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之北山二经

中山经薄山之首,曰甘枣之山。共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河。其上多杻木。其下有草焉,葵本而杏叶,黄华而荚实,名曰箨,可以已瞢。有兽焉,其状如��鼠而文题,其名曰㔮,食之已瘿。
        又东二十里,曰历儿之山,其上多橿。多櫔木,是木也,方茎而员叶,黄华而毛,其实如楝,服之不忘。
        又东十五里,曰渠猪之山,其上多竹。渠猪之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河。其中是多豪鱼,状如鲔,赤喙尾赤羽,可以已白癣。
        又东三十五里,曰葱聋之山。其中多大谷,是多白垩,黑、青、黄垩。
        又东十五里,曰涹山,其上多赤铜,其阴多铁。
        又东七十里,曰脱扈之山。有草焉,其状如葵叶而赤华荚实,实如棕荚,名曰植楮,可以已癙,食之不眯。
        又东二十里,曰金星之山。多天婴,其状如龙骨,可以已痤。
        又东七十里,曰泰威之山,其中有谷曰枭谷,其中多铁。
        又东十五里,曰橿谷之山,其中多赤铜。
        又东百二十里,曰吴林之山,其中多葌草
        又北三十里,曰牛首之山。有草焉,名曰鬼草,其叶如葵而赤茎,其秀如禾,服之不忧。劳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潏水。是多飞鱼,其状如鲋鱼,食之已痔衕
        又北四十里,曰霍山,其木多构。有兽焉,其状如狸,而白尾有鬣,名曰朏朏,养之可以已忧。
        又北五十二里,曰合谷之山,是多薝棘
        又北三十五里,曰阴山,多砺石、文石。少水出焉,其中多彫棠,其叶如榆叶而方,其实如赤菽,食之已聋。
        又东四百里,曰鼓镫之山,多赤铜。有草焉,名曰荣草,其叶如柳,其本如鸡卵,食之已风。
        凡薄山之首,自甘枣之山至于鼓镫之山,凡十五山,六千六百七十里。历儿,冢也,其祠礼: 毛,太牢之具;县以吉玉。其余十三山者,毛用一羊,县婴用桑封,瘗而不糈。(桑封者,桑主也,方其下而锐其上,而中穿之加金)
        〔注释〕 ① 中山经: 此处“中山经”应为北次二经。 ② 可以已瞢(méng): 箨的果实可以改善视力。箨音拓(tuò),俗称笋壳,此处当是一种类似竹类的灌木;瞢,目不明。 ③ ��鼠: ��音悔(huǐ),不详。 ④ 㔮(nài): 疑是花狸。其肉可治疗甲状腺肿大,亦即俗称的大脖子病,该病通常与当地食物和饮水中缺少碘元素有关。 ⑤ 櫔(lì)木: 櫔木的果实与楝实相似,楝实与槐实相似,大小如指头,有补肾药效,可提高记忆力。 ⑥ 豪鱼: 红色的鲟鱼,可以治疗白癜风。 ⑦ 鲔(wěi): 古人称鲟、鳇为鲔。鲔,今广东地区俗称“白卜”,纺锤形,蓝黑色,产于南海和东海。 ⑧ 涹山: 涹音倭(wō)。 ⑨ 癙(shǔ): 忧病,抑郁症,或由老鼠引发的皮肤瘙痒难忍的病,即《诗·小雅·正月》所谓“鼠忧以痒”。 ⑩ 龙骨: 古脊椎动物化石。《本草别录》称:“龙骨生晋地川谷及太(大)山严水岸土穴中死龙处。” ⑪ 葌(jiān)草: 兰草,属于香草类。古人佩戴香草,初始功能是驱逐蚊虫和保健,后来才转变为审美需求,而服装的起源亦与此有关。 ⑫ 飞鱼: 会飞跃的鱼,例如鲤鱼跳龙门;鲋,鲫鱼,亦指虾蟆。 ⑬ 痔衕: 衕音同(tóng),同的异体字;又音冻(dòng),腹泻;痔衕即痔漏病。 ⑭ 朏朏: 音匪(fěi),又音配(pèi),新月始生,通常指农历初三日,又指天刚亮。朏朏是当地人饲养的一种颈部毛很长、样子像狸的宠物,这可能是我国饲养家猫的最早文字记录。 ⑮ 薝(zhān)棘: 西域有一种名花,名叫詹卜,树高七八尺,二三月开白花,甚芬香;木丹、越桃、鲜支的花名薝卜;或谓薝棘即颠棘,亦即天门冬。 ⑯ 赤菽: 红色豆类农作物。 ⑰ 其本如鸡卵: 根茎是球形的,样子像鸡蛋。 ⑱ 县以吉玉: 郭璞注谓:“县,祭山之名也,见《尔雅》。” ⑲ 桑封者,桑主也,方其下而锐其上,而中穿之加金: 括弧内的文字乃注释误为正文,类似现象在《山海经》中多次出现。所谓“桑封”或谓乃“藻珪”之误。其实,桑与伤、丧同音,因此“桑封”可能是桑木制作的祭祀用物,而我国民间至今仍然不用桑木制作家具、木船。
