面对面交流少了,人与人之间的那份亲切、热情就少了,过年也就显得没那么喜庆。其三,部分传统文化的吸引力下降。早早就开始采购年货、打扫房屋、准备年夜饭、舞龙舞狮、踩高跷、玩花灯等是以前过春节的“标配”。但现在,不少人嫌传统过年方式太麻烦,认为唱歌、逛街、旅游这些现代文化休闲活动更简单、有趣。
尽管如此,但这些变化丝毫没有影响举家团圆、欢聚一堂、辞旧迎新、祈望未来吉祥平安一直是华夏民族过年的永恒主题。我们更应该看到,众多的新民俗、传统文化活动,在政府的正确导向之下,比如灯会、庙会的多元化等仍然焕发着勃勃生机,正在激起年轻一代浓厚的兴趣;春节出游正日趋成为一种时尚,一改以往吃吃喝喝团圆聚会的旧习俗,将年过出了新的气象;按照习俗,吃过年夜饭,就发压岁钱,这是孩子们新年最盼望的礼物。压岁钱又叫“压祟钱”,传说用它可以压住邪祟,保证晚辈平安度过新的一年。这一传承千年的习俗,蕴含了长辈对晚辈自上而下的关爱。于今,和传统习俗反其道而行之的,是近些年来在不少城市或家庭兴起了经济自立的晚辈给长辈压岁钱,这也是传统春节文化的核心,又体现了孩子对老人的敬畏之心,更能唤起了人们的尊重意识。这些年来,道路拥堵、车票难买、假期短暂等现实困难常常阻止了远在异地他乡打拼年轻人回家的脚步。只要能举家团圆,共享天伦,哪里都一样, “反向过年” 悄然兴起,开始成为部分父母们选择到儿女们家里过年的新年俗。
我们所怀念的年味儿,其实是对自己小时候特殊记忆的一种怀念,正如人们对于家的怀念一样,有父母在的日子,家的感觉永远存在,一但父母不在了,就感觉家散了,一切不复那种依恋甜蜜温馨,但现实就是如此,因为那一切均无法重现。所以,我们不应该只感叹什么年味变了、少了、淡了,更应该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让所有的人找回属于自己的年味,让新的年俗在嬗变中传承,让中华民族美好的传统文化在传承中发扬光大。
摄影/网络
长|按|二|维|码|关|注
用诗和远方,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公众号 hyd19671125
微信号 hyd196711
邮箱183074113@qq.com
征稿
征稿要求:散文、杂文、小说、诗歌等,一般在四千字以内。必须原创,必须首发,欢迎自带插图和配乐,10天内未收到用稿信息的可转投其它自媒体。文责自负。
稿件请用word附件形式发至:183074113@qq.com,并注明姓名、笔名、微信号、作者简介及照片。从即日起,给作者发放稿酬,文章刊出一周后通过微信发放,请加主编微信hyd196711。稿费全部来自赞赏,20元以上(含)的80%发给作者本人,其余留为平台维护。七天内阅读量超过一千的,另奖励20元;超过两千的奖励5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