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浪荡的女作家?
不想错过我们的推文
请将我们设置成🌟星标哦
点击图片进入“憨人国短片展”
《若有人知春去处》
Before the spring gone
刘依依|29分15秒|剧情/爱情
简介:一片雾中丛林,一条山间小溪,一间炭火木屋,一个嘈杂的古装剧组。一个刚刚丧母的女作家,一个生性浪荡的男演员,五天五夜里爱欲缠绵与自我蜕变,在春天结束之前⋯⋯
刘依依
中央戏剧学院影视编导专业
青年导演
17年拍摄短片《若有人知春去处》
入围74届威尼斯电影节聚焦中国单元等多个电影节获得多项荣誉。
同年创作长篇剧本《若有人知春去处》
入选广电总局青年扶持计划优秀剧本
而后独立创作孵化《悬崖钢索》等多部长篇电影剧本
■ 导演阐述
故事的灵感源自2016年春天发生的一些故事,春天美好而让人沉醉。这是我大学本科期间的最后一部片子,所以我希望它完全刻印上我的烙印,代表着我的所有风格喜好。于是乎我开始构思这个故事,一个心怀秘密、自傲却胆怯无比的女人与一群热闹的俗人,他们会在一座雾气围绕着的山林里发生什么……
■ Q&A
Q:想问一下导演,你拍这部片子的初衷是什么?
A:当时我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我面临毕业必须拍一个片子,但是我写不出来。我们的人生经历有限,又不想为赋新词强说愁,所以实在不知道写什么。那时候一个导演告诉我说,如果有什么是当下最令你困惑的,你就拍它好了。于是我想,那我就拍一个关于“写不出来”的故事吧。之后我构建了一个我最喜欢的女人的样子,一个我喜欢的男人的样子,一个我最喜欢的调子。用他们不断演化成了现在的故事。
另一方面,那时很困扰我内心的一个问题是,如何看待自我,直面内心。因为很多时候我们想象中的自己是经过了美化的,可能会更加勇敢,更加洒脱,更加有才华,在感情上更加游刃有余。可实际上呢?当人不得不直面真实的平凡的自己,不得不直面真实的感情时,有人选择逃避,有人选择面对。
所以这个片子虽然涉及了很多方面,有情欲,爱情,嫉母,梦境等等。但它最终讲的是这个女人的成长。她戳破了自己的伪装,面对了自己的无能,因为之前的一切荣誉都是母亲带给她的而已。当她勇敢去直面“我不行”的时候,可能是她开始“行”的第一步。
Q:想问问导演,关于这个片子的风格是怎么设计和考虑的?
A:风格上,其实出于私心,最早是毕业时想拍个不一样的学生作业。如果所有学生都去拍城市里的故事,那我就拍一个山里的,雾气朦胧的。
从一开始,我就希望总体风格是东方的,含蓄的,清冷的,青色和木质感的,带有诗意色彩的。当时美术和摄影上我们有去参考《情人》,包括《春夏秋冬又一春》。而且我很喜欢山的整体氛围,我希望这个环境不是个好看的摆设,而是切切实实影响故事走向与主人公心境的。正是在这么一座封闭的深山内,才会发生一个这样的故事,女主角才能停下脚步真正审视自己。也正是那些雾中的水汽,冰冷的溪水,清冽的空气,阳光照射在皮肤上的感觉,才最终让女主角彻底敞开心扉,解放天性。
同时,这部片子没有定义在传统意义的现实主义上,某种角度上来说这个故事挺扯的。但它是遵从心理现实主义的,它完整地在描绘这个女人每一步的试探,冒险,纠结与自省。所以片子里包含了许多幻想与梦境的部分,声音与摄影上也更多是主观感的呈现而并非客观。
Q:这部片子有不少关于情欲的部分,想听听导演关于这部分表达的想法。
A:我从来没觉得情欲有什么特别的,它和人吃饭,走路一样。如果非要说特别,那就是创作者能利用它表达许多除了欲望本身的其它东西,它关乎权力,关乎控制,关乎自我探索等等,甚至你可以说它有时也关乎一种自毁和重生。而同时,它在画面表达中是动作感的,是美的,是纠缠不清,复杂迷人的。
在这个片子里,情欲是这个女人认识和探究自己的方式,是以此来反叛母亲的武器,也是不断走进那个男人内心的桥梁。最后一场高潮戏,这甚至是她某种对生活复仇的手段。在拍摄前,我们也根据每一场涉及情欲的戏做了光影上,表演上,不同的设计,去用不同的手法来完成单场的不同目的。
但从完成度来说,这个片子的相关戏份还是留下了很多遗憾。其实这个恰恰是很不好拍的,从各个方面都是不好拍的。但这基本是导演的问题,是我的问题。我现在过了好几年回头看,很多地方可能明白该怎么更好,但过去的已经凝固在过去的影像里了,这只是我那个年龄那个认知里的表达了。但唯一没有遗憾的是,无论是关于这个片子中的情欲还是任何戏,所有人的创作过程至始至终是掏心掏肺的,是真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