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融式:交际上的水乳交融
蔡呈腾
---感受新课程之一
师生关系一直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师生关系也往往能体现教育观念与理念。
也许在新课程的改革中,首先要求教师改变的就是师生之间的关系问题。
什么样的师生关系才是符合新课程要求的师生关系呢?
师生关系的处理问题是一个比较有“弹性”的领域,所以,在各科的《课程标准》中,几乎没有提到有关师生关系的。
也许师生关系本身与新课程改革的具体内容无必然的联系,但新课程的理念、观念、内容、方法、手段、评价等方式的转变,必然会引起师生关系的转变。
以一个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
在学习关系地球知识的内容时,教师简短引言后,提问“关于已经掌握的关于地球的知识”,而后再问“想知道关于地球的还有什么知识”。虽这个环节很简单,但是学生已有的地球知识可能是教师所没有掌握的,这要求教育摆正自己的位置,以实事求是的态度面对这个问题。
所以,在新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再是“权威”,不再是学生在知识上“尊崇的对象”,而教师比学生强的仅仅是如何更好的创设情境,让学生更乐意、更有动力去学习。
以一个例子来说明第二个问题。
还是以上述地球为例子。学生提出的问题不可能在课堂上都能解决,所以必须进行选择,而这种选择不仅仅以教材为基础,完全可以以学生的学习兴趣、知识水平及要求为标准,所以,教学过程中相对对材料来说,增加或删减一些教育教学内容是很正常的事,但是这种对内容的转变必须以符合学生的教育发展规律为基本原则。
教师的角色由原来的“师道尊严”转化为“为学生服务”,为学生服务是教师的标本职责之一。当然,这种服务不是指物质形式上的保姆式的服务,而是指学生成长上的思维上的服务,教学是急学生所急,满足学生所需。
以一个例子说明第三个问题。
当学生要求解决地球上的经纬度问题时,教师创设问题情境:“你现在在某一个荒岛上,需要急救,你向求救机构发了信号,但是求救机构如何才能确实你的交、准确位置?”、“结合地球的形状,你觉得如何划分地球上的地域更好一些?”、“你认为如何确实0经度好?”、“你觉得经纬度的确定还应该考虑哪些内容?”……
这些问题的回答是学生思考讨论后,多方权衡后的结果,教师在这过程中的作用是不断地把学生的讨论引导到最佳“答案”上。
学生知识的构建不是“强迫式”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环境中不断“内化”的结果,教师就是为学生内化重构知识体系提供情境。
当学生在课堂上提出了与教师完全不同的观点时,而且教师完全没有办法说服学生放弃原有的观念,这时教师的权威性往往会破坏建立起来的和谐的师生关系。在师生对同一问题的分歧面前,求同存异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学生的观念存在价值观问题,教师更不应该在气势上压倒学生,尽可能地做到使学生“心悦诚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