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分级下反向定制:在规模化和个性化之间摇摆
目前反向定制大致分为三种形式。
首先,对于消费者来说可以直接接触到的反向定制是先收集需求再生产的预售模式,众筹就是其中相当具有代表性的一种。厂商收集的不是用户具体的个性化需求,而是根据现有数据甚至可以是迹象,对受众的喜好进行推测,然后让消费者进行下单预定,当人数达到一定规模的时候,即开始生产。这样做一方面可以满足特定人群消费者的消费需求,也为厂商提供了极大地便利:方便对该定制产品的前景进行有效评估,以从整体上把握自身的生产方向。此外,不仅可以提前一步得到货款,又可以最大化降低库存,甚至还可以通过控制预售规模做饥饿营销。
第二种是让潜在用户参与到产品的设计之中,注重实现去了解用户需求再进行产品设计。小米等互联网公司将这个做成了粉丝经济,让粉丝通过互联网更加充分地参与到对未来产品功能的讨论、投票中来,然后快速迭代进行满足。本质上,这是仅仅是将需求调研的用户样本扩大。这种模式可以被称为“群体调研定制”。
还有一种则是通过成熟的模块组合快速形成个性化,而这些个性化方案可以满足一个群体的需求,基于此实现了一定的规模化。戴尔青橙手机就属于此类。这样的C2B定制,用户能够左右的因素并不多,厂家的逻辑也是在短时间内收集一定数量的某类需求快速进行生产满足,这对供应链要求较高。这种模式被成为“模块化定制”。
至此,我们可以回到反向定制的最初的目的:个性化。但上文中,反响定制目前所依赖的形式,无一不提到了一个关键词——规模化。无论技术怎么发展,对于家电企业来说,规模始终是成本的决定性因素之一,特别是伴随着近年来,生产的智能化进程大大地加快,已经有相当数量的企业能够实现无人生产和关灯生产,规模化已经成为企业发展前景的衡量标准之一。
无疑,规模化与个性化从极端角度上来说是相悖的。我们可以做一个假设,无论哪个家电产品,如果要进行个性化定制,那么首先需要重新设计外观和造型,然后决定产品内部的排布,随后需要开发模具,最后投产。很明显,其中无论哪一个步骤度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如果这个假设够极端——只有一个用户,毫无疑问,根本是赔本买卖。此外,定制家电对生产材料、设备及人工都有更高要求,生产乃至运输成本都将成为问题。
成本之外,技术难点也难以解决,一些功能上的集成将带来很大的技术难题。
而消费分层,则决定了绝大多数消费者的消费升级是在有限范围内升级,同样有限的还有消费者对商品价格的预期。很明显,从消费群体的总量上来说,完全不计价格的消费人群微乎其微。而反向定制,不是也并不可能是一种不计成本的生产销售模式,因此才会在规模化和个性化中找到一个微妙的平衡点,照顾多数消费进行了有限升级的消费群体,以实现多方利益的共同平衡。
而目前,实现数据回馈的除了家电生产企业之外,主要是由电商平台进行数据支撑。通过天猫、京东等电商平台的大数据,分析、挖掘用户消费行为习惯,反向定制满足用户需求的品质商品。
在2016年底天猫已经启动了数据共享计划,将它们沉淀的行业数据分享给厂商,从价格分布、关键属性、流量、成交量、消费者评价等维度建模,挖掘出功能卖点、主流价格段分布、消费者需求、增值卖点来指导厂家的研发、设计、生产。这样的模式可以复制到更多厂家,因为开始去承包生产线,引入更多厂商,即帮助厂家更好地满足用户的需求,也有助于帮助厂家减少库存、提升销量。
京东的反向定制主要以数码产品为主。首先通过订单销售,用户搜索、浏览、评论、售后等大数据的加持,京东人工智能以及算法模型的分析后,可以看到更多基于用户真实需求的数据,同时反馈到厂商端来更好的进行产品设计和生产。其次是用产品销售后的数据反哺厂商设计与制造的同时,估算产品可持续性的产生爆款的能力,从而使场上有相匹配的生产力。最后是京东还会以此帮助企业实现转型升级。
查看更多“推荐新闻”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