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为什么死活挣不开种姓制度牢笼?从《亮剑》说起
亮剑是一部国民度极高的优秀电视剧,一经开播热度就居高不下,15年来,已经不知道重播了多少遍。
剧中爱憎分明的李云龙形象广为大众喜爱,不知道大家最喜爱他哪一点,我最喜欢的就是他那天王老子都不服的牛气劲,但是每次上级交付的任务他都能圆满完成甚至超额完成。
除了令人热血沸腾的战斗场面,这部剧着力表现的那种狭路相逢勇者胜的精神也十分令人印象深刻。记得在电视剧最后,李云龙通过演讲总结升华了这种精神,并为之命名亮剑精神。他是这么说的:
古代剑客们在与对手狭路相逢时,无论对手有多么的强大,就算对方是天下第一的剑客,明知不敌,也要亮出自己的宝剑。即使是倒在对手的剑下,也虽败犹荣,这就是亮剑精神。
事实证明,一支具有优良传统的部队,往往具有培养英雄的土壤。英雄或是优秀军人的出现,往往是由集体形式出现,而不是由个体形式出现。理由很简单,他们受到同样传统的影响。养成了同样的性格与气质。
任何一支部队都有着它自己的传统。传统是什么?传统是一种性格、是一种气质!这种传统与性格,是由这支部队组建时首任军事长官的性格与气质决定的。他给这支部队注入了灵魂。从此不管岁月流失,人员更迭,这支部队灵魂永在。
这跟印度种姓制度有什么关系呢?我们不妨先来简单了解下印度的历史以及种姓制度的形成。
古印度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公元前2500年左右,古印度在印度河流域已形成较为成熟的文明,文明区在今天的巴基斯坦境内,后来由于未知的原因,文明消亡了。
前1500年左右,雅利安人侵入印度,带来了吠陀文化,创立了婆罗门教,并建立了种姓制度。种姓制度将人分为四等,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还有一种叫不可接触者,又称贱民,贱民在印度不算人,所以不列入四大种姓。前三等都是雅利安人,最后一等是被征服的土著居民,当然,现在来看都是印度人。此后数千年,种姓制度被历代统治者不同程度接纳,直到现代。
前6世纪以后,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相继入侵印度。
公元前4世纪,孔雀王朝建立。
前3世纪,阿育王统一整个印度,王朝达到鼎盛,佛教得到大力弘扬,开始走向世界,与此同时,婆罗门教走向衰落。孔雀王朝持续了200年,然后国家陷入分裂,外族轮流入侵。
到公元2世纪,大月氏人统一北印度,贵霜帝国达到鼎盛,与东汉、罗马、安息并称世界四大帝国。贵霜帝国衰落后,印度再次分裂为若干小国。贵霜帝国时期,印度的佛教得到快速发展,也正是在这个时候佛教传入中国。
公元4世纪,笈多王朝建立,统一了北印度,这是由印度人建立的最后一个帝国政权。在此期间,继承婆罗门教的印度教开始兴起。但是此时印度的主流是大乘佛教,那烂陀寺就是当时世界的佛教中心。东晋高僧法显曾在此时来到印度取经,见证过大乘佛教的昌隆,回国著有《佛国记》一书。笈多王朝持续了200年,印度再次分裂。
其后700年间,伊斯兰教势力逐渐侵入印度。与此同时,佛教在印度逐渐衰败,印度教则逐渐成为主流。
1206年,伊斯兰化的突厥人统一北印度,建立德里苏丹国,持续了300年。在此期间,突厥人实施宗教迫害,强令民众改宗伊斯兰教。此外,突厥人大肆捣毁印度教和佛教寺院,后来印度教对统治者进行了妥协,苟延残喘,而佛教早已失去下层根基,在上层打压下,存在1700年的佛教在印度消亡。
1526年,突厥化的蒙古人推翻德里苏丹国,建立莫卧尔帝国。帝国实施宗教宽容政策,上层信奉伊斯兰教,下层信奉印度教。
1757年,英国人开始入侵印度。逐步分化瓦解印度统治势力。
1857年,英国人放逐莫卧尔帝国末代皇帝,直接统治印度90年。
1947年,印巴分治,印度独立。种姓制度的法律地位被废除,所有的种姓分类以及歧视均被视为非法。然而种姓制度,在现代印度,依旧深刻影响着印度社会。
为什么直到今天,明明印度法律已经严令废除了种姓制度,但是这种制度仍然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依然阴魂不散地笼罩着印度广大的人民群众呢?