        北次二经之首,在河之东,其首枕汾,其名曰管涔之山。其上无木而多草,其下多玉。汾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河。
        又北二百五十里,曰少阳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赤银。酸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汾水,其中多美赭。
        又北五十里,曰县雍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铜。其兽多闾麋,其鸟多白翟白䳑。晋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汾水。其中多鮆鱼,其状如儵而赤鳞,其音如叱,食之不骄
        又北二百里,曰狐岐之山,无草木,多青碧。胜水出焉,而东北流注于汾水,其中多苍玉。
        又北三百五十里,曰白沙之山,广员三百里,尽沙也,无草木鸟兽。鲔水出于其上,潜于其下,是多白玉。
        又北四百里,曰尔是之山,无草木,无水。
        又北三百八十里,曰狂山,无草木。是山也,冬夏有雪。狂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浮水,其中多美玉。
        又北三百八十里,曰诸余之山,其上多铜玉,其下多松柏;诸余之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旄水。
        又北三百五十里,曰敦头之山,其上多金玉,无草木。旄水出焉,而东流注于印泽。其中多��马,牛尾而白身,一角,其音如呼。
        又北三百五十里,曰钩吾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铜。有兽焉,其状如羊身人面,其目在腋下,虎齿人爪,其音如婴儿,名曰狍鸮,是食人。
        又北三百里,曰北嚣之山。无石,其阳多碧,其阴多玉。有兽焉,其状如虎,而白身犬首,马尾彘鬣,名曰独��。有鸟焉,其状如乌,人面,名曰。����,宵飞而昼伏,食之已暍。涔水出焉,而东流注于邛泽。
        又北三百五十里,曰梁渠之山,无草木,多金玉。修水出焉,而东流注于雁门。其兽多居暨,其状如彙而赤毛,其音如豚。有鸟焉,其状如夸父,四翼、一目、犬尾,名曰嚣,其音如鹊,食之已腹痛,可以止衕。
        又北四百里,曰姑灌之山,无草木。是山也,冬夏有雪。
        又北三百八十里,曰湖灌之山。其阳多玉,其阴多碧,多马。湖灌之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海,其中多䱇。有木焉,其叶如柳而赤理。
        又北水行五百里,流沙三百里,至于洹山,其上多金玉。三桑生之,其树皆无枝,其高百仞,百果树生之,其下多怪蛇。
        又北三百里,曰敦题之山。无草木,多金玉,是錞于北海。
        凡北次二经之首,自管涔之山至于敦题之山,凡十七山,五千六百九十里。其神皆蛇身人面。其祠: 毛用一雄鸡彘瘗,用一璧一珪,投而不糈。
