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安顺》画说安顺 雪泥鸿影留画痕(上) 2019年第3期 (总第358期)
雪泥鸿影留画痕(上)
——外地画家笔下的安顺
杜应国
安顺最早进入外地画家的视野并留下传世作品的,当数清初的黄向坚。
黄向坚(1609-1673)本苏州人氏,字端木,号存庵,又号万里归人。明末清初的山水画家。其父黄孔昭,于崇祯十六年(1643年)获选出仕云南大姚县令,一年后即逢甲申之变,明朝覆亡,黄孔昭挂印去官,隐居乡间避乱,从此音书断绝,生死未卜。苏州至云南,间关万里,山迢路远,再加鼎革之际,兵戈载道,战火塞途,硝烟遍布,此起彼伏,局势动荡不宁。向坚以长子居家,因思念老父老母孤悬南荒一隅,生死未卜,尝自责不孝,终日以泪洗面,黯然自泣,日久竟哭伤一目。清顺治八年(1651年),向坚以战事稍平,乃拜墓辞家,携一伞一囊,孤身踏上远赴云南寻访父母双亲的颠踬之旅。所谓历险出险,屡陷绝域,最后居然天遂其愿,寻得双亲,安然归乡,由此演绎出一段传奇般的万里寻亲佳话,此即清初广为人传颂的“黄孝子寻亲”故事。此事复经清初戏曲家李玉编成昆曲传奇《万里缘》一剧,将之搬上舞台,屡演不衰,影响至大。
清初黄向坚所绘之盘江铁索桥 杜应国 提供
黄向坚此行的另一大收获,是他与滇黔山水的相遇,使之深受震撼和启发。如其所言:“黔地山水,不入画图,岂人所未睹,遂致山川灵异,泯灭于荒陬僻壤耶。予摹出以识之。”向坚素喜丹青,擅长山水,师宗王蒙。又生于吴门,长期浸淫于秀美的江南水乡,骤然与险峻雄奇的贵州山水相遇,顿觉眼界大开,深受震撼。故而归家后竟挥毫不辍,终日以摹写滇黔山水为乐事,留下了大量以寻亲为题材的作品,传世名作有《万里寻亲图》(纵36.5cm,长553.7cm,绢本设色,现藏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滇澥寻亲图》(纵36.5cm,长590cm,纸本设色,现为日本某藏家所藏)《万里晴川图》(纵34cm,长630cm,纸本设色,天津美术馆藏)等,三幅长卷巨构,皆以寻亲为题,实不遑多见。另有以寻亲为主题的册页数种,如《黄孝子寻亲纪程图卷》(16幅)《黄端木万里寻亲图册》(12幅) 《岵屺图册》(12幅)等等。
黄向坚绘盘江图 图片源自网络
与传统文人画不同,黄氏此类画作,均标明了所描绘的具体地点,虽非对景写生,却有明确的地域指向,因而有“实景山水”之称。惟其如此,凭借画中题跋——仅就笔者所见而言,与安顺有关的作品就有:盘江(立轴)三幅,关索岭二幅、顶站(今关岭永宁)一幅,白水河一幅。据其题跋,白水河实即黄果树瀑布,词云:“古西平北三十里有白水河。驿道之侧,水自高崖下注,数十丈飞沫如雨,盖黔中瀑布之最奇者。吴国伦诗云:山形如象鼻,磵道拟蚕丛。筏渡千崖底,车旋万石中。短亭微上月,鸣瀑直生风。白发悲行险,乾坤一转蓬。殆善于写景者哉。向坚。”(《岵屺图册》)此当为最早摹写黄果树瀑布的山水画,惜未见其作,不知是否尚存今世?其《盘江图》则重在铁索桥,如题所云:“次盘江,波涛汹涌,两崖陡峙,拔壑数十仞,舟楫不能施工,昔贤贯铁索为梁,以通往来。城隅有铜柱卓立,乃伏波征蛮驻兵于此。古称入滇之要害处也。向坚并誌。”(《黄孝子滇南寻亲图册》)就今所见,题咏“盘江”者另有立轴二幅,其中一幅为贵州省博物馆藏。即此可知,黄氏所作寻亲诸图中,当有不少同题之作,此或即“反复摹写”之意耳。
黄向坚绘关索岭图之二 图片源自网络
