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原成·道经三六章·鱼不说渊篇

道经三六章·鱼不说渊篇

此文章为非儒家思想的道德经专研文章,强调专业性,不具备娱乐性,观者慎入!

一、原文:

将欲拾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去之,必故与之。将欲夺之,必故予之。是谓微明。

柔弱胜强。鱼不可说于渊,邦之利器不可以视人。

二、译文:

将要收敛,必先使其扩张。将要羸弱,必先使其强盛。将要废弃,必先使其参与。将要剥夺,必先使其拥有。这叫就“有发现被隐匿形迹要领的能力”。

变化战胜僵化。鱼不能离开深渊而存活,治国之利器是不可以拿出来展示给人君看的。

三、字义:

将,抑然之辞。[楚辞·卜居]:宁诛锄草茆以力耕乎,将游大人以成名乎。

欲,期愿之辞。[文子·微明篇]:心欲小,志欲大。

[说文注]:拾,掇也。[史记货殖传]曰:俯有拾,仰有取,射有决拾。[毛传]曰:决,所以钩弦也。拾,遂也。拾韬左臂,卽俗所谓收拾也。[广韵]:拾,收也,敛也。

[说文注]:故,使为之也。今俗云原故是也。凡为之必有使之者,使之而为之则成故事矣。

[广韵]:张,开也。[说文]:张,施弓弦也。[礼记]曰:张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

[说文注]:弱,桡也。桡者,曲木也,引伸为凡曲之偁。直者多强,曲者多弱。弱者,不能自胜也。[淮南子·原道]:志弱而事强。

[广韵]:强,刚强也,健也。[礼·曲礼]:四十曰强而仕。[疏]:强有二义,一则四十不惑,是智虑强。二则气力强也。

去,弃也。[后汉·申屠刚传]:愚闻人所归者,天所与。人所畔者,天所去也。

与,用也。[诗·唐风]:人之为言,苟亦无与。[传]:无与,弗用也。[正韵]:与,音豫。参与也。

[正韵]:夺,强取也。

[正韵]:予,赐也。[淮南子·本经]:予之与夺也。

[说文]:微,隐行也。[尔雅·释诂]:微,匿微也。[注]:微谓逃藏也。[左传·哀十六年]:白公奔山而缢,其徒微之。[注]:微,匿也。

[说文]:明,照也。[礼·乐记]:作者之谓圣,述者之谓明。[疏]:明者,辨说是非也。[韩非子·难三篇]:知微之谓明。

柔,草木新生曰柔。[诗·小雅]:薇亦柔止。柔,柔者刚之反。[易·说卦]:立地之道,曰柔与刚。[书·洪范]:沈潜刚克,高明柔克。

[释名]:弱,委也。[集韵]:委,音萎。委积牢米薪蒭之总名。少曰委,多曰积,委积以待施惠。[庄子·养生主]:牛不知其死也,如土委地。[文选·芜城赋]注:委,犹积也。

[说文注]:胜,任也。凡能举之、能克之皆曰胜。

[玉篇]:强,坚也。[书·皋陶谟]:强而义。[传]:强无所屈挠也。[韵会]:强,音殭。强尸劲硬。

[正韵]:说,音脱。与脱通。[易·蒙卦]:用说桎梏。[博雅]:脱,离也。[尔雅·释器]:肉曰脱之。[注]:剥其皮也。

[说文]:渊,回水也。古文字形,外边大框象水潭,里面是打漩的水。[本义]:打漩涡的水。[庄子·应帝王]:鲵桓之审为渊,止水之审为渊,流水之审为渊。“渊”这个字有“水深”的意思。在我们日常知识中“水深”有两指:一个是水深则水面流缓。另一个是水深则水下暗潮涌动。

四、说明:

“微明”两个字给老子带来了不少的麻烦,有人借此攻击老子是阴谋家。不知老子若是再世而出的话,会作何感想!如果一个人能说出“执大象,天下往”这样豪言状语的人,竟然被说成是阴谋家,这些人真是厚颜无耻之辈了!