        〔注释〕 ① 汾水: 因该河流把吕梁山和太行山分隔开来,所以得名汾水。今日汾水发源地仍然名叫管涔山,位于山西省吕梁山山脉的北端,其主峰名卧羊场,海拔2603米,此山也是桑乾河与汾水的分水岭。汾水自管涔山发源后,大体向南流,过新绛县后转向西流,在黄河龙门以南流入黄河,所谓“西流注于河”是从汇流处的大方向而言。 ② 县雍之山: 今日山西省太原市西南25千米有一座悬瓮山,为晋水的发源地,晋水是汾水的重要支流。古代“县”与“悬”可通用,而“雍”与“瓮”又音近,因此县雍山当即悬瓮山。由于晋水发源地位于汾水发源地之南,而北次二经却把县雍山安排在管涔山之北,显然北次二经诸山的先后次序存在着错乱,管涔山不应当位于北次二经之首。 ③ 闾麋: 闾即山地野驴,郭璞注谓:“闾即羭也,似驴而歧蹄,角如羚羊,一名山驴。”麋即麋鹿,俗称四不像,古人视为灵兽,《封神演义》里姜子牙的坐骑即四不像。 ④ 白䳑(yǒu): 白翰野山鸡。 ⑤ 骄: 郭璞注谓:“或作骚,骚臭也。” ⑥ 狐岐之山: 今日山西省介休县境内的介山,亦名绵山、狐岐山,属于太岳山脉,从这里发源有多条小水系向东北流入汾水。 ⑦ 白沙之山: 白沙山方圆三百里都是沙,当为一处沙漠,却仍然被称为山,表明在《五藏山经》中“山”乃地名的通称。此处鲔水为地下河或季节河。 ⑧ ��(bó)马: 头上有角的白色野马,发出“呼呼”的叫声。或者类似非洲的角马(羚牛),也可能是河马。 ⑨ 狍鸮: 可能是巫师装扮成的神羊,哇哇地叫着,正在进行巫术审判,有罪的人要被处死或吃掉。 ⑩ 独��: ��音谷(gǔ),又音欲(yù)。独谷即白虎。 ⑪ ����(bān mào): 或谓鹰属,或谓鸺鶹属。 ⑫ 暍(yē): 热症,中暑。 ⑬ 雁门: 应作雁门之水。 ⑭ 居暨: 红毛刺猬。 ⑮ 嚣: 猴面鸮。 ⑯ 䱇(shàn): 黄鳝。 ⑰ 三桑: 《山海经》多处记有“三桑无枝”景观,它可能是养蚕者供奉的举行巫术活动的标志物,或者是生殖崇拜巫术的标志物,还可能是观测月亮、祭祀月亮(与生育有关)的标志物。此外,非洲沙漠地区有一种类似三桑无枝的“光棍树”,为了减少蒸发、节省用水,它一年四季都是光秃秃的不长树叶,完全靠绿色的茎干进行光合作用。 ⑱ 錞(chún): 乐器;此处为蹲字的假借。 ⑲ 凡十七山: 经文只记述有十六山。 ⑳ 原北山二经结尾处文字应该是:“凡北次二经之首,自甘枣之山至于敦题之山,凡三十二山,六千六百七十里。历儿,冢也,其祠礼: 毛,太牢之具;县以吉玉。其十三山者,毛用一羊,县婴用桑封,瘗而不糈。十七山者,其神皆蛇身人面。其祠: 毛用一雄鸡彘瘗,用一璧一珪,投而不糈。”
        【鉴赏】 在东汉蔡伦发明和推广造纸术之前,中国古籍主要的载体是用韦绳把竹简编在一起做成的卷章。这种文字载体的竹简容易脱落错位,卷章的绳子容易磨损断裂,当年孔子读《易经》就曾“韦编三绝”。这样的情况也发生在《山海经》的流传过程中,一个例子就是原版的北次二经断裂成为两部分,一部分为1至16节,另一部分为17至33节。作出上述判断的主要理由是: 本章第1节甘枣山的共水向西流入黄河,表明其在黄河以东;第3节渠猪山的渠猪水向南流入黄河,表明其在黄河以北,属于中条山;第12节的霍山,又称太岳山,位于山西省中南部。上述情况表明它们只能出现在《北山经》里。根据《五藏山经》南西北东中五大区域26条山脉的分布规律,《北山经》与《西山经》的分界线是黄河前套至潼关的黄河,《北山经》与《中山经》的分界线是潼关以东的黄河。据此可知,现存版本的中次一经实际上是原版北次二经的前半段,其方位大体在今日汾水中下游一带,其主要山脉即夹在吕梁山与太行山之间的太岳山。这样一来,第16节所统计的“六千六百七十里”,实际上乃是前半段十五座山的里程九百三十七里与后半段十七座山(经文只有十六座山)的里程五千六百九十里之和;两者仅相差四十三里,有可能是因为脱落掉了一座山(管涔山)的里程数。
        北山二经即北部山区第二条山脉的考察记录,大体位于北山一经的东面,共记述有31座山,15条河流,16处地望,47处矿物,18处植物,20处动物,透露出深厚的文化渊源和底蕴。
        第2节的历儿山,又称历山。《墨子·尚贤下》称:“昔者舜耕于历山,陶于河濒,渔于雷泽,灰于常阳,尧得之服泽之阳,立为天子。”郝懿行注:“《史记正义》引《括地志》云:'蒲山亦名历山’,即此也,盖与薄山连麓而异名。”《金楼子·兴王篇》称:“舜耕于历山,得金枝银节。”所谓“金枝银节”与枥木颇似历荚,或许历山之名与制定历法有关。今日山西垣曲县、山东济南均有历山及舜耕故事,前者位于中条山,海拔2321米,又称教山,附近有距今2万年前的下川文化遗址。
