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故乡行
故乡行
教师节那天清晨,无意中翻动相册,一张发黄的小学黑白毕业照,猛地勾起了我对故乡小学的思恋。三十多年了,生我养我的故乡如今还好吗?那个曾哺育我成长的故乡小学还好吗?在校园里一直含辛茹苦、默默耕耘、教我做人、传我知识的园丁们还好吗?望着照片,无可抑止的思念之情愈发浓郁了。一种归乡探校望师的冲动迅猛地占据了我的整个心房,于是不顾家人的劝阻,拖着多病的身子,怀着激动的心情独自一人即刻踏上了归途。
我的故乡位于庄河市与普兰店市交界处的原尖山公社,小时我家住永胜大队,就读于永胜小学。那时小学的学业只有语文、数学、美术、音乐与体育几门课程。因“文化人”少,再加上人们对教育不重视,教师挣的“工分”不多,当“小孩王”没出息。所以很多人不愿意当老师。每个班级的所有学科均由班主任老师一人担任。
刚入学时学校房屋破乱不堪。据说是因大队无钱建学校,恰好文革时“破四旧”,红卫兵小将们把已享有几十年香火的玉皇大帝的神像从庙中给“请”了出去。大队革委会干部“立四新”,物尽其用, “庙堂”成了“亮堂堂”的“学堂”。——学校风天透风,雨天露雨,孩子们冬天围着火炉哭。后来因其是险房,实在没有办法,只好以班级为单位,大队干部出头联系,到有闲房的生产队去借读。形成了战国时期“诸侯割据”、“各自为政”的“具有中国历史特色”的局面。
后来,通过多方面努力,将学校原有的房屋进行一番修整,学校总算“转危为安”。可是因原来的“天窗”和“枪眼”被堵上了,失去了采光度的教室不再明亮,室内变得一片昏暗,每天的“两头”我们只好用钢笔水瓶做成的油灯来解决这一难题。学生用的双人桌凳有好多如同从战场上刚下来的伤员,——伤痕累累。对于缺腿的,老师用泥坯将其垫起来;对于“地不平”的,就从地着手,用泥土来找平。
故乡非常闭塞,偶有汽车跑过,都是孩子们追逐的稀罕物。即使是正在上课的小学生,胆大的听到声音宁肯挨老师批评,也要把头伸到窗外去看两眼;胆小的此时要瞅老师的眼神,再来决定自己的运气好坏。
故乡也很贫穷,很多家长为了使家人能吃上饱饭,当孩子稍有点劳动能力时便让其辍学,到生产队去“挣工分”, 早早地担负起“养家糊口”的重任。刚上学时,我的班级有三十几名学生,等读完小学五年,原班的同学剩下不足一半。
到达了旅途的终点,当在“永胜”车站下车,望着那一片片青砖碧瓦的宽大明亮的铝合金窗户,随处可见的自行车、摩托车、汽车,以及脚下宽畅平坦的柏油马路时,我不仅愕然了。这是故乡吗?这真是我魂牵梦萦的故乡吗?那充满温情的乡村的土房、乡间的小路、乡下的宁静……都一下子从记忆中消失了。举目四顾,惟有远处起伏的青山还显现着昔日的轮廓。
终于踏上了故乡的土地,可是这本应熟悉的一切却已变得如此的陌生。几经打听,终于找到了和我小时同屯的启蒙老师的家。老师虽然年过七十,但身子骨却极为硬朗,耳聪目明,有着惊人的记忆力。我们虽有三十多年未见,但老人家只是微微一怔,便凭着体貌特征就认出了我。上前不容分说地拽住了我的手,将我拉进了书房,顺手拿出了相册,一下子找到了我那张小学毕业照,接着就像当年上辅导一样,挨个指着照片上弟子逐件地讲起了往事。最后老师像总结课文似的用一个“苦”字将昔日的生活加以概括。
在交谈中得知,老师虽已退休,却心系学校,因此而养成个习惯,每天总要抽出时间到学校附近散散步,看上几眼,心里才能踏实下来。得知老师的习惯后,我说明了我的另一个来意,老师立刻附合道:“走,看母校去。”
路上,老师哼着被他改了词与调的歌曲:“一九七九年春天,一位老人走出了中南海和人民聊天。从此中国晴了天,百姓手里有了钱。人人脸上笑开颜……。”哼完了歌,老师笑着说“从八O年起我们就有富有了,接着村里就选了一块好地方,建起了新学校。以后的日子越来越好,先是义务教育,接着又是免学费、书费,对困难的学生还有补助。孩子没有辍学的。老师都是“清一色”的正规师范院校毕业生,现在小学增添了多媒体、英语等课程,在不增加孩子们负担的基础上,挖掘孩子们的潜力,激发学习兴趣,提高综合素质。……退休后,我从来不进学校大门一步,以免影响教师上课,孩子学习。……”
在公路的一个高坡处老师停下了脚步,顺着老师的目光望去,一幢三层教学楼映入我的眼帘。透过窗明几净的玻璃,可以粗线条地看到楼内的大致情况:现代化的教学设施一应齐全,七个教学班的单人学生桌椅整齐有序幕地排列在教室……而楼外的一切则尽收眼底。怪不得放不下孩子的老师每天都要来这里。此时,望着学校,身为人师亦为人生的双重身份的我,感慨万千。学生在课堂上课的一幕幕不由浮现在眼前,因而脱口说道:“歌声,笑声,读书声,声声入耳;校事,乡事,国家事,事事顺心。”老师笑着说到:“我再给你加个横批:太平盛世。”我模仿着老师的神态,如同总结课文似的说了一个“好”字,这其中也包含着对三十年来故乡变化的喝彩。师生相拥而笑,自得其乐。
时已近中午,我和老师走进学校附近的一家饮食店,一向滴酒不沾的我,破天荒地和老师俩痛饮了一瓶红葡萄酒。那酒才真正叫醇,一直甜到心里,回味无穷!
插图/网络
作者简介
马泽伟,男,生于1965年,1986年就读于大连大学师范学院,现为庄河31中学教师,在各级刊物发表散文近四十篇,《时代文学》“特约通迅员”。
长|按|二|维|码|关|注
用诗和远方,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公众号 hyd19671125
微信号 hyd196711
邮箱183074113@qq.com
征 稿
征稿要求:散文、杂文、小说、诗歌等,一般在四千字以内。必须原创,必须首发,欢迎自带插图和配乐,10天内未收到用稿信息的可转投其它自媒体。文责自负。
稿件请用word附件形式发至:183074113@qq.com,并注明姓名、笔名、微信号、作者简介及照片。从即日起,给作者发放稿酬,文章刊出一周后通过微信发放,请加主编微信hyd196711。稿费全部来自赞赏,20元以上(含)的80%发给作者本人,其余留为平台维护。七天内阅读量超过一千的,另奖励20元;超过两千的奖励5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