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糖监测常犯的10个错误,你中招了没有?
文章结尾处有【科普视频】
专业实用的控糖知识,别错过~
要控制好血糖
不仅要按时吃药、饮食控制
适当运动、营养干预
还要定时监测血糖
小编总结了监测血糖常犯的10个错误,糖友千万别再犯!
有些糖友自我监测没有规律,想起来就测一测,也不管什么时间。事实上,糖尿病病友应监测全天(三餐前后及睡前,共7次)的血糖,以了解全天的血糖波动情况。
血糖控制稳定的患者,可以半个月到一个月监测一次全天血糖;血糖波动较大或正在调整药物的患者,应连续几天监测全天血糖;糖友在增加新的食物时,也可以监测一下进食此食物前后的血糖水平。
血糖监测要规律,不能想起来就测一下。
的确,血糖高低变化可以引起相应的临床症状。
但是,由于个体差异的关系,每个人对血糖变化的敏感性是有差别的,血糖高低有时与自我感觉并不完全一致。因此,自觉症状轻重并不能准确反映患者血糖的真实水平。
有些患者(特别是老年人)尽管血糖很高,但症状却不明显,倘若这种高血糖状态一直得不到发现和有效控制,则并发症发生的危险性将大大增加。
许多糖友只重视空腹血糖,而忽视了餐后血糖。其实,餐后血糖与空腹血糖同等重要,甚至更重要。这是因为,糖尿病发病之初都是餐后血糖先升高,然后才是空腹血糖升高,监测餐后血糖有助于早期发现糖尿病。
与空腹血糖相比较,餐后血糖与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关系更为密切,危害更为严重。
到医院检查空腹血糖时,头一天晚上的降糖药物(包括胰岛素)应当照常应用;检查餐后2小时血糖时,当餐的药物(包括胰岛素)也应当照常应用。
检查的目的就是为了了解患者在药物治疗情况下的血糖控制情况。擅自停药不能准确反映真实病情,反而给医生的判断造成困难,可能造成血糖波动加大、病情加重。
有些糖友为了血糖检查结果更“好看”,特意在检查前一天少吃一点。这样测得的空腹血糖结果可能比较“理想”,但却不能代表平常状态下的真实血糖水平。
患者检查前一定要和平常一样吃饭,并且告诉医生自己是否进行了剧烈运动、是否抽烟、是否饮用刺激性饮料(如咖啡)等,帮助医生分析检查结果。
严格地讲,只有过夜禁食 8~12 个小时后,一般在次日早晨8点之前,在静息状态下釆血所测得的血糖才算是“空腹血糖”。
超过 12 小时的“超空腹”状态以及午餐前、晚餐前的血糖都不能称之为“空腹血糖”。测量结果可能因空腹时间太久、体内激素变化而不能代表空腹状态。
餐后2 小时血糖主要用于糖尿病的诊断和药物疗效评价,通常是从吃第一口饭开始计时,而不是常常误以为的吃完饭后2 小时。
“糖化血红蛋白”反映了最近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测量结果稳定,不受某些偶然因素(如饮食、睡眠、感冒发烧等)的影响,更加客观准确,与糖尿病并发症关联性更高,是反映糖友血糖控制水平的金标准。
血糖不佳的糖友,建议1年监测4次,血糖比较稳定的糖友,可每年监测 2 次。
空腹血糖高,不加测睡前血糖、夜间血糖
空腹高血糖的原因既可能是由于头天晚上降糖药(或胰岛素)用量不足,晚餐后和睡前血糖偏高所致。也可能是由于药物过量,夜间低血糖后应激性升高,苏木杰”现象所致。还有可能是睡前血糖和夜间血糖都正常的“黎明现象”。
虽然都是空腹血糖高,但它们的临床处理却截然不同。
测血糖不记录,就无法为医生调整控糖方案提供依据。
血糖监测记录的内容除了每次监测结果外,最好还要包括对应的饮食、运动及用药情况等,这些翔实的资料不仅对患者自我分析血糖高低的原因、总结控糖规律大有裨益,还可以为医生及时改进控糖策略和方案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