黄向坚《寻亲图册》所绘之关索岭,雄关险阻,一线通天 图片源自网络
黄氏之前,因各种原因而进入贵州的文人墨客并不鲜见,著名者如杨慎、王阳明、郭子章等,皆为诗文兼擅而又雅好丹青之人,但其笔下,有关贵州山水的描述多见之于诗文,画作则未曾与闻。就是明末以诗书画称引一时的贵州才子杨龙友,其传世作品中亦未见有贵州山水的踪迹,更遑论安顺。故而可说黄向坚是千百年来第一个将贵州以及安顺山水摹写入画并推向画坛的艺术家,足当得“黔境山水第一人”之誉,一如清代书法家汪沄所言:“滇黔山水人所罕见,以至性之人,摹至奇之景,其为不朽信矣。”
黄向坚之后,以摹写贵州山水广为人知的,是雍乾时期的邹一桂。
邹一桂(1686—1772),字元褒,号小山,江苏无锡人。清雍正五年(1727)进士,授翰林院编修,累官至礼部侍郎、内阁学士。清代著名书画家,擅工笔花卉,曾作《百花卷》图进呈乾隆帝,获帝赏识,为之题绝句百首,一桂也因此名噪一时。所著《小山画谱》一书,是现知有关花卉画论最早的专著。雍正十三年(1735年)邹一桂出任贵州学政,在黔六年,曾游历贵州各地,深为黔地山水所折服。每见奇山妙水,辄流连不忍去,故尝对景写生,日久积稿渐多,任满返京后,凭此诸多写生,画成《山水观我》图册,内收贵州山水17图,与安顺相关者计有《关索岭》《鸡公岭》《铁索桥》《白水河》等,凡四幅。其中《白水河》即著名的黄果树瀑布,此为迄今所见最早入画的黄果树瀑布图。此作在时间上虽晚于黄向坚,但黄氏之作人多未见,亦不知尚存世与否。邹氏题词云:“吾吴富水黔富山,有山无水山不活。深林只觉岚气重,多穴仅与狐兔窟。十里一掬泉,五里已成渴。涓涓伏流山草没,中有清驶无人拨。转冈忽闻万马声,荒山钟鼓何铿訇。遥看始见白一线,匹练昼暴妖虹横。两旁水气浸石壁,溅跳珠玉烟霏轻。天绅长垂不可卷,白龙归壑山风鸣。观瀑亭中顿忘倦,马刍仆饭迟行旌。山灵怪我笑枯寂,献此血脉流其精。华峰蚁穴昔曾到,莫炫奇异欺先生。”邹氏之画多有题诗,如《铁锁桥》题为:“岂徒骑马似乘船,铁索横桥欲上天。正是扶风摇不定,怒涛飞吼起龙眠。”
咸丰《安顺府志》收有邹一桂《闰重九安顺考棚口占》三首,当为邹一桂到安顺主持府试所作,姑并录之:“来日题糕贵岭旁,棘闱今日又重阳。何当山郭兼旬雨,涤遍农家九月场。”(其一)“天与秋光岁月宽,葛巾原不碍儒冠。一行鼓吹簪花去,好作茱萸插鬓看(是日发落生童)。”(其二)“雨后新晴日色妍,薄寒风近小春天。黔中遍是登高地,难得重开落帽筵。”(其三)
邹一桂绘“关索岭”图 图片选自《黔中墨韵》
清邹一桂绘“白水河”图,是现存最早的黄果树瀑布画作 图片选自《黔中墨韵》
乾嘉时代是安顺经济文化发展的繁荣期,所谓“估人云集,远胜贵阳”“商业之盛,甲于全省”,商旅往来,仕宦接踵;迁人墨客,道不绝途,其知名者如舒位(诗人)、洪亮吉、阮元(著名学者,曾任云贵总督)等等。然这些往来不绝的过客,多有题咏却鲜见画作。故自邹一桂后,迄至清末,外地画家笔下的安顺竟未再现。直到抗战时期,迁延二百年之久的空白方被打破。不过,需要提及的是,在此之前的1903年,日本建筑学家伊东忠太进入贵州,沿滇黔驿道前往云南、缅甸,并对沿途的黔地建筑进行实地考察。进入安顺府境后,最引他关注的是安顺的圆通寺,如其所言:“此寺二天门的斗拱,其构建手法甚为鲜见,或果真是元代建筑亦未可知,与镰仓初期传入日本的所谓天竺建造手法,二者必定有某种相关联系。天王殿的蟆股与虹梁,亦属别具一格,想必此亦属元代建筑。”为此,伊东特将其手绘成图,以供参考。伊东此行,还有一件不可忽略的事,即其途经平坝时,也如同一年前经过此地的鸟居龙藏那样,邂逅了一些装束奇特的屯堡妇女,感觉与其他少数民族明显不同,好奇之余,乃询之当地官员,得知为“凤头苗”,伊东随即用纸笔绘下了两幅头饰像(正、背面)。此为迄今所见最早的屯堡人速写,其头饰与后来安顺二我相馆所摄之“安顺府属屯田凤女像”完全相同,具有一定的图像人类学价值,故特附一笔。
