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来听书”之《忆长安》
“一起来听书”之《忆长安》
浙江图书馆、浙江民生资讯广播联合推出
2020年11月26日21:00 FM996播出
【歌曲音频】《唐诗》
【主持人口播】
秋雨:开场曲目来自于黄国伦的《唐诗》。北京时间晚上的21:07,欢迎各位持续锁定收听浙江民生资讯广播。这里是正在直播当中的“一起来听书”。我是你的陪伴者秋雨。今天的你过得还好吗?
今天之所以用这首歌曲作为我们的开场曲目,是因为接下来的节目中要和大家聊到的就是有关唐诗的故事。今天是文澜读书岛阅读分享会的嘉宾分享特别节目。
和唐诗的缘分,对于我来说,是很奇妙也特别的。去年的一档特别节目“跟着唐诗畅游浙江”,让我和我的搭档接近了唐诗。最开始的时候我们是很懵的,拿到这样的一个节目,然后就踏上了重走浙东唐诗之路的旅程。这段旅程让我感知到,原来唐诗可以这么美,可以这样的有韵味。所以,对于唐诗的一切,我都会觉得特别感兴趣,也会觉得特别亲切。
我曾经在心里问过自己一个问题,如果说我们只停留在上学的时候学过的那几首唐诗名诗,我觉得这个世界或者我的生活实在是太单调乏味了。我们应该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把传统文化的瑰宝传承下去。今天的节目中,我们要和大家分享的一本书就叫《忆长安:诗译唐诗集》。在上周日下午,湖光山色的花港公园里,一群诗人和朗读者,一起分享和朗读了这一本别具一格的诗集。
这本书的作者是著名诗人梁晓明。在分享会的现场,我们也请到了诗歌评论家涂国文先生。他们分别分享了自己的创作体会和阅读观感。劳月老师也和大家分享了他对于这本书的一些感悟。他说,一年之前读到这本《忆长安:诗译唐诗集》的时候,就有过一种如获至宝的感觉。唐诗不仅是中华民族文学艺术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学史诗歌史的高峰。1000多年之后,我们如何来读这些中国古典格律诗的经典?如何让这些诗歌经典在当代的语境中焕发出青春,而不是被人所遗忘?我觉得,这是具有非常重要意义的。所以这一次劳月老师请来了梁晓明老师本人和诗歌评论家涂国文先生,为书友分享和解读这本别具一格的诗集。
这场分享会还请来了浙江图书馆文澜朗诵团的优秀朗读者朗读诗集中的作品。现场有分享,有朗读,是特别惬意的一次分享会。今天的节目中,我们不仅有嘉宾现场分享的一些观点,也会和大家摘录朗读者的朗读音频。
我不知道你在读唐诗的时候会不会有这样的感触:去年我接触那档特别节目的时候,发现除了我们曾经学过的那些唐诗之外,很多唐诗我们都比较难懂,还有一些字我们不认识,要一点一点找词典,请教专家学者,去翻译这些唐诗,还不知道最后翻译的到底是否准确。所以就会有一些苦恼。早在80年代,梁晓明先生就用现代诗来译写唐诗。经过整整30年,才完成50首唐诗的译写,最后由上海古籍出版社以《忆长安:诗译唐诗集》来结集出版。和其他诗集不一样的是,这本诗集的每一首都包括新诗译诗、原诗和创作手记三个部分,非常清晰明确地跟大家展现了梁先生的创作过程。
梁晓明先生以先锋派诗风对唐诗的译写,应该说是一种令人耳目一新的再创作,跨越时代勾连起古今截然不同的两种诗歌艺术,使新诗与古诗在意象与精神上琴瑟和鸣,非常具有艺术性和创造性。
诗歌评论家沈健有这样一段评语,“它也许为百年新诗开辟了一片新疆域,为现代汉语注入唐诗源远流长的气韵与格调,拓展一个海纳古今的大境界。”语文教育学家郭初阳认为:“一位现代诗人,用现代诗歌为唐诗发声,让现代人既看到了唐朝的风景,也听到了自己的声音,就如金苹果在银网子里。在这本小书中,就藏着一整个苹果园!”
