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1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平生为人喜欢细细琢磨苦苦寻觅好的诗句,诗句的语言达不到惊人的地步,我就决不罢休。出自唐代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其中“语不惊人死不休”为传世名句,道出了杜甫诗作的特色,反映了他认真严谨的写作态度。这两句表明诗人在诗歌创作中十分重视语言的选择和锤炼。他爱好佳句,并认为要写出佳句,就必须有足以使人吃惊的语言。他执着地追求这种语言,不达目的,决不罢休。诗人对诗歌语言的刻意求工,对文学创作的严肃认真态度,是他成为伟大诗人的重要条件之一。
这首诗是诗人面对如大海汹涌的江水,抒发内心感受的叙怀之作。
诗人站在江边,看到波涛滚滚的气势,引发了他无限的感慨。杜甫时年五十岁,居于成都草堂。诗题中一个“如”字,突现了江水的海势 ,提高了江景的壮美层次,表现了江水的宽度、厚度和动态。江水如海势,已属奇观。然而诗题却偏偏曰 :“聊短述 ”。诗题中就抑扬有致,这是诗人的一贯风格。
杜甫少年时代曾先后游历吴越和齐赵,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三十五岁以后,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官场不得志,亲眼目睹了唐朝上层社会的奢靡与社会危机。
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先后辗转多地。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杜甫创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以及“三吏”、“三别”等名作。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大历三年(768年),杜甫思乡心切,乘舟出峡,先到江陵,又转公安,年底冬天的时候漂泊到湖南岳阳,泊舟岳阳楼下。
杜甫可以说见证了唐朝由盛到衰的过程,他本人更是在唐代的衰败中漂泊不定,碌碌无为,艰难生存,正是因为他对于民间疾苦感受颇深,这才写出了“三吏三别”在内的反映当时人们艰苦生活的诗句。而青年的杜甫和他老年时期是不同的。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凭轩远眺,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想到自己晚年漂泊无定,国家多灾多难,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登岳阳楼》。
由于生活困难,不但不能北归,还被迫更往南行。大历四年正月,由岳阳到潭州(长沙),又由潭州到衡州(衡阳),复折回潭州。杜甫出生在一个没落的封建官僚家庭,一生经历了很大的转折,他从炫耀自己的家族转到关心国家命运,从抒写个人的情感转到关心人民的疾苦,是艰苦的生活使他变得伟大,是多难的命运升华了他的才华。解读他的一生,我们深深感到,命运是公平的,凡是看似惩罚与考验的东西,对智者来说都是帮助;凡是让人下跪屈服的东西,才真正令诗人振作。
大历五年(770年),臧玠在潭州作乱,杜甫又逃往衡州,原打算再往郴州投靠舅父崔湋,但行到耒阳,遇江水暴涨,只得停泊方田驿,五天没吃到东西,幸亏县令聂某派人送来酒肉而得救。后来杜甫由耒阳到郴州,需逆流而上二百多里,这时洪水又未退,杜甫原一心要北归,这时便改变计划,顺流而下,折回潭州。大历五年(770年)冬,杜甫在由潭州往岳阳的一条小船上去世,时年五十九岁。
杜甫虽然出生在一个官僚家庭,是个官二代,但无奈家道中落,一生仕途不顺,屡受打击。
大概十来岁的杜甫因父母早逝,和姑姑一同居住,后来一种传染病盛行,他和姑姑家的孩子得了一样的病,因为大夫说要躺在东边的床上才能好,可是在东边只有一张床。所以他姑姑就让杜甫躺在那里,之后自己的儿子死了。这让杜甫深深感到,也为他日后的忧国忧民的思想奠定了最初的基础。
手里有钱,心里不慌。而杜甫在安史之乱以后,到了哪里都是老婆孩子一大帮。经常瓮中无米,灶头无烟。连饿死孩子的惨剧都发生过。他的小儿子是被饿死的,诗曰:“入门闻号啕,幼子饿已卒。吾宁舍一哀,里巷亦呜咽。”这个血淋淋的现实摆在杜甫的面前。他还来不及悲伤,安史之乱爆发,他开始了自己的流亡之路。
杜甫的一生也是很悲凉的,前半生相近了荣华富贵,后半生颠沛流离,更可笑的是这么大的一个诗圣竟然把自己的儿子饿死了,有的人会说杜甫一点都没有责任感,只有小家好了才会有大家,才会由国家,但是我们仔细想一想杜甫生活的时代背景,根本就不允许杜甫有这样的机会。困苦的一生,艰难的一生,伟大的一生。杜甫让人们懂得了什么叫做不屈的命运;让人们知道了生活打不败一个伟大的巨人。杜甫,一个生不逢时,一个被人敬仰的人!

作者简介:宋蔷,本名:阿伊晓仙吉,2001年出生于新疆库尔勒,热爱文学创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