日本建筑学家伊东忠太1903年在平坝手绘的屯堡妇女头饰图 图片选自黄才贵《影印在老照片上的文化》
1937年“七七事变”后,中国的全面抗战爆发。随着日军对中国领土的大举进攻,国土沦陷,山河破碎。大量不愿做亡国奴的人们,扶老携幼,肩挑手抬,踏上了流亡之路,形成了近代以来极其罕见的人口大转移,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因此而转向以重庆陪都为表征的祖国大西南。一向以偏远、荒僻著称的边陲安顺,此时作为大后方,顿成为流亡同胞的安全避难之所,一批批的“下江人”和各种内迁机构络绎不绝,涌入安顺;另有一些须迁往云南者,也都取道安顺前往。一时之间,小小的边城安顺,人口猛增,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战时繁荣景象。
在这些来去匆匆的人流中,除了学者、作家、诗人、音乐家、戏剧家等等之外,也不乏画家的身影。其中,首先打破空白的,却是以诗人、学者名世的闻一多先生。
1938年四月,由西南联大师生组成的湘黔滇步行团300多人,经长途跋涉后抵达安顺。随团行动的闻一多先生,自湖南长沙启程后,沿途所见的大好河山,壮美风光,激发了他的艺术灵感,使之重拾旧好,拿起中断了十多年的画笔,一路写生而行,最后积稿50多幅,现存36幅。途经安顺时,步行团住宿安顺文庙,休整一天。闻一多即抓紧时间,先画了一幅《安顺县文庙》写生稿,然后又前往素有“城南胜景”之称的华严洞游览,并作有《安顺县华严小学》写生稿一幅。除此之外,现存画稿中还有《前距平坝六公里》《三铺》《镇宁双明洞》等,约计与今安顺有关者共存五幅。对于闻一多留下的这些“半成品”(素描),诗人臧克家曾在《闻一多的艺术创作》中评价到:“……读他的这些素描,应该作如是观,即小见大,不能就画论画而已。这里不去评论这些素描的优胜之处,更重要的是这些艺术创作是作为他新生的启蒙因素之一,因而具有特殊的意义。”闻一多先生也将此行的画作视之为一次重要的经历和收获,如其后来在给夫人高贞的信中所言:“四千里的徒步旅行算什么?一个人只要有理想、有勇气、任何艰苦的事都易如反掌。至于沿途所看到的风景之美丽奇险,各样的花木鸟兽,各种样式房屋器具和各种装束的人真不知从何说起。途中做日记的人甚多,我却一个字也设有写,十几年没画图画,这回却又打动了兴趣,画了些写生画,打算将来做一篇序,叙述全程的印象,一起印出来作纪念。”
闻一多写生稿《镇宁双明洞》 图片选自闻立鹏编《追寻至美——闻一多的美术》
闻一多写生稿 图片选自闻立鹏编《追寻至美——闻一多的美术》
闻一多写生稿 图片选自闻立鹏编《追寻至美——闻一多的美术》
闻一多《安顺县华严洞小学》写生稿 图片选自闻立鹏编《追寻至美——闻一多的美术》
闻一多《安顺文庙》写生稿 图片选自闻立鹏编《追寻至美——闻一多的美术》
闻一多之后,再接续画笔的,是著名的东巴文化学者、文博专家和美术史家李霖灿先生。