老子是用“微明”告诫我们,不但要关注万物外观形制的变化,“静”,更要关心那看不见的发展趋势变化,“动”。

为了弄清“微明”的工作原理,我们需要回头看看道经一章,道经二章,道经十六章的内容。

1、凡物是运动的。

道经一章:

原文: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

译文:“无”,称谓兴起万物的宗祖。“有”,称谓成就万物的根源。

凡物皆是处于不断运动变化中的。“无”的运动是万物的绝对运动,是万物发展变化的源动力。“有”的运动是万物的相对静止运动,是万物发展变化的显示器。“无”与“有”是辩证的关系。“无”是“有”运动的缔造者,“有”是“无”运动的反映者。“无”的运动结果通过“有”的运动反映出来的,并表现为万物的外观形制。“无”的运动是人无法用感官感知的,“有”的运动人是可以用感官感知的,人通过对“有”的运动观察可以认知“无”的运动。总而言之,凡物是运动的,所以说“一有一无之谓道”。

2、凡物是有差别的矛盾对立物普遍联系。

道经二章:

原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皆知善,斯不善已。

译文:天下皆知晓“美”可以称为美,“恶”的观念就产生了。皆知晓“善”可以称为善,这个“不善”的观念就产生了。

“美”与“恶”,是有差别的矛盾对立物普遍联系。这对于“美”与“恶”两者而言,就意味着有三个特点存在。一是互以对方的存在为自身的存在。二、互以对方的定义为已身的定义。三、互以对方为已身的发展变化方向。

所以,我们可以说,当“美”存在时,“恶”就存在了。当定义何为“美”时,“恶”的定义也就产生了。当“美”消失时,做为对立物的“恶”,也就随之失去了做为“恶”存在的理由。

3、自然规律

道经十六章:

原文:至虚极也,守情表也。万物方作,居以颁复也。夫物员员,各复归于其根,曰静。情,是谓复命。复命,常也。知常,明也。

凡物是处于不断的运动中的,当运动达到一定的烈度,并突破此烈度,那么必然会有结果表现出来。运动突破烈度的过程,老子称之为“至虚极也”。突破烈度的运动结果被表现出来,老子称之为“守静表也”。老子把突破限度的运动称为“无”,也称为“动”。表现突破限度运动结果的运动称为“有”,也称为“静”。

简单些说,“静”是“动”的结果。通过“静”,我们就可以从一系列结果来推断出“动”的方式、“动”的烈度、“动”的发展趋势。所以老子说“兑现运动的结果,就是自然的规律。”

从上面三点我们知晓了“自然的规律”,运用这个“自然的规律”,我们就可以审视老子的“微明”为何意了。

“张”变化到一定的阶段才能去“拾”,“强”变化到一定的阶段才能去“弱”,“与”变化之到一定阶段才能去“去”,“予”变化到一定阶段才能去“夺”。

谁能通过“静”找到对立面,谁能通过“静”发现隐匿在其背后的运动,谁能通过“静”预估出背后运动的趋势、烈度、表现形式,谁就能获得主动权。

事物的“静”是分阶段表现出来的,事物的发展须经历三个阶段“始”、“壮”、“究”。谁能在“始”的阶段把握住事物,谁就获得了主动权,掌握了事物的命运。而达到对“始”阶段的把握,老子称之为“微明”。

通过对处于“始”阶段的事物“静”运动的把握,我们就可以推知事物“动”的运动。而这无法用感官去感知的“动”,是隐匿在“静”的背后的。“动而未形,有无之间者,几也”,掌握了这个“几者”,也就掌握了“微明”,也就掌握了“眇要”,也就是所谓的“有发现被隐匿形迹要领的能力”。

“柔弱胜强”就是我们要做到“微明”的理由,事物处于“始”的阶段时,是柔弱易于控制的,也是最有活力的。而当事物处于“壮”之后的阶段时,就最难于控制的,因为此时的事物已经开始丧失活力了,对于处于丧失活力的事物是无法让其改变的。

