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 金锡逊作品:风雨之辞忆秋瑾
杭州西湖北边,孤山北麓,面向西泠桥畔,有秋瑾烈士墓。
每游至此,见洁白的秋瑾石雕像耸立,眉宇间英气逼人、神色坦然,不由肃然起敬。回忆起2011年10月12日又曾谒绍兴秋瑾故居,辛亥史事历历在目。
当年徐锡麟安庆起义失败。由于叛徒胡道南的告密、南京总督来电、绍兴二十四绅士联名上告,绍兴知府贵福才知道绍兴大通学堂的女督办秋瑾原来是革命党,大惊失色,立即请浙江巡抚派兵镇压。
其时会党首领嵊县人王金发恳请秋瑾撤退,秋瑾把一份革命党人名册交给王金发,让他送到陶成章手中,说“别管我,你快走。”
清军在标统李益智、绍兴知府贵福、山阴知县李钟岳、会稽知县李瑞年率领下包围了大通学堂。秋瑾终于被捕。多次审讯,严刑拷打,没有让敌人得到任何口供,只是提笔写下了“秋风秋雨愁煞人”七个大字。
后来,1939年周恩来来绍兴时说,这诗句充分表达了秋瑾对封建统治的不满,对吃人礼教的痛恨和反抗,对国家对民族的深情和热爱。
我们后人至今念来,那几个“秋”字,那个“愁”字,总是说不尽,道不完,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1907年7月15日(农历六月初六),秋瑾昂然走向绍兴轩亭口刑场,虚龄仅三十一岁。
上世纪五十年代,我在绍兴读书。和同学们到大街上散步,每次路过轩亭口,看到街道整洁,行人路过这里也很少驻足。少年不更事,心想,据传说清政府要逮捕她之事早就有风声传出来的,秋瑾为什么不一走了之呢?年岁稍增,才想,她必是和谭嗣同当年明知清兵要来抓他,下定决心不走一样,想以鲜血唤起民众啊!鲁迅先生笔下的夏瑜,不正是暗对秋瑾两字吗?当时愚昧如小说中食人血馒头者不正等待有人去唤醒吗?真是扼腕感叹!
后人在杭州西泠桥畔造了一个风雨亭,在绍兴的卧龙山也造了一个风雨亭。
中山先生题词赞秋瑾为“巾帼英雄”,并手书挽联:“江左识丹枕,多君首赞同盟会;轩亭流碧血,恨我今朝侠女魂。”意为我在东京结识了赤胆忠心的烈士,赞美你首先赞成同盟会;听到你在轩亭口流血牺牲,恨不得今朝能见到侠女的灵魂。
我在绍兴读书毕业回乡之际,曾有拙诗一首,以表敬仰,诗意欠缺,平仄不协,已经半世纪了,而烈士不老。拙诗有句曰:“百年睡狮一觉醒,万里江山起群英。稽山龙脉仰夏禹,鉴湖女侠有秋瑾。自幼从舅学骑射,终为中华献青春。如磐夜气何时散,风雨之辞留后人。”
比起秋瑾那样杰出的女英雄,伟大的爱国者,那么,湖边如苏小小辈那些点缀湖山的美女坟,显然是黯然失色了。
本栏目主编:宋蔷
作者简介:金锡逊: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浙江省散文学会会员、宁波市作家协会会员、杭州市江干区作协会员。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