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十年,广州预算公开的标杆意义
4月12日,越秀区政府网站公开2019年部门预算。至此,广州市11个行政区区级财政预算和部门预算(含街镇预算)已悉数公开。
这是广州自2009年10月以来连续多年在网上公开预算,而且广州是全国第一个把公共预算上网的城市,如今已经过去十年。
当时,推动城市公开账本的“公共预算观察者”吴君亮要求第一个公开预算的城市并不是广州,但是广州却是第一个做出答复并积极采取措施的。
2009年10月8日,吴君亮和公司里的几位“志愿者”,向中央和各地共计33个政府部门发去查看预算案的申请。8天后,广州市财政局办公室回电“志愿者”李德涛:“广州市2009年本级部门预算涉及114个部门,发邮件很不方便,因此把预算挂在了广州财政网上。”
吴君亮的反应是“太出乎意料了!”而同期,另外一座重量级城市财政局的回复是:“您要求获得的信息属于国家秘密,本机关决定不予公开。”
这就是广州的城市性格:海纳百川,积极务实,愿意探索进步的方向。
时至今日,关于一线城市的争论甚嚣尘上。广州当然是当之无愧的一线城市,不过,广州的实力除了GDP接近23000亿元之外,最重要的是提供了一种独特的城市样本和标杆意义——开放互动,危机感强。
广州的开放意识自然与明清以来的对外贸易有关,这种开放除了贸易上的互通有无,语言上的渐次学习、沟通,还有将传统文化与西学兼容并包,积极努力去解决问题的一贯路径。只要是有助于问题的解决,广州人的态度都是拿来试试,甚至“拿来我用”,错了就改,无妨。
所以预算公开从广州开始并不是一种意外,而是意料之中,既然要做事,就做好它,方便大家,发邮件不方便传阅,不如网上公开。广州的勇敢破茧,碎步前行,是弥足珍贵的城市品格,这才是广州最为值得点赞的城市价值核心之一。当然,也与当时具体的执行人和环境有莫大的关系,向他们致敬。
既然有开放的底色,自然不畏惧预算的公开,不但要公开,而且要持续公开。久居广州的我们对预算公开已经习以为常,但是这其实并不容易:2018年,财政部对2017年度地方预决算公开情况进行专项检查。当时,有227个部门和单位未公开2017年度预算,160个部门和单位未公开2016年度决算。从级次来看,未公开2017年度预算的部门和单位中,省级15个、市级45个、县级167个;未公开2016年度决算的部门和单位中,省级15个、市级42个、县级103个。
在这样的数字面前,广州的财政预算透明化更显得突出。
时至今日,预算公开的城市越来越多,但我们不要忘记广州是第一个“吃螃蟹”的城市。
另外,如今的城市竞争,人们动辄喜欢比拼各种经济数据,我也有类似的毛病。似乎经济数据越高,互联网、人工智能的比例越大,城市就天然“一线”了,就天然超越XX了,虽然广州的经济数据排在全国前列毫无问题。
不过我很想说,广州超越众城,绝不泯然众人矣的突出特质不是经济上的“IAB”战略以及成果,目前这一数据非常不错;也不是有多少总部、500强在广州,而是广州给城市公共治理提供了什么样本。
广州提供了一种超越中国绝大多数城市的官民互动的样本,虽然还存在某些不足,但是大家在努力撑开某些天花板,为城市的美好而努力,南方的城市大都有这种特质。
目前来看,这个预算公开的样本不但是合格的,甚至可以说是优秀的,这个样本还在不断迭代中,确实起到了监督预算的作用。
正如新闻所述:从广州各区账本来看,过“紧日子”是今年财政预算的主旋律。各区今年将有限的财力用于保民生、稳增长的“刀刃”上,大力压减“三公”经费等一般性支出。
前两年,我问过吴君亮先生一句:“您觉得近几年广州的预算公开工作做得如何?”他说:“还不错”,后来广州公开预算,我就不再问他的观感。来自民间的褒奖是最有口碑的褒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