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赋与努力
家长们在一起,自然而然的就聊到教育上。你们现在学什么?他们学什么?学的怎么样?往往讨论到某一个优秀孩子的时候,就会用天赋来形容,从而掩盖了一个事实,你是否努力。
人们容易赋予优秀的人都具有非凡的能力。就好像朗朗天生会弹钢琴、迈克尔乔丹天生就会打篮球,莫扎特生来就是一个音乐家一样。
但你并没有看到在八十年代,朗朗的父亲以每小时30元请了钢琴老师,在当时也是一笔很大的费用。学完之后,还要每天练习8小时;
迈克尔乔丹在高中时被校队淘汰,淘汰并没有让他气馁,每天早上六点离开家,在上课前抽空练习防守、控球、投篮,即使他后来成为别人眼中的运动奇才,他的艰苦训练仍然是出了名的。
而莫扎特这个公认的天才级音乐家,在成名之前已经受他父亲严格训练很多年。
卡罗尔.德韦克发现:人们对能力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一种认为能力是固定的,需要被证明,称为固定型思维;另一种则认为能力是可以改变的,是可以通过学习来培养的,称为成长型思维。
很多的时候,人们习惯把优秀认为是天赋的结果,一方面源于媒体的宣传,另一方面源于教育。
媒体很少报道优秀背后的故事,只会用天赋,天才形容他们的不同,“你看他看上去就像个运动员;他的手指天生就适合弹钢琴”。正由于这样的信息加深了人们对于天赋的认同。
在家庭教育里的表扬方式的的不同,对孩子养成什么样的思维也起了重要作用。
当孩子做对了10道题,你会说:你在这方面真聪明;而另一个家长说:“哇你做对了10道题,你一定非常努力”,这让他感到自己没有拥有什么天赋,成功是因为付出的努力。
这两种看似简单的表扬却蕴藏着巨大的能量。第一种让孩子理解的另一个含义成功意味着聪明,不需要努力,不成功意味着缺陷,结果就是在未来碰到挑战性的工作时,就不敢尝试。
对于第二个孩子来说,困难意味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不成功也并不会看做失败,也不认为自己不聪明。
实际上我们把那些做不好的事情用没有天赋来搪塞,仅仅是借口,大部分人的努力程度还轮不到拼天赋。
天赋或许存在,但如果没有努力,天赋也只是暂时的。如果你对天赋和努力有了新的认识,那你有没有一直想做的,但觉得自己不够擅长而不敢尝试,那就从现在开始,设置一个计划,去实现它。
精神卫生学博士汪冰说:如果我告诉你“明天的你会比今天更优秀,你还会那么介怀今天的失败吗?决定你成长的第一步不是你是否努力,而是你是否相信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