亿华通IPO正式获批,科威尔无条件过会,氢能与燃料电池产业爆发在即

氢云链:氢能和燃料电池行业信息、项目、供应链交流平台。微信:chencjn168,申请入群请附名片、公司及主营业务和需求。

近日,氢云链从证监会获悉,证监会按法定程序同意北京亿华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4家企业科创板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注册,并指出上述企业及其承销商将分别与上海证券交易所协商确定发行日程,并陆续刊登招股文件。

图1 证监会公告      来源:证监会发布

同日,氢云链从上交所获悉,合肥科威尔电源系统股份有限公司等2家公司科创板IPO无条件过会,可发行上市。

图2 科创板上市委公告   来源: 上海证券交易所

●企业信息介绍●
1
北京亿华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从公开信息了解到,亿华通成立于2012年,是国内首家氢燃料电池发动机生产商,专注于燃料电池动力系统的开发与产业化,和宇通、福田、东风、北汽、长安等车企多有合作。2016年,亿华通在新三板正式挂牌,成为“中国氢能第一股”。
图3 亿华通燃料电池系统   来源:亿华通
目前,亿华通已形成以自主氢燃料电池发动机为核心,包括双极板、电堆、整车控制器、智能DC/DC、氢系统、测试设备、燃料电池实验室全套解决方案等在内的纵向一体化产品与服务体系。建立在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基础上的全新一代氢燃料电池发动机,提前完成国家燃料电池系统技术目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自主开发的全系列测试服务体系为众多主流商用车企燃料电池实验室提供全套解决方案。
氢云链从亿华通招股说明书中获悉,数据显示,2015年至今年一季度末,亿华通的营业收入分别为5454.96万元、1.38亿元、2.01亿、3.68亿元、0.16亿元,净利润(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下同)分别为5390.75万元、-18.50万元、3043.66万元、2354.55万元、-3288.62万元,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简称扣非净利润)为1118.30万元、1576.30万元、513.52万元、1818.12万元、-3896.23万元。
2
合肥科威尔电源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科威尔成立于2011年,8年来立足于电力电子交换技术、测控技术平台的“相通性”,不断开拓新兴行业的各类产品线。公司已实现大功率测试电源产品在多功率段、多行业应用的覆盖,小功率测试电源产品的开发应用,并基于测试电源推出多款测试系统。目前,公司测试电源和系统主要应用于新能源发电、电动车辆、燃料电池及功率器件等工业领域。

图4 燃料电池电堆测试系统    来源:科威尔

近年来随着燃料电池行业的兴起,科威尔开始大力攻关燃料电池测试设备技术。在优秀团队努力下,科威尔快速推出电堆测试系统、燃料电池发动机测试系统等。新的产品和原有的DC/DC测试系统、大功率回馈式电子负载形成了完整的测试产品线。

氢云链从科威尔招股说明书中获悉,截至 2020 年3月31日,科威尔资产总额为27,743.13万元,较 2019 年末减少 4.85%;负债总额为9,983.96万元,较2019年末减少3.79%;2020年1-3月,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398.92万元,较2019年同期减少41.71%;实现净利润和扣非后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分别为-0.12 万元、-94.84 万元,较 2019 年同期降幅较大,主要系第一季度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对公司正常的生产经营产生的不利影响。公司及公司供应商和客户的复工时间均有所延迟,同时产品运输物流受阻,公司产品的发货、安装、调试及验收周期有所延后,对一季度营业收入等主要财务指标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氢能与燃料电池产业爆发在即●

氢云链认为,从政策和市场上可以判断2020年氢能与燃料电池产业爆发在即。特别是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其一是头部企业登陆资本市场带来赚钱预期,如亿华通IPO获批、尼古拉借壳上市成功;其二是燃料电池汽车“十城千辆”示范项目即将启动。

目前国内燃料电池汽车产品型号已经达到了三位数,保有量将在两三年后达到世界第一,国家顶层设计不日也将出台,市场前景光明,但一直有业内人士发出“大而不强”的担忧。

在纯电动汽车领域,国外有特斯拉,尽管差强人意,国内至少还有个比亚迪来撑撑门面。在燃料电池汽车领域,尽管国内推出燃料电池汽车产品的企业为数不少,由整车厂推动燃料电池汽车发展的案例有上汽、飞驰、泰歌、格罗夫等,其中也许还会有中国的氢燃料电池汽车第一股,但若说谁能代表中国的燃料电池汽车,总觉得似乎还缺点什么,尚不能与丰田、现代、尼古拉对比。

从这个角度看,国内的燃料电池汽车产业虽初具规模,但仍需探索合理的发展模式以避免出现大量的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该现象产生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国内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主要是由燃料电池企业而非车企推动的。

这样的模式反应出车企缺乏发展燃料电池汽车的动力,曾有燃料电池企业一度抱怨,只有带着订单才能找到愿意合作生产燃料电池汽车的整车厂商。在产品上的表现是车企更多地考虑“将电堆和储氢罐装上车”,而非正向地、按燃料电池产品特性来设计产品,与纯电动汽车曾被诟病的“油改电”颇有几分相似。

而在合作模式上的表现是由燃料电池企业掌握核心技术而车企普遍对燃料电池技术不熟悉,这与国外车企(如丰田、现代、本田等)掌握燃料电池技术截然不同,但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国内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分工比国外更早、更细致。

氢云链认为,燃料电池汽车终归属于汽车产业,还是要靠车企而非燃料电池企业来推动发展,下游有需求,上游才能更有动力。随着大量地方政府开始进行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国家定调发展氢能产业并确定相关推广政策,以及各大企业加快加氢站网络建设,将有更多车企加入并牵头推动燃料电池汽车产业的发展,而二级市场造富效应和国家“以奖代补”政策红利点燃了市场热情,无论有无涉氢产业,大量地方政府纷纷加快产业布局速度。

编辑:陈丹  校对:杨东川  审核:杨东川

来源:氢云链整理

注:文内信息仅为提供分享交流渠道,不代表本公众号观点

微信号:chencjn168
新浪微博:@氢云链
关注我们,了解更多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