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药之妙用——《衷中参西录》学习札记:呕吐泻痢

导读:山药,甘,平,归脾、肺、肾经,有益气养阴,补脾肺肾之功。然历代医家皆嫌其平,立方遣药,不委大任。至近代张锡纯一反旧习,委以重任,在其著《医学衷中参西录》一书中,所载方剂用山药者将及其半,且常以山药为君,施治临床,每能救人于垂危,得心应手,效如桴鼓。其运用之妙,大可玩味。

山药之妙用——《衷中参西录》学习札记

作者/李富生

山药又名薯蓣,性味甘平,入脾肺肾经,为三焦平补药。自汉张仲景《金匮要略》用拟薯蓣丸以来,历代医家皆嫌其平,立方遣药,不委大任,几至埋没良药。翻阅古今方剂,以山药为君者,确属鲜见。近代张锡纯所著《医学衷中参西录》一反旧习,书中所载方剂用山药者将及其半,且常以山药为君。每能救人于垂危,得心应手,效如桴鼓。张锡纯实为知山药者,《衷中参西录》实为集山药之大成者。其运用之妙,大可揣摸,大可效法。试窥其一二。

呕吐泻痢

《衷中参西录》治呕吐方载“薯蓣半夏粥”,用于胃气上逆,冲气上冲,呕吐不止,闻药气则呕吐益甚,诸药皆不能下咽者。凡呕吐者当此胃气上逆之时,骤进汤药,往往一服即吐,止呕之药难奏止吐之效。张锡纯用半夏合山药作粥,半夏和胃降逆缓治其本,山药粘稠恋胃不致药物呕出急治其标,此山药所以用于呕吐者也。

《衷中参西录》治疗泄泻,方多不离山药,凡泄泻日久,多气阴两虚兼湿邪留恋,山药双补气阴又有分利去湿之功,治疗泄泻最为切用。尤其当于夏秋之令,小儿贪凉饮冷易受湿邪,伤于脾胃,随之滑泄,久则气阴亏耗而湿邪不去,单用滋补或漫谈分利皆为临床所忌。惟有山药补而不腻,补中有消,可以放心使用,利小便分清浊而使大便得固,不失为儿科之妙品。

余在临床遇有日久滑泻,体倦乏力,口干渴不喜饮而小便不利者,必首用山药,多能取效,较之温润淡渗之辈确有独到之力。

张锡纯治痢亦喜用山药。久痢滑脱,气阴耗伤,自是取其补脾厚肠胃,扶正祛邪之意。然热痢下重者亦破格用之。“通变白头翁汤”即以白头翁等苦寒药中加入山药,不伤脾肺,虚实夹杂者服之无碍。

证有实中挟虚者,若不知通变之理,一味以苦寒泻之,痢后常可转而为泻。加入山药一味使脾胃得护,即能防患未然。然于此病盛之时,痢邪鸱张,遽用山药补之,岂无留邪之患?张锡纯认为,山药之补不同于参芪,其力饶而性略钝。况此药用于寒凉、通利药之后,使邪先去而后发其从容之补性,乃万全之策,决无留邪之虞。数经临床效验,较之惟以苦寒治痢者获益为多。

《衷中参西录》用山药处颇多,山药之功,发挥无余。张锡纯对山药所以如此推崇喜用,皆以其用则有效故也。山药色白入肺,味甘归脾,液浓益肾。能滋润血脉,固摄气化,宁嗽定喘,强志育神。能滋阴又能利湿,能滑润又能收涩。是以能补肺、补肾兼补脾胃,在滋补药中诚为无上之品。大凡一切虚损之症,肺脾气虚,肺肾阴虚者皆可重用。对于劳热、虚喘、滑泻、消渴有卓效,可以独用。山药之用,堪比参芪,不亚地萸,勿以其性平而小用也,临床不妨亲试。山药必须生用,炒焦则分毫无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