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情怀】张业恒:寻找中国最早的城市
我的家乡湖南省澧县和墨西哥的普峻布拉,是两个具有悠久史前文明的城市。央视国际频道《城市一对一》栏目曾向中国人民、世界人民详细介绍和展示了它们悠久的史前文明。
澧县以澧水河、城头山风景区等旅游资源为代表,精彩亮相。从城市特色风貌、历史文化、地域风俗和江南特色美食几个方面详尽的向世界展现了澧州城的独特魅力。作为澧县人的我,因从小到外地求学和在外地工作,对曾居住在这块土地上的史前古人类文明知之甚少。
今年清明节去乡下扫幕后的第二天,我和老伴乘车到澧县城头山旅游景区参观,寻找我心目中的中国最早的城市。
城头山旅游景区位于澧阳平原,在这块西、南、北三面环山,南临澧水,东向洞庭湖敞开,背靠大山、面朝大泽的山前平原,面积约为630平方公里,自古以来是湖南最为富庶的地区。在这块风水宝地上,留下了数以百计的史前遗址。史前人类选择具有生态多样性的澧阳平原作为生存之地,在绵延不绝的历史长河中世代繁衍生息。
专车司机”是我侄女的三儿子,一个小建筑包工头。陪同我们的还有我的大侄子张可生及他的夫人罗安珍女士。一路上,他们除了很好的开车外,大家争先恐后,口若悬河、如数家珍的给我俩讲述着澧县的“一切”。我也为他们从历史的角度讲述着我所知道的澧县的前世今生。澧阳平原中间有一条大河——澧水,因它穿流而过,故得名澧县。它北连长江,与湖北公安县搭界,南靠湘西腹地,因其重要的地理位置,自古就有“九澧门户”之称。澧水养育了战国末期的大词赋家、屈原弟子、美男子宋玉。他在澧县生活了47年,写出了歌颂澧县风水的大量词赋。宋玉辞赋中的“阳春白雪”、“曲高和寡”、“巫山云雨”等精彩词句已成为历代人们引用的典故。屈原、刘禹锡、范仲淹等文人大家也在澧县留下了抹不掉的足迹。澧县出生的民国先驱蒋翔武,在武昌领导了辛亥革命暴动,现长眠在长沙岳麓山上。无产阶级革命家贺龙从年轻时就在澧阳平原上领导闹革命,且当了两年澧州府吏。澧县是湖南的大县之一,现有人口近100万,县内有在焦柳铁路线上的澧县火车站。内蒙古二连浩特到广州的高速公路穿县城而过。建有湖南最大的地区级长途汽车站,有省内在县城中唯一的五星级宾馆——桃花滩宾馆。侄子又接过话题,告诉我们,澧县人们喜欢的荆河剧还上了世界文化名录。这几年在澧水河边,修有风景优美的澧水河风光带,澧县还有13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这些都是我以前很少知道的。听了他们的介绍,我感到如雷贯耳,热爱家乡的情感油然而生。在大家的侃谈下,小车穿过澧县环城公路两旁长满鲜花的长廊,在紫色和粉红色布满的田野和柳岸湖汊傍前行,不一会儿就来到闻名遐迩的“城头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大牌坊前停了下来。
我们沿着宽阔的牌楼路大道由南向北前进着,200米处即到了“城头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大门前。在售票处我们出示身份证,70岁以上老人,不需要买票就可以进园参观。进入大门后,我发现硕大的公园前后分为“遗址博物馆”和“遗址公园”两大部分。这两部分在一个圆形的古遗址中。据介绍,这古遗址占地面积15万余平方米,由护城河、夯土城墙、房址、陶窑、祭台、以及东、南、北三个城门等部分构成,保存有较完整的人祭坑、祭坛、建筑夯土台基群、墓葬区、制陶区、人工堰塘等。
城头山遗址
“遗址博物馆”是城头山的标志性建筑,占地面积100亩。馆内展出有迄今为止发现的世界上历史最早(6500年前),保存完好的水稻田遗迹及其自留灌溉设施;展出了若干稻谷粒,只是因时间久远现已碳化变成了黑色;展览了大量出土的各种陶制品。博物馆内设艺术大厅,基本文物陈列厅和多媒体演示厅。
“遗址公园”占地面积662亩。公园内分别保存有较完整的居住房址、制陶区、墓葬区、人工堰塘等。我们看到在制陶区作坊棚内,有远古的烧窑窑炉和数不清的各种形状的陶制品;在墓葬区内发掘出很多处土葬的人体遗骸,从他们埋葬的位置和随葬品的数量可以明显的看出他们之间的等级关系。其中有一具1.65米的人体遗骸平躺在地势比较高的山岗上,周围摆满了各种陶制品,据导游介绍这可能是当时这里的首领。在居住房址区,可以清晰的看到居住区内的“道路”,生活在这里的“居民”建有人工堰塘,建有固定的房屋,室内布局还十分合理,不仅有卧室、走廊,还有专门划分的厨房区域等。
