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沁重机枪,枪口为何都要装一个小圆铁片?这可是保命的装置!

冷兵器时代,北方草原的游牧民族似乎一直是凶悍、入侵者的代名词。如著名的蒙古骑兵,在“上帝之鞭”的指挥下,给全世界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铁蹄所到之处,无不摧枯拉朽。但是到了近代,游牧民族似乎忽然之间销声匿迹了,变成了载歌载舞,热情好客的温和牧人,是什么改变了他们?——马克沁重机枪!

在马克沁重机枪诞生之前,人们使用的枪都是非自动的,一发子弹一枪,火力比较弱小,也没什么压制力,打出子弹后要人工填装。这样的作战方式,这样的枪支,让很多士兵在填装子弹的时候,被敌人射来的子弹、弓箭,甚至被冲锋到眼前的骑兵击毙。1884年,一个叫做海勒姆·史蒂文斯·马克沁的贫穷美国人,改变了这个世界。海勒姆发明了“马克沁重机枪”,《武器装备百科全书》说:“马克沁机枪的出现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自从拿破仑时代起曾经使用过的战术完全没用了”。纵观人类历史,能够导致一场战争的进程为之改变的、并能影响整个武器发展方向的,除了马克沁机枪以外,没有第二件武器,可以达到这样的程度和高度了。

马克沁机枪是有史以来杀人最多的枪械,一战期间,马克沁重机枪几乎杀尽整整欧洲一代年轻人,“寡妇制造者”绝不是浪得虚名。马克沁机枪的诞生,彻底改变了战场的形态。之前最重要的兵种“骑兵”,在战场上的作用被无限降低,因为在马克沁机枪的面前,骑兵部队遇到了致命的挑战。最经典的就是一战索姆河战役,英法依旧是像往常一样,集团冲锋,但是德国人已经大规模装备了马克沁机枪,仅仅一天时间,六万英法士兵倒在了马克沁机枪的枪口下面。集团冲锋压根没用,血肉之躯根本就无法突破马克沁机枪的火力网,等于是送死。马克沁一战成名。

看一下马克沁重机枪的数值:枪长1080毫米,口径7.63毫米,净重27.2千克,有效射程2000米,初速是每秒740米,射速约为每分钟500发。但是这样的高射速,很容易导致机枪枪管过热,开始发红变软,有炸膛的危险,因此马克沁采用的是水冷技术,机枪前半部分的圆柱体就是水冷仓。只要水冷仓里有水,枪管的温度就不会超过100℃,十分安全。不过也有人发现,马克沁这把机枪每一挺机枪枪口都有一个圆铁片,这小圆片又是起着什么作用的呢?枪管助退器马克沁重机枪是“管退式”自动武器,枪管在水套筒内不是固定的,是会被每一次射击的后坐力推动向后后坐一小段距离的,靠枪管在射击时一次次短促后坐推动自动机工作完成自动循环。为加速枪管后坐,增大后坐能量,马克沁重机枪的枪口还有“枪管助退器”,用一个膨胀腔让火药燃气在这里膨胀,加速推动枪管后坐。枪管助退器工作时,会向四周排泄火药气体,这些未烧尽的火药气体接触空气就会发出火光,形成放射性的枪口焰。一是容易暴露目标,二是产生的光焰影响射手视力,三是火药残渣有可能向后喷溅,伤害射手,所以加一个圆铁片(挡焰片)遮挡排气孔,避免这些情况的发生。至于枪口向前喷出的火焰,通过枪口前的喇叭形消焰器抑制。

战场上,机枪手是敌方狙击手最重要的狙杀目标,别看只是简单的一个小圆片,却可以大大提高机枪手的安全性。经过一战,各国纷纷意识到了重机枪的威力,开始研制、装备各式各样的机枪。机枪的设计越越来越人性化,不再像马克沁机枪那般笨重,性能都有了极大的提升,枪口的圆铁片(挡焰片)也就不见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