道经六十四章:

原文:其安也,易困也。其未兆也,易谋也。其脆也,易判也。其几也,易践也。为之于其无有也,治之于其未乱也。

这段话是对“微明”及“柔弱胜强”的最好注解。

道德经中提到“渊”字时,就隐含有“变化”的意思。“鱼不可说于渊”的意思是,凡物离开运动则必亡。

“邦之利器不可以视人”的意思是,以“道”佐人主是邦之利器,但“道”是不可见的,不能像普遍的利器一样,拿出来给人君观看。

从道德经中的文字可以看出,老子做人是个堂堂正正的君子,老子做事是知其必而为之的阳谋。可以一辈子读不懂道德经,但不要以小人之心来度君子之腹。

除特别注明外,所有文章为作者原创文章,作者保留原创文章的一切权利。

如果此文对你有点滴帮助,请点赞关注作者,给作者以鼓励!

(0)

相关推荐

  • 用生命智慧二元论思维观读《道德经》,绝后了。

    我研究中国文化20余年,只说研究,没说传承.因为我是中学语文高级教师,一輩子做的工作就是传承中国文化.那是一輩子,远不止20年.我说我研究中国文化20多年,是指我退休后专门研究中国文化20余年.在这2 ...

  • 道德经 | 道经·第二章

    道经·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 ...

  • 道德经译成·道经三六章·鱼不说渊篇

    道经三六章·鱼不说渊篇 将要收敛, 必先使其扩张. 将要羸弱, 必先使其强盛. 将要废弃, 必先使其参与. 将要剥夺, 必先使其拥有. 这叫就发现隐匿自身(曲成万物)的能力. 运动战胜僵化. 鱼不能离 ...

  • 道德经章成·道经三六章·鱼不说渊篇

    道经三六章·鱼不说渊篇 一. 王弼本: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河上本:将欲翕之必固张之将使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 ...

  • 道德经原成·道经三四章·道沨左右篇

    道经三四章·道沨左右篇 此文章为非儒家思想的道德经专研文章,强调专业性,不具备娱乐性,观者慎入! 一.原文: 道,沨呵,其可左右也. 成功遂事而弗名有也,万物归焉而弗为主.则恒无欲也,可名于小.万物归 ...

  • 道德经原成·道经三五章·执大象往篇

    道经三五章·执大象往篇 此文章为非儒家思想的道德经专研文章,强调专业性,不具备娱乐性,观者慎入! 一.原文: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大. 乐与饵,过客止.古道之出言也,曰:淡呵,其无味也.视之 ...

  • 道德经原成 道经十七章 贵言自然

    此文章为非儒家思想的道德经专研文章,强调专业性,不具备娱乐性,观者慎入! 一.原文: 大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下,侮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猷呵,其贵言也.成事述功,而百姓曰 ...

  • 道德经原成 道经十三章 大患若身

    此文章为非儒家思想的道德经专研文章,强调专业性,不具备娱乐性,观者慎入! 一.原文: 人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宠之为下也,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 ...

  • 道德经原成 道经十一章 利有用无

    此文章为非儒家思想的道德经专研文章,强调专业性,不具备娱乐性,观者慎入! 一.原文: 卅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也. 然埴而为器.当其无,有埴器之用也. 凿户牖而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也. 故有之以 ...

  • 道德经原成 道经九章 功述身退

    此文章为非儒家思想的道德经专研文章,强调专业性,不具备娱乐性,观者慎入! 一.原文: 困而盈之,不若其已.揣而羣之,不可长保也.金玉盈室,莫之能守也.贵冨而骄,自遗咎也. 功述身退,天之道也. 二.译 ...

  • 道德经原成 道经七章 天长地久

    此文章为非儒家思想的道德经专研文章,强调专业性,不具备娱乐性,观者慎入! 一.原文: 天长地久. 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无私与?故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