        第4节葱聋山的山谷里,出产白、黑、青、黄色的垩土,表明这里是一处颜料制作场。青色,可指绿、蓝、黑,此处当指绿和蓝,古人对这两种颜色区分的并不严格。而冶金术的起源也与古人用火加工制作矿物颜料密不可分。
        第11节牛首山的鬼草“服之不忧”,说明“鬼”字在当初有吉祥保佑和神秘力量的意思,同时也表明那个时代的人已经在寻找和使用能够使人大脑兴奋或麻醉的药物;这种兴奋剂主要用于巫术活动、战争(包括狩猎)前的热身,以及医疗过程中。
        第12节的霍山又称太岳山,位于山西省中南部,西南至东北走向,系汾水与沁水、浊漳水的分水岭,其中高峰牛角鞍海拔2567米、绵山2405米、霍山老爷顶2347米。绵山又称介山,春秋时介子推帮助重耳复位后隐居于此,重耳放火烧山欲迫使其出山辅佐自己,介子推宁死不出山,重耳将其葬于绵山,并更名为介山。在中国名山里,霍山为五镇之中镇,北京的山川坛(先农坛)和地坛均供奉祭祀五岳和五镇,例如地坛的东侧从南向北,依次供奉中岳嵩山之神、北岳恒山之神、南岳衡山之神、东岳泰山之神,以及北海之神、南海之神、西海之神、东海之神。西侧从南向北依次供奉中镇霍山之神、东镇沂山之神、南镇会稽山之神、西镇吴山之神、北镇医巫闾山之神。
        第15节鼓镫山与前一座山相距四百里,与其他诸山彼此相距数十里不符,而且又突然从南北向转变为东西向,或许表明鼓镫山原本不属于北山二经,而应属于北山三经;与此同时,北山三经的沁水发源地竭戾山,按方位则应属于北山二经,或许记述鼓镫山和竭戾山的竹简彼此位置在流传过程中颠倒了。在《五藏山经》中,记述每一条山脉里的山与山的方位关系,采取的是线性连带方式,即只记述后一座山位于前一座山的什么方位及其距离里数。由于《五藏山经》曾经使用过竹简载体,而每一条山脉的内容又往往写在同一条竹简上,彼此之间缺少上下文的文字联系和逻辑联系;因此,一旦发生记述某座山内容的竹简前后错位,势必将导致整条山脉的地理方位出现难以解读复原的错误。
        第18节少阳山出产的赤银,郭璞注称:“银之精也。”银是一种化学性能比较稳定的元素,其化合物多为黑色;因此这里的赤银,可能是指水银矿朱砂(硫化汞)。《五藏山经》非常重视金属矿物产地,每每记录某山多铜、某山多铁,以及某山多赤金、某山多白金,这里的“金”泛指金属元素或金属矿石。其中赤金当指品位高的自然金,白金则可能指铅、锡、锌等元素的矿石,它们是制作青铜器的重要资源。少阳山发源的水系名叫“酸水”,可能与当地居民制造醋并以醋为食品的活动有关。少阳山位于今日山西省汾水上游,而醋正是山西人最先发明的,至今山西人仍然以食醋闻名于世。
        第25节敦头山的印泽,与第27节北嚣山的邛泽,袁珂认为是同一个湖泊,由于“印”与“邛”字形相近而在传抄转印过程中发生差误。事实上,在《山海经》等古籍里,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意相同或相近的字,形相似的字,以及在正体字与简体字、异体字之间,都会有意无意地发生替代或混淆,并导致信息的失真。从符号学的角度来说,文字是一种信息载体,因此在文字与信息之间需要恰当的关系: 当一个字承载的信息量过多时,对使用者容易造成误解;当许多个字都承载相同的信息时,对使用者容易造成浪费(这里不考虑修辞的需要)。
        第26节钩吾山的狍鸮,郭璞注谓:“为物贪小林,食人未尽,还害其身,像在夏鼎,《左传》所谓饕餮是也。”夏鼎即帝禹时代铸造的九鼎,《左传·宣公三年》记有:“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枚,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魑魅罔两,莫能逢之。用能协于上下,以承天休。”相传《山海经》的图像亦被铸在了九鼎之上,而饕餮在古史传说中以凶残和野蛮著称,其形貌或为兽或为人。

