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可军 | 闲话宁海斜

闲话宁海斜

文/应可军

你知道宁海人有个习惯吗,看哪里人多就往哪钻,买的是人气,吃饭。买衣服亦是如此。就是大家说的:“宁海银、宁海斜”。

记得有个笑话说:有个乡下老翁进城看见一家商店门口排着许多人,他怕吃亏,连忙上去排队。等他排到以后,原来是卖妇女卫生巾。众人善意地大笑。想起那次盐荒事件: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里氏9级地震,震中位于宫城县以东太平洋海域,震源深度10公里,跟着地震到来的还有巨大的海啸。地震、海啸过后,位于日本福岛的核电站受到损坏,具有放射性的核物质发生泄漏。这就是日本的核泄漏事件。盐荒期间,盐价由原来的一块几一包,一度哄抬到十几块一包,有的超市货架上不仅没有盐,甚至连酱油都抢购一空。盐是国家严格控制价格的物品,从生产到销售都有国家的监控,许多参与抢盐的人,其本身未必真的在意什么“核污染”,更谈不上真正了解什么是“核污染”,他们之所以参与“疯狂抢盐”的行动,主要是因为周边的亲朋好友及左右邻居们都在抢。在这样的情况下,不少一贯喜欢人云亦云的人马上就跟起风来,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抢到手再说。因为按宁海人的惯常思维:既然大家都在抢,且宁愿出高价都要抢到手,那肯定是好东西。既然这样,那自己就不能落后了,不抢就等于吃亏啊。于是也就赶紧加入到抢盐的行列之中,也不去管这种“抢”究竟是否必要。“越是罕缺的东西就越要抢到手。”其实这也是人性的弱点之一。

另外一种人明明知道真相,但怕自己下手晚了以后,食盐会被那些不明真相的老百姓抢光,所以也被迫加入到抢盐大军里去。不论什么原因,这件事给我们的暗示:就是中国的社会并不是十分的健康。2003年的抢购板蓝根、食醋事件,如今的抢盐事件都暗示着这是一个病态的社会。好在我们的政府总能在关键时刻站出来正确引导人们。光政府的作为是远远不够的,中国需要更多头脑清醒的人民来配合政府工作,需要更高的国民文化素质,需要更高的国民道德修养。我相信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完善,可以的不断发展,这样荒唐的事件一定会消亡的。我认为这些只是宁海银宁海斜的行为。

其实这种事,宁海古已有之。《宁海县志》大事记记载有:“正德十六年(1521)民间传采童男童女,一时嫁娶殆尽。”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我查了相关的史料,方才知道:明代正德帝好色,下诏广选秀女。有人突传官府在迎接选秀女的太监,更为惊慌。自正月初八到正月十三,短短数天之内,浙江多地婚嫁日烈,“仓忙激变,几至于乱。”虽经官府屡屡出榜告示,依然无法止息讹言,甚至更远播蔓延到了江西闽广一带,直到二月中旬才渐渐平息下来。明人李诩《戒庵老人漫笔》也记述当时奇闻,其时宁海城内有女之家,唯一的愿望就是尽快找到女婿,根本没有时间去挑挑拣拣。有人竟站在自家门内,透过门缝打量过往少年,看到长相尚可的,就一拥而上将他拽入自己家中,强行将女儿婚配。结果一时未婚男子被视为奇宝,走在街上就被人拉走逼迫拜堂,有一男甚至一夜连娶三妇。当时有一富户听讹后,慌乱间将在家打造锡器的锡工招了女婿;一户人家半夜送亲上门,半途遇阻又害怕犯夜被抓,结果女儿让路边磨豆腐的无赖讹娶;又有两家争一婿的,后来者无奈只能让女儿做了妾室。有调侃者把柏子庭的诗改一改,嘲谑道:“抵关内史未为真,何必三杯便成亲。夜来明月楼头望,吓得嫦娥要嫁人。”

宁海斜说白了,是一种盲目的跟风行为跟风的一个直接的心理机制源于人们有从众心理,即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在中国,这种行为不仅时时有,而且处处有——常突然而起,又轰然而散,且循环往复。跟风现象的出现,表明了多元文化格局中主流文化引导力的弱化,使得一些“另类”文化凸显。媒体要在这个过程中积极引导,而不是变本加厉为着所谓“收视率”把大众推向虚幻。专家认为,对个人而言,“跟风”是一种没有个人主见的生活和消费方式;对企业而言,“跟风”是一种原创力弱的病态的发展方式;对社会而言,“跟风”狂刮不止,则是一种缺乏创新力的同质化建构方式;对国家而言,“跟风”现象的泛滥,则凸显了在相关法制缺失下的整体素质亟待提高的现实。“跟风热”如果听之任之,将会严重危及社会的基本准则和人们的价值观,必须引起足够的警惕和重视。跟风,广义讲,应该是学习、跟随一种风尚或潮流。是一个中性词。狭义讲,是一味盲目的跟潮流,不管是否切合实际。这则是贬义词。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把跟风作为贬义词来用的,指突然盛行起某样东西时,自己没有或缺少主见,不经过仔细思考,盲目跟随潮流,参与,模仿,或可说是价值观的一种迷失。

社会上有许多跟风现象:炒股买基金跟风、买房子跟风、选秀节目跟风,异地求学跟风、出国求学跟风,小孩上兴趣班跟风,学生上名校跟风,到商场排队买东西跟风。宁海古训要吾等“自家肚里自家划,难听闲人过路客”总之要大家要有独立思考,才行动,不要盲目跟风。

相关链接:
应可军美食文化专辑
应可军古戏台文化专辑

作者简介

应可军

应可均 ,笔名筱瑛,曾用名应可军,浙江宁海人。现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国近代史史料学会会员、宁海县诗词楹联协会常务副会长、地名协会副秘书长、宁海县徐霞客研究会理事等。酷爱收藏宁海地方文献,被评为“宁波市十佳藏书家庭”;走遍全县村落,考查风土人情,庋藏大量原始材料,又被评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普查先进个人”首批“浙江省民间文艺优秀人才”“宁波市十佳业余文保员”;其间,曾在《宁波日报》《宁波晚报》《宁海报》等刊物上发表过不少的史论作品,参与策划多种文化活动,编著多种有关宁海综合文献等。著有《宁海历史上今天》《宁海姓氏溯源》《宁海之最》《宁海古戏台》《宁海民政志》等著作。

□编辑:木子叶寒
□题词:储吉旺先生
□LOGO\题图\尾签设计:野马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