“居住房址”、“制陶区”、“ 墓葬区”相互离得比较远,它们之间就是“广袤”的农田了,当时可能就生产着水稻和其他农作物。
仲春的澧阳平原,春风习习,金黄色的油菜花和紫红色的紫云英花正在怒放,香气噗鼻,人工铺制的草坪绿满公园。我们漫步在“遗址公园”修缮一新的木质游道上,仿佛置身于先祖们劳动、生活的舞台。在整个“遗址公园”的四周,有完整的护城河。最窄处近10米,最宽处可达50米,河水清澈碧波,岸边长满芦苇和成排的柳树,柳絮随风飘扬,时不时落在我们的头上、脸上、身上。在护城河的内侧,先人们用黏土先后夯成了坚固的城墙,经考古专家研究发现,城墙分四期逐渐加高加厚筑成。第一期筑城墙距今6000多年前;第二期筑城墙距今5800年左右;第三期筑城墙距今5300年左右;第四期筑城墙距今4800年左右。城墙有东、南、北三个城门,在城墙的四角有高于城墙的城堡,由此可以看出在城墙内居住的先民们有了完好的防御性措施。城头山先后出土了6000多件文物,其中最多的是陶器,文物中有玉器纺锤和女人们用的饰品,这些东西肯定是外地流入城头上的,可以看出当时就有了以物易物的商品交易行为。
美国人类社会学家菲利普.巴格比说:“城的修建与居住是人类文明最本质的特征”。我国专门研究城市的历史专家们指出,说一个地方是不是能被称作为城市,就要具备如下四点:第一就是看它是否有防御性的措施;第二点就是看它有没有相对固定的居住点;第三点就是看它有没有手工业作坊;第四点就是看它有没有商业集市(贸易)。从发掘出土的遗址和文物分析,城头山完全具备了专家们所说的四要素。我国河南郑州西山古城,距今5300多年,而城头山古城址的发现距今6500多年前,它的发掘改写了中国的史前史。
城头山从1979年发现,经历了20多年分四次大规模的考古发掘。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郭伟民先生自始至终参加了这次伟大工程。他认为:“城头山之所以在长江中游新石器文化中具有里程碑的地位,是有很多原因的。第一城头山是其所在澧阳平原和洞庭湖区年代最成系列的新石器遗址,从汤家岗文化到石家河文化,其文化的发展没有中断。其二,城头山聚落从一般村落到环壕聚落再到史前古城,聚落的稳步推进,这也是洞庭湖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的遗址中具有典型的意义。其三,城头山古城的产生、发展与消亡是一面镜子,可以由此而对整个长江中游甚至中国史前古城的出现和发展、消亡做一般规律性的考察,并最终得出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某些规律性的问题”。
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将城头山作为“智慧城市”首景展示。如今的城头山已经蜚声在外,每年有大量的中外游客来此寻找中国最早的城市,探索稻作文明的起源。
整整一上午,我们游走在6500多年前先人筑成的城堡中,仿佛看到了我们的祖先在这里躬耕、烧窑、团结一致抵于外来侵略、祷告神灵的神秘场面。
看着远古的水稻田、烧窑作坊内的大量土陶制品,丈量着早期的城池,观看着大型的祭坛,参观着我们祖先的“居住房址”、“制陶区”、“ 墓葬区”。在这里,我仿佛看到了6500多年前所发生的故事,与水、与水稻田、与烧窑、贸易、与祈天祭祀的情景。这些故事,雄辩的说明了我的家乡在远古时期就是一块宜耕宜居的风水宝地,一种热爱家乡的感情油然而生。满满的收获,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城头山遗址”碑前结束,我们从景区的北大门花海中不舍的离去。
【作者简介】:张业恒:(笔名:张旭)湖南澧县人氏。退休前为军工企业和大型电子工业企业工程师。现为长沙市老干文联会员,长沙市作家协会会员,长沙市老干部大学写作班学员。作品有散文集《情怀》《2020年疫情期间作品集》有多篇作品在《湖南读书会文学微刊》《乡土文学》《金秋文学》《城市记忆》《红网》《星城头条—艺术长沙》《枫叶见证》《山泉》刊登发表。
责任编辑:施静云
终审编辑:寂 石
排版编辑:余 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