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头条:读书人刘世南教授
91岁高龄的刘世南被查出癌症,别人劝他马上住院进行手术治疗,他却淡然一笑:“我都91岁了,还怕什么癌症?”一没住院,二没做手术,三没吃药,每天步行去离家2000米的图书馆看书。日复一日,好像被疾病遗忘了一般。
刘世南先生的父亲是前清秀才,他自幼跟随父亲读“前四史”、《昭明文选》,大部头的“九通”也时常翻阅。诸如《小学集注》《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诗经》《尚书》《左传》《纲览总论》全部都能背诵。就这样,他跟随父亲读了整整12年书。
抗日战争爆发后,刘世南的家业一夜之间化为乌有,生活陷入了困境,他勉强读完高一之后,就再也读不起书了,只好到中学教国文,但同时并未放弃求学。
从此,刘世南先生利用一切闲余时间读书,一天读古书,一天学英文,熟读、背诵了大量古典要籍。
到了20多岁时,刘世南的学业已成,得到国学大师杨树达先生的高度赞扬,认为他能够“发前人所未发。”同时,他与钱钟书、马叙伦、吕叔湘、朱东润、屈守元等名学者书信往还,商讨学问。
所不同的,以上几位都是名扬海内的学者、专家、教授,而刘世南因只有初中学历,只能在初中教学。
是金子就不会被埋没。他教过的学生有很多都成了才,有的在省W工作,有的在教育局和文联,还出了两位教授。学生们深知自己老师的水平绝不仅仅是中学教师,实在太屈才了,联名向江西师大举荐刘世南先生,校方居然还真的破格聘请他去教书。
这一年,刘世南56岁。对于别人似乎快到了退休的年龄,对于他,人生似乎刚刚开始。
听说刘世南调到了江西师大,很多比他资历老、名气大的老教授都来看望他。著名学者钱仲联先生甚至想把他挖到苏大,江西大学也想挖他,都未成功。
一讲课,学生们都惊呆了,刘世南声若洪钟,条理清晰,新见迭出,对于古代典籍更是张口就来,大段征引,不假思索,很快收到学生的尊敬和欢迎。
对于刘世南来说,成为了教授最大的好处不是待遇提高了,而是大学里的图书馆给他提供了大量图书资料,这是过去他做中学教师时想都不敢想的。
他对推荐他的学生说:“你们推荐我来师大教书,我最感激你们的,不是让我当上了教授,而是使我跳进了知识的海洋,尽情遨游。”
每天早上,刘世南基本上都是第一个来到图书室,最后一个离开。有了大量的文献做依托,他的学术也取得了丰硕成果。刘世南历时15年写就的《清诗流派史》出版,被同行誉为“二十世纪清诗研究的经典性成果”之一。
按说,他的水平评教授不成问题。领导说:“先给你评讲师行不行。” “可以。”后来终于评了副教授,该评教授时领导又问他:“名额紧张,先给别人行不行?” “可以。”
就这样,刘世南先生的学生有好几个都成了教授、博导,他直到退休还是副教授,人戏称为“永远的副教授”。启功先生《自撰墓志铭》有“中学生,副教授”两句,倒也是刘先生的真实写照。
“我从来不觉得自己的职称和学术成就不匹配,这不是客套话。我知道自己有多少东西。”
对于他而言,读书治学,教书育人,就是最大的满足。职称待遇,得之我幸,没有也没关系。
刘世南先生有一本书,叫《在学术殿堂外》,讲自己的学术历程。书名有两层意思:
其一,比起杨树达、钱钟书等学术大师来,自己算不得入门,只能说“在学术殿堂外”。
其二,和今天某些不学无术、钓名沽誉、以制造文化垃圾为能事的“专家学者”相比,他羞与为伍,甘愿站“在学术殿堂外”。
前几年看过刘先生一个学术采访视频,他谈锋甚健,精神矍铄,记忆力惊人,全然不像一位耄耋老人,我感觉这位老先生活100岁不成问题。
前几天,也就是8月1日,刘世南先生病逝,享年99岁。从此,世间少了一个求真务实、淡泊名利的读书人。
先生走好!
(参考资料:卢盛江《刘世南先生让我警醒,有多少本事,做多少学问》等)#国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