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鉴赏】| 金锡逊作品: 闲聊孙悟空
闲聊孙悟空
——读《西游记》
说到猴,就无法绕开孙悟空,他可是名扬古今的猴王嗬!没看过《西游记》的正好看看呢。这可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啊。
孙悟空之所以能令众猴心悦诚服,是有其超凡之处的。
孙悟空是猴,他外形“毛脸雷公嘴”,罗圈腿,拐子步,就是在神通广大的七十二变时,也无办法藏住那一截尾巴。猪八戒嘲笑他屁股上的两块红,他也始终无法抹掉。他好动喜闹,就是砍头剁脑他都不怕,他就怕静坐独处,他说“但说坐禅,我就输了。我哪有这坐性?”
孙悟空又是人。人的喜怒哀乐,乐观诙谐以及好胜、好名、好戴高帽子等缺点,孙悟空一概都有。有缺点的孙猴子似乎更可爱,更感亲切。作为“人”,与他人略异之处无非他相貌清奇古怪,喜吃桃子之类,不大爱吃烟火之物而已。
孙悟空更是神。他有战胜困难、克敌制胜的大无畏精神。他能七十二变,说大就大,说小就小。一个筋斗云十万八千里,一条金箍棒一万三千五百斤。如果没有这样广大的神通,天宫怎敢闹,妖魔怎能除?凡人哪有这些本事呵。
这个猴、人、神三合一的典型,正直无私,嫉恶如仇,无畏机智却又顽皮活泼,孙悟空的个性,简直有点近乎孩子脾气,故在中国四大名著里,唯《西游记》最为孩子们喜欢。
人们常把活泼好动的孩子视作小猴。人们教诲小孩是父母养育的,应该尊敬父母,这时候会说“你难道是石岩缝里爆出来的?”而孙悟空正是“从石岩缝里爆出来的”。人们被小孩好动所烦,会说“小猢狲,你咋会浑身一刻也弗停!”疼爱孩子的人们,见孩子们在屋子里拿着扫把群舞,笑声满室,灰尘蓬蓬,会笑着批评他们是在“大闹天宫”。嗔中含着爱呵!
我是教师,有一年上公开课,课文是《美猴王》,这课的效果,后来竟是所谓的“慢班”超过所谓的“快班”。所谓的“慢班”,虽然暂时成绩差一些,但是敢想敢说,我说:“谁来装一下孙悟空号召众猴的样子啊?”竟然举手如林,一个男孩子站起来,单腿站立,眨着眼睛,抓耳挠腮,两手如握棍子,口中怪叫“老孙来也”。引得全场师生哄堂大笑。
我好奇地想,吴承恩的孙悟空如此栩栩如生,有没有原型?孙悟空的“籍贯”究竟何处?印度人认为印度神侯哈努曼是孙悟空的原型,胡适和季羡林同意此看法。但鲁迅不同意此观点,认为孙悟空应从淮河水怪“无支祁”而来。因为《山海经》及北宋·李昉《太平广记》均记载:无支祁,状如猿猴,火眼金睛,力超九头大象。它兴风作浪,被大禹压在淮阴龟山脚下。我非大师,丝毫不知老孙乡关何处。
从“西游”故事的产生,到吴承恩加工写定《西游记》,经历了漫长的九百年岁月。
宋代有《大唐三藏取经诗话》,虽然文字粗糙,但已经写到孙悟空的前身——“猴行者”,猴行者化身“白衣秀才”向唐僧作揖自称:“我是花果山紫云洞八万四千铜头铁额猕猴王。我今来助和尚取经”。也写到到王母池偷桃子吃等事。元代的《西游记平话》还写到“梦斩泾河龙”和“大闹天宫”的故事。
朝鲜的古代汉语教科书《朴通事谚解》还保存了一段“车迟国斗胜”。故事源于《西游记平话》。
郑振铎称赞吴承恩的《西游记》“神骏丰腴,逸趣横生……功力壮健,文采秀丽,言谈幽默”。《西游记》主要写了大闹天宫和西天取经。大闹天宫是孙悟空的“英雄谱”,西天取经是孙悟空的“创业史”。
《西游记》除了文字引人入胜,还通过广阔舞台走向大众。清代的京剧和许多地方戏都从《西游记》取材。民间的木偶戏、皮影戏向《西游记》取材更多。像《大闹天宫》、《八戒招亲》、《三调芭蕉扇》长演不衰。
上海的万籁鸣、万古蟾、万超尘兄弟,小时候用纸片自己画些孙悟空、牛魔王等人物,剪下来用小棒支着不断晃动,油灯火照出的影子在白布上动起来,他们兴奋得尖叫。
1940年他们节衣缩食拍摄出了有声动画片《铁扇公主》。1961年拍成了动画片《大闹天宫》上集。1964年拍成了下集。身穿鹅黄上衣,大红裤子,虎皮短裙,脖子上还围着一条绿色围巾的孙悟空手握金箍棒在银幕上叱咤风云,惹得全国小朋友眼睛乌亮。现在,以《西游记》为题材,以孙大圣为主角的动画片仍很多。国产动画电影《大圣归来》也荣获内陆票房冠军。
1956年,我在绍兴念书,看过绍剧《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舞台剧甚为诙谐,当白骨精化身老婆婆被竹制的大摇篮吱嘎吱嘎抬上舞台时,那滑稽样子,让我们笑起来。1960年,由六龄童主演孙悟空的电影在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完成,全国公映,影响海内外。近在眼前的舞台形象,竟已烟云倏忽,俱往矣!
本栏目主编:韩阳
作者简介:金锡逊: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浙江省散文学会会员、宁波市作家协会会员、杭州市江干区作协会员。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