说了这么多,好像大家对梁先生不是那么熟悉,我来介绍一下梁晓明先生。他是中国先锋诗歌的代表诗人,也是国家一级作家。他的诗集有《各人》《开篇》《披发赤足而行》《用小号把冬天全身吹亮》等。我们这次分享的这本《忆长安:诗译唐诗集》应该说是其中比较特别也很有特色的一本了。
接下来,大家听到的是梁晓明先生在这次分享会中和大家分享的他的感悟。
【嘉宾梁晓明音频】
梁晓明:文澜读书岛和文澜朗诵团专门做了这场阅读分享会。大家都沉浸和感悟到唐诗的美好。首先我要感谢大家对这本诗集的喜欢和阅读、朗诵。
这本书出版之后,有很多学校,还有校外培训机构,都已经把诗译古诗这样的一种方式,变成为他们的教学方法了,在课堂上的效果显然非常的好。用这种方式来进入古诗,是一种更加高级的欣赏和阅读。这样不仅能领受到新诗的魅力,也更容易以更准确的方式进入到唐诗的意境中。如果这样大面积展开,不仅小学、中学,甚至大学都可以做这个工作。这样一来,我觉得,我们就可以更深入更广泛地去理解唐诗。
我们常常在讲唐诗,其实真正能理解唐诗的并不那么多。真的要读懂唐诗并不是那么容易的。比方说李商隐,比方说李贺,甚至于李白和杜甫的很多诗句,你真正深入进去,我敢说没有一个人能真正把他们都彻底读懂。他们有一些更艰深的作品,很多人是并不能理解的,或者说至少是不能全部理解的。
在新诗的写作中,本来就有一种对语言的极尽探索和非一般形式、非一般组织的语言组织这样一种探索精神。在唐诗中也是一样的。古今中外诗歌创作中,总是有一种先锋精神,探索精神,不肯跟别人一样的精神在里面。当我们用常规的理念去阅读时,往往是不能进入这些诗歌的。新诗也是一样。在这个层面上,唐诗也好,新诗也好,外国诗也好,它都有一个灵魂共鸣共振的领域。
我在翻译的时候,觉得有时候真像是自己跟他们这些古人活在了一起。通过阅读他们的生平,了解他们创作诗歌的年龄,他们当时的生活形态,是得意了还是失意了等等。不同的年龄,不同的生活境遇,写下的诗歌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一定要了解诗人的背景,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我们了解这首诗的背景,了解诗人当时的情况,再重新进入到他的诗歌里,我们的收获和感受就会更加丰富。
唐诗这么好的东西,如果不去继承,如果不去吸收以丰富和发展我们的新诗,那是很可惜很遗憾的。当然,我们译写唐诗并不是说要向古代投降。不是这样,恰恰相反,我们要像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不仅把国外的拿来,还把我们古代的好东西也拿来。只要是好的,我们都要拿来。唐诗显然是一个好的东西。把它拿来,最终的目的,还是要丰富和促进我们新诗的发展。
【主持人口播】
秋雨:刚才我们听到的是来自梁晓明先生的分享。我觉得,从梁先生分享的过程中,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他深爱唐诗,深爱我们传统的中华文化。所以他希望用自己的方式把它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来了解。
我们这次分享会也请到了著名诗歌评论家涂国文先生。他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杭州市西湖区作协副主席,也是浙江省青少年作家导师团的导师。
他在现场和大家分享了他的观点。他觉得,唐朝已经灭亡1100多年了,但唐诗对于华人圈文化以及全世界的文化都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唐朝除了浪漫主义诗歌高峰李白、现实主义诗歌高峰杜甫之外,还有2000多位杰出诗人,5万多首优秀诗篇。把这些诗人和诗篇放到任何一个朝代都是顶尖的。所以唐诗是值得译写的,这可能就是梁晓明先生选择唐诗来译写的原因。
涂国文指出,翻译是一种语言系统向另一种语言系统的转换。无论是同一种语言系统的古今转换,还是不同语言系统的转换,都有一个信达雅的问题。信就是准确,达就是通顺,雅就是优美。《忆长安》里面的作品,如果你不读后面的唐诗,都会认为它是原创的现代诗,但又能从中找出唐诗的影子。所以,可以说这是一次独立的再创作,也是非常优秀的一次再创作。
他认为,《忆长安》这种古诗译写的方法具有很重要的文学价值。梁晓明先生是一位先锋诗人,又坚守了一种古典的情怀。他的创作打通了现代诗歌和传统诗歌的一条通道,既延续了唐诗的生命,也为现代诗歌带来了一种文化自信。
这本书带给人很多感悟。我们听到了涂老师的想法,也听到了劳月老师的想法,不知道你的想法是什么呢?如果你也很爱唐诗,不妨找来这本书好好读一读。
在梁晓明和涂国文两位嘉宾分享之间,穿插了浙江图书馆文澜朗诵团11位成员的朗读。今天因为时间关系,我们只能分享一位嘉宾的朗读。她是黄海敏。
【嘉宾黄海敏音频】
黄海敏:无言的黄昏降下沉默的太阳
作者:梁晓明
朗读者:黄海敏
蓬帆从手中落下来
我面对淮水的南岸
驿站孤单地看着停船
浩大的风
吹起浩大的波浪
无言的黄昏降下沉默的太阳
人一走开
城墙就一片黑暗
大雁收拢翅膀的芦花
水泽一片雪白
独自的
夜晚
想起秦关一带
钟声盘绕在耳朵上
有一个客人
整夜晚难眠
夕次盱眙县
作者:韦应物
落帆逗淮镇
停舫临孤驿
浩浩风起波
冥冥日沉夕
人归山郭暗
雁下芦洲白
独夜忆秦关
听钟未眠客
【主持人口播】
秋雨:现场还有很多朗读,因为时间的原因,不能和大家一一分享了。这样的一个时刻,这样的分享会,让我们觉得特别有意思,非常有韵味。
《忆长安》真的是开辟了一段古今交往的通道,让我们能够更好地去了解唐诗。古代与现代,古典与先锋的交汇,完全有可能实现。
这里是浙江民生996的“一起来听书”,我是你的陪伴者秋雨。如果你有好的文字,欢迎通过我们的微信公众平台浙江FM996,来和我保持实时的互动和分享。同时你也可以通过“喜欢听”来收听我们的节目。明天晚上的9点我们不见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