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碎念 | 原生家庭如何影响我们的一生:用爱教育的父母赢在了哪里?
全文共计3730字,预计阅读时长10分钟
电视剧《小别离》中有一段纪伯伦的诗:“你们的儿女其实不是你们的儿女,他们是对生命自由的渴望而诞生的孩子。他借助你们来到这个世界,但却非因你而来。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属于你做梦也无法到达的明天。”
最近在追一部剧,叫做《安家》。
孙俪扮演的房似锦的妈妈瞬间上了热搜,一时间大家竟然分不清房似锦、苏明玉和樊胜美谁更惨了。
当初在看《欢乐颂》的时候,知道樊胜美有个那样的家庭,真让我无奈又生气。
到了《都挺好》面对重男轻女的妈妈,和无能又能作的爸爸苏大强,以及一个妈宝男苏明成,看的我更加生气了。
到了如今《安家》里,发现还有更狠的,小时候妈妈差点没把房似锦扔到井里,非打即骂。如今天天要钱,不给钱就去办公室打地铺!不仅要她给弟弟付首付,如今还让她还房贷。这样看来,房似锦最惨无疑。
这些都是原生家庭很不幸福的例子!
前几年豆瓣有个很火的小组叫做“父母皆祸害”,听这个名字,就让人有点后背发凉,什么时候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对立到这种程度了?并且小组人数众多,足以看出受这个问题困扰的人有多少。
“原生家庭”这个词在这两年热度不减,如同给人带上了紧箍咒,好像成为了限制人发展的最重要因素。很多人谈“原生家庭”而色变,原生家庭也成为了一个人无法撕下的标签,成为婚恋市场等场合的重要衡量因素。
我觉得吧,把所有的问题都推给原生家庭是不科学的。但很显然,它在一个人的成长乃至三观形成的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之前我也就这个问题跟读者粉丝们探讨过,他们的留言就很能直观地反映问题。
“🅰 我妈那一辈的教育重点就是立规矩,吼到你害怕不敢了,就算是成功了。
🅱 直到现在,我都不敢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没有什么创造力。”
“🅰 父母都是大学生,对我的要求特别严格,会体罚。
🅱 我从小都很害怕考不好,压力很大,和他们的关系也很一般。”
“🅰 父母一直告诉我,做人做事要低调,别人的夸奖不要当真。
🅱 现在我觉得我还是没有自信,这些话太压抑了。”
这些都是前一阵从朋友圈收集来的留言。
其实有时候父母的确是在为孩子们“好”,但是当这种“为你好”是没有考虑过孩子的心态与立场的时候,考虑往往成为了一种伤害。
中国的传统可能就是“棍棒底下出孝子”、“家长要有权威”如此之类,爱在心里口难开,表达的方式更是千奇百怪。
可有时候含蓄的表达,是不能被及时捕捉到的,那些狗血偶像剧“你说”“我不说”“你听”“我偏不听”的模式在父母与儿女之间是何其眼熟!
“小时候父母忙于工作”、“父母的感情不好”……这些都是一个家庭中非常常见的问题,对家长来说,说出来也有一大堆的苦衷。可是孩子永远都是最无辜的那个,他们变得怕黑、怕争吵、怕大声嚷嚷。
有时候,
赚钱很忙,也别忘了陪陪孩子,
耐心地听一听他的心理诉求;
感情生活一团糟,也别忘了给他一个拥抱。
一点关爱,会造成很大的不同。
听过一句很有道理的话,
父母和孩子们的立场是矛盾的。
因为在父母的一生中,
都在等一句“谢谢你”,
可是孩子却一直在等待着父母的一句
“对不起”。
由内而外的自信来自于父母的关爱
说个我自己的例子吧。
我本来就是个对自己特别没自信的人,遇到事情还挺爱战战兢兢。我爸妈从来没有因为这点觉得我没出息,反而一直耐心的鼓励我。
读硕士时我觉得自己就要挂科。考试前吓得给我爸妈电话,觉得太对不起他们了,也许要付补考费甚至重修费了。
结果他们只是安慰我让我放平心态,结果就是我考试不仅没挂,还超常发挥了。
申请博士时开始收到拒信,挺想放弃的,觉得自己压根儿就不是那块料。还好爸妈继续鼓励我,认为我应该再试试,说不定就成功了呢?也许那些申请成功的人也没有想象的那么高不可攀呢?