李霖灿(1913—1999),河南辉县人。早年毕业于河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1933年考入国立杭州艺专绘画系。1938年毕业后,前往丽江从事边疆少数民族文化研究,成为东巴文化研究的开拓者与奠基人。1941年应聘进入中央博物院工作。1949年去台,曾任台北故宫博物院副院长,同时在台大、师大等校从事于艺术史及古画品鉴研究教学,是著名的美术史家和鉴定专家。主要著作有《么些象形文字字典》《么些拼音文字字典》《么些研究论文集》(“么些”乃旧时对纳西族的称谓)《中国美术史讲座》《中国名画研究》《山水画技法、苔点之研究》《中国画史研究论集》等。
1937年抗战军兴,即将毕业的李霖灿随校迁往长沙,继迁沅陵。1938年杭州艺专与北平艺专在沅陵合并,组建为国立艺专后再迁往昆明。一向崇拜徐霞客的李霖灿,决心效法徐霞客“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壮举,怀揣着一本《徐霞客游记》,与几位同学相约组成“步行宣传团”,徒步行走到达贵阳。然后再与友人夏明、李長白结伴,步行前往昆明。他们一路走,一路画,对沿途的山川风物、民风民情进行考察,李霖灿还坚持写下日记,并在到昆明后,将其所见所闻结集成《黔滇道上》一书,于1940年由大公报出版,大作家沈从文先生特为之作文推介。作为专业出身的画家,李霖灿眼中的安顺也充满了画意:
“近安顺荒地渐少,虽多有似桂林之奇峰及石林,但田畴一望无际,尤以靠近县城一带为最。大雾中田畴水明如镜,有似西湖附近风光,故安顺在贵州有‘经济省会’之称,富庶应甲贵州全省。”
“镇宁也有一个很整齐的外表,所谓‘安顺的牌坊,镇宁的城墙’是也;全由青石砌成,这在古代也是很壮观的了。满城雪片似的一片房屋,全以大石板做顶,进城的时候映着阳光,很有在雪中行走耀人眼的感觉。”
难得的是,除了文字描述,还有不少沿途画下的写生稿。其中有一幅,是路过清镇蒿芝塘时,眼见路边山头上有片石林,形态怪异,秀美可人,于是为之留下素描;不意七十多年后,当笔者得到霖灿公之哲嗣李在中先生惠赐的此稿照片时,一次路过,竟偶然发现此石尚完整无缺地矗立山头,当即拍得一照寄李在中先生,现一并附上供赏。余外,就笔者所见,李霖灿先生此行还作有《镇宁近处景观》《火牛洞入口处》,以及《黄果树瀑布》《黄果树瀑布附近》和几幅少数民族妇女的速写稿。遗憾的是,迄今为止我们并不知道他当时画了多少幅与安顺有关的写生稿,也不知道这些作品是否都保存下来。仅从日记看,可知他对安顺一带的风景赞赏不已,以致发出了这样的感叹:“沿途奇峰烟雨变化殊可人意,几使人画不胜画也!”
2014年拍摄的清镇蒿芝塘怪石 杜应国 摄
李霖灿清镇蒿芝塘怪石写生稿 李在中 提供
李霖灿笔下的布依族妇女 李在中 提供
李霖灿在黄果树场坝的人物写生稿 李在中 提供
李霖灿先生稿《黄果树》 李在中 提供
李霖灿先生稿《黄果树瀑布》 李在中 提供
李霖灿镇宁县写生稿《火牛洞入口处》 李在中 提供
此后,安顺画作的故事,则与故宫国宝入藏安顺华严洞有关。
(未完待续)
2018年11月20日草于蜗庐
· 作者简介
杜应国:杜应国,贵州省文史馆特聘研究员。主要致力于地方文化研究和思想评论。著有《山崖上的守望》《故乡道上》等。参编或主编出版的有《贵州读本》《神秀黔中》、《安顺人物》及其《续编》《苍茫岁月——来自知青群体的历史记忆》《赏石安顺》等文史、艺术类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