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房故事 | 每买一套房,都是成长
作为一个85后,我前后加起来已经买过3套房子,有套一天都没有住过。积攒下的买房经验和教训,让我更多去思考,买房到底是投资还是心理归属。
被访者 丨 Coco
写作者 丨 孙小乖
01.
我的初次“置业”的时间很早,2012年在北京读研究生期间,跟土著男朋友想买个房子组成小家庭。由于前一年北京房价很高,很多人惊叹五环外的房子都涨到了1万多,后来出台政策,外地人在北京购房需要连续缴纳五年社保或个税。我既没领证结婚也没找到工作,所以用他的名额买了房。房子在朝阳区,某品牌房企的一个盘,从摇号、选房到验房都是我去的,还交了从读本科起用兼职攒下来的20万首付,78平米,单价约24000元/平,总价不到190万。
可是两年后,我们分了手。
分手后房子面临着处理,按我的理解算共同投资,应该按照当下的房产对半分。男朋友不同意,说房子跟我没关系了,房产证上写的他名字,首付他父母也出了钱,要么给我当初首付的20万,要么我给他250万,那套房子归我。还在读书的我,没有足够的存款,关于法律知识也知之甚少,觉得应该好聚好散所以没有走法律程序来维权。
最终妥协,以拿回20万首付款为“第一套房”做了结。现在听说那个楼盘单价也有六万多了。
02.
第二套房买在老家长沙,2013年底,家附近盖了一个还不错的电梯盘,社区绿化很好,还是品牌物业。因为那会父亲腿脚不便利,换个电梯房正是我们家的刚性居住需求。于是拿着从第一套房子退回来的20万,还有不分日夜、做多份工作攒下的45万,我在2014年进行了第二次购房。
好友建议留下首次贷款的名额,新房写了我爸的名字。90平米的两室一厅,近7000元/平,全款支付。就这样我买了人生的“第二套房”,2015年交了房后,爸妈搬进了新家。
父母的住房问题是得到了解决,我在北京租房的逼仄日子,也需要找到一个出口。
万幸当初听了朋友的劝告,所以在北京买房属于无房无贷。
03.
2016年,我和现在的老公决定在北京买房。我们两个都是广告行业的,又是老乡,虽然工作压力大节奏快但赚的也成正比。
两人盘算了一下,能拿出100万的首付。但当时不想每个月还款压力太大,也没有什么经济学知识,只贷了97万,现在回头看确实应该用足杠杆,买一套更大的房子。
决定买房那会,我跟着中介看了好多一言难尽的房子,北京的二手房很多都年代久远,小区环境和房子情况都很一般。所以看到一套干净整洁,不需要再费力气大装修的二手房,我们就立刻出手了。房子在东四环,面积41平米的一室一厅,单价大约47000元/平。上家买了房装修以后是准备结婚用的,但后来出国工作了,所以房子装完没住,也没出租,我们算捡了个现成。
我们买完房子后没多久,北京房价就开始“起飞”了。身边一直观望着没有买房的朋友,手里的首付硬生生变成了二线城市的首付。
从读书到工作,在北京也呆了十几年了。工作已经过了最初奋斗的阶段,来到了平稳期。我们也开始放慢工作节奏,常回老家看看父母。一转眼,而立之年过了,结婚也三年了。我们为2019定下了小目标,在北京换一套更大的房子,迎接家庭新成员。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