后来和大厨在一起,不管遇到什么挑战,他也一直都在鼓励我,认为我是那个“最棒的”。
其实夜深人静我自己也会想,也许我并没有他们口中说的那么“优秀”,只是他们一直都在给我自信和力量,让我有勇气去面对未知的挑战。
也许那些挑战本就不难以攻克,只是大部分人还没有尝试就先自我否定了。而我得到的答案一直都是:
你先去试试,不行就算了呗!
也许就你能成功呢?
再说个我朋友A的例子吧。
在大众的审美中,A不是最受青睐的那种,她稍微有点胖,皮肤不够白,甚至不够聪明,成绩不是顶尖的。但她特别阳光开朗,一直都是大家的小太阳。
她喜欢演讲、辩论,喜欢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
当时比她厉害的人不是没有,但是大部分人都出于这样那样的原因没有出头,等着老师点名。她不需要等到那一步,就会积极报名。
总会有人在背后议论,
“她怎么好意思出头啊?
又不是最厉害的那个,
反正换做我我肯定不好意思去了。”
“她去这样的比赛不会觉得丢脸吗?”
这些流言蜚语也有传到她的耳朵里。像青春期的少男少女们,最害怕的就是类似的议论,虽然有探索的欲望,最后也会败给这些异样的眼神。
可是A就像没听见一样,该做什么就去做什么。
那时候我也忍不住好奇:“你就不会被他们的说法打击到吗?总感觉被人这样说很尴尬。”
A却说:“因为我爸爸妈妈一直告诉我,我能做到的事情比想象的多,只要我愿意,我可以成为一个很优秀的人。一个不了解你却一味想要阻止你去做你想做的事情的人,很可能只是自己做不到,却想用同样的观念拖垮你。”
她没有成为那个被拖垮的人。
在她所接受的教育中,她可以接受自己不是一个完美的人,但是她一直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人,并且一点儿都不影响她成为一个更优秀的人。
A在别人身上得到的反馈与她的自我认知有冲突的时候,她也产生过自我怀疑:爸爸妈妈不会是逗我玩的吧?
这种时候,她的爸爸妈妈总是会跟她进行有效的沟通,告诉她她已经做得很棒了,她是他们的骄傲。
有爸爸妈妈的坚定信心,她还有什么好不自信的呢?父母温柔的港湾可以为她扛下外界的重重打击。
我的朋友中,有比她好看的,有比她家境好的,但她是将自己的人生经营得最好的。她的自信形成了一种特别的气场,让她看起来特别帅气特别有魅力。现在,没有人说她不好看,也没有人说她不够优秀。
孩子在学着成长,我也在学着为人父母
当然,我在这里说的“爱”并不是指一味的宠溺与纵容,这样的结果往往是熊孩子的诞生,我所说的爱,是指去陪伴、去关爱、去理解、去交流。
现在我有了自己的孩子,在与他交流的时候,我更偏向于引导。
作为一个男孩子,他有时候很皮,把我气得一佛出世二佛升天,但是我也不想动辄打骂他,我会跟他说什么是不对的,也会问他为什么要这么做。
有时候稍微细心一点,就很容易发现孩子调皮捣蛋的原因。
如果不了解真相,会以为他就是想要恶作剧,但事实上他只是想用这种方法表达对我们的爱和关注。
很多父母都有这样的误区:
我的三观是早就成熟正确的,经验不知道比孩子丰富多少,小孩子能有什么想法?灌输下去准没错!
恕我冒昧,这种想法本身就是最大的错误!
孩子们不需要被灌输,他们其实有自己的一套逻辑和想法。他们在慢慢伸出触角认识这个世界,有时候反应过分灵敏,你的态度很可能咔嚓一下,就把他们的触角给砍断了。
可有时候反思一下,我们自己的观念就一定是正确的吗?
未必!
要好好管教、要让孩子懂得谦虚谨慎、要让孩子明白“枪打出头鸟”的道理……这些我们都听得太多了,也许现在的家庭教育最需要的,就是爱的教育。
或许你经历过家庭不幸的阴影,希望你能顺利地走出这个阴影,去得到爱,反馈爱。也许你已经有了孩子,也许你未来会有孩子,希望你的爱,能够照亮他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