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丨德州籍翰林马人龙为何惹怒乾隆皇帝?
清代大臣画像
1773年的一天,紫禁城里金銮殿上,乾隆皇帝满脸怒气,举起一份奏折“啪”地摔在龙案上,斥责着玉阶下一位跪着的臣子:
“尔等汉臣,竟敢冒称‘奴才’!”
臣子战战兢兢地脸伏于地,拼命磕头。满朝文武吓得都闭口沉默,唯恐多言惹事。
这个臣子叫马人龙,是齐河人。
事情的起因是,满族大臣天保和汉族大臣马人龙,共同上了一道针对科场舞弊案的奏折。因天保的名字在前,落款时马人龙便也一起称:奴才天保、马人龙。
正是“奴才”这个称呼,惹恼了乾隆。
汉族大臣,为什么不能在满族皇帝面前自称“奴才”?依照现代人的眼光看,无疑是“奴才”低于“臣”。但这种判断,与清朝的实际情况正好相反。
鲁迅先生曾研究马人龙这件事,在杂文《隔膜》里说:“满洲人自己,就严分着主奴,大臣奏事,必称‘奴才’,而汉人却称‘臣’就好。这并非因为是‘炎黄之胄’,特地优待,其实是所以别于满人的‘奴才’,其地位还下于‘奴才’数等。”
满臣奏事时自称“奴才”,表示自己不仅是皇帝的臣子,更是皇帝的家奴,和皇帝更亲;而汉臣则没有满洲人传统的主奴关系,只有臣子的身份,也就不能称“奴才”。
正因为这个原因,马人龙奏事时自称了“奴才”,被乾隆认为与皇帝套近乎,抬高自己身份,斥责他是“冒称”。
事后,乾隆皇帝做出一个新规定:“凡内外满汉诸臣会奏公事,均一体称‘臣’。”这个规定,目的就是不让汉臣称“奴才”,为此,宁肯让满臣迁就汉臣也称“臣”。
马人龙,齐河县城人,乾隆二十六年进士,翰林院庶吉士,历任礼部郎中、刑部山西司主事、四川司员外、福建司郎中、福建道监察御史、钦命巡视北城工部给事、中充则例馆提调总办、秋审鸿胪司少卿、已酉恩科湖南副主考加二级。
马人龙与清代名臣、状元、嘉庆皇帝的老师王杰,著名诗人赵翼,都是同榜进士。马人龙曾在刑部工作,因为办事得力,受到刘统勋(刘墉的父亲)的赏识。
这次乾隆虽然大怒,却没有斩马人龙,也没降职。后来,乾隆对马人龙还不错,屡次给他升官,在马人龙告老还乡时,给他的老家齐河县城的房子,御笔题名“中宪第”。
台湾著名文学家马森,是马人龙的后人,与著名作家王蒙是同学。马森在大陆出版散文集《旅者的心情》,由王蒙作跋。其中一篇散文《人缘与地缘》中写到了乾隆给自己家的题字:
“当我还是一个小孩子的时候,我何曾梦想过超出我出生的那个小城一步?那个依然沉睡在清末民初自满自足的梦境中似乎永不会被惊扰的小城。如果时光倒流,世事依旧,我肯定满足于做一个乾隆题匾的‘中宪第’的小主人……”
马人龙挨乾隆批的事,曾被鲁迅先生用在文章中,拿来说事。因鲁迅憎恶奴性,屡屡说到中国人的奴性重,马人龙自称奴才而被乾隆批,鲁迅遂用上这个典故,说有些人“想做奴隶而不得”。
(已载2月2日《德州晚报》)
■作者:姜仲华 ■编辑:王晓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