(0)

相关推荐

  • 摘抄,是读书的乐趣之一|福利

    小学阶段,还没有摘抄的意识,读来的好句子.好段落,都在读那一刻存储在记忆里了. 此刻想来,小时候是多么自信.真的,那时候绝对不是自以为是,毕竟,也还没有自以为是的意识. 小时候很少见到装B的人,空气里 ...

  • 【原创 】从山海经谈起(二):金字塔的秘密

    (2018-03-06 21:33:05) 金字塔,堪人类建筑的奇迹中的奇迹.特别是吉萨附近的几座巨大的金字塔,让当今的人们简直无法想象在四五千年前古人是如何建造它们的,以至于有人认为那只可能是高度发 ...

  • 山海经南山经南次二经

    柜山 [原文] 南次二山之首,曰柜(jù)山,西临流黄,北望诸毗(pǐ)①,东望长右.英水出焉,西南流注于赤水,其中多白玉,多丹粟(sù)②.有兽焉,其状如豚(zhǒng),有距,其音如狗吠,其名曰狸 ...

  • (原创)注:山海经,北山经 草稿

    北山经之首曰单狐之山.多机木,其上多华草,[氵逢]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氵幼]水,其中多芘石.文石. 又北二百五十里曰求如之山.其上多铜,其下多玉,无草木.滑水出焉,而西流注于诸[囱比]之水.其中多滑鱼 ...

  • 山海经.清光绪二十七年重刊本

    山海经.清光绪二十七年浙江书局重刊本.

  • 《山海经》上古十二尸

    僵尸的原产地一直都在中国,只是被别人拍了几部很红的僵尸片,就好像是他们的原创一样.<山海经>里面的僵尸,给人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这些以常理来讲已经没有可能存活的"行尸走肉&qu ...

  • 读《山海经》之十二

      读<山海经>之十二 文/朱长许 从哪里来? 又到哪里去? <山海经>的作者, 莫非走遍了茫茫人世?   <东山经>所述, 我们全然不知. 直到一位博士墨兹, 参 ...

  • 《山海经》山经·北山经原文及翻译

    以下是出国留学网编辑为您整理的<山海经>山经·北山经原文及翻译,供您参考,更多国学经典请点击国学频道(https://www.liuxue86.com/guoxue/)查看. <山海 ...

  • 《山海经》“海经”区域新考(二)------《山海经》系列研究

    二."海经"区域东部或为春秋宋国部分疆域 海经四隅为春秋郑国极盛时疆域四隅,不过并非完全重合.如今海经文本篡改的事实被揭发,则前时四隅之确认有重新讨论的必要.前时确认四隅时以经中东 ...

  • 解读《山海经》卷一之〈南山二经〉八

    解读<山海经>卷一之〈南山二经〉八 原创2021-06-11 19:52·自由风如歌 昨夜,我们在洵山吃罢美味的青螺,与默不作声又无攻击性的䍺为伴,枕着黄金美玉,拥着山风而眠.一夜好睡,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