还记得亮剑精神是怎么说的吗,一支军队的气质是由这支军队的首任军事长官的气质决定的,从此,不管岁月流失,人员更迭,这支部队灵魂永在。同理,一个国家的气质很大程度上也是由这个国家第一代领导者的气质决定的。虽然一个国家组织不可能像一只军队这么严密,但是道理在很大程度上都是适用的。
我们不妨以中国历史为参照,看下这个道理适不适用。
汉朝开国皇帝刘邦本是一介平民,秦末天下大乱,刘邦趁势而起,三年灭秦,四年灭楚,降伏六国贵族,剪灭异姓诸王,大风高歌,豪情万丈。故而汉朝整体气质雄浑豪迈,即使有王莽簒汉,也有刘秀仿效刘邦平定天下,建立后汉,即使有曹氏簒汉,也还有刘备仿效刘邦起兵抗曹,建立季汉。
西晋开国君主司马炎是权臣篡位,奢靡腐败,所以晋朝权臣,有样学样 ,前有八王篡位,终致五胡乱华,后有刘裕簒晋,灭尽司马一族。
唐朝开国君主虽是李渊,但是论打天下与治天下,影响最大的还是李世民,他也可以算开国一代了。后世虽历安史之乱,仍然有宪宗、武宗、宣宗追慕太宗皇帝,矢志中兴。
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以文治天下,后世宋朝文风鼎盛,蔚为大观,然而未能收复燕云,授敌以柄,终宋之世,处处受制于北方。
元朝忽必烈以武立国,南征北战,野蛮霸道,是为蛮元。
明朝朱元璋起于布衣,由南统北,刚强果敢,是为刚明。
清朝入关统治者,剃发易服,大兴文字狱,严重扼杀精神,摧毁创造力,后世落后挨打早已注定。
再看看印度的历史。
除了早期的孔雀王朝,与笈多王朝,印度不是分裂,就是被异族统治,主体民族始终处于被打压状态。
至少印度独立前700年都在被外族奴役,始终没有一个本民族领导者带领民众打开局面,重塑国家精神。没有这样一个人物来凝聚新的民族精神,导致了印度民众习惯于固有传统,无法自拔,一盘散沙,各自为战。
孔雀王朝,与笈多王朝时期,佛教昌盛,而佛教提倡众生平等,此时的种姓制度之毒还未深入骨髓,是刮骨疗毒的绝佳机会。
可惜其后七百乱世,又七百年异族统治,种姓制度,层层加码,到了英国统治时期,由于利于少数人统治大多数人,种姓制度被继续保留下来,这些也导致印度种姓制度积重难返。
不过仅此而已的话,还是有机会的。
因为每次国家的破碎与重新建立,其中不全是国家与人民的苦难,它也是重塑国家和民族精神气质的一次难得的机会,每次轮回都是一种推倒重来的选择,只是,这种选择时刻经受文化传统的拉扯,如果第一代领导群体选择了妥协,那不仅丧失了一次重塑国家民族的机会,同时也是对这个国家此后可能数百年的不负责任。因为选择妥协,领导层压力是最小的,社会共识是最大的,当时的代价是最轻的,但是由于路径依赖,后面历代执政者的变革代价将急剧上升,可以说是给后代挖了个大坑。故而要慎之又慎。
当然,凡事也不能一概而论,国家建立初期,国家百废待兴,各种困难层出不穷,难免在很多事情上力不从心,但是在原则问题上绝不能退让,一旦退让后患无穷,而在力所不能及的地方,仔细考量后世堵上漏洞所需的代价是否可控,相机而行,才是真正负责任的做法。
例如刘邦在白登之围妥协,固然是丢脸的,但是强行拼下去的后果必将全军覆没,国家甚至都将覆灭,而此时做出一定妥协,国家积蓄力量后,击败匈奴,找回场子,是很有可能实现的,果然,70年后,他的曾孙汉武帝替他实现了这个夙愿。还有分封诸侯王是当时情况下所必须的,不过他也保留了半个国家的郡县制,留了后手。他剪灭异姓王,顺应了时代潮流,但又分封同姓王,差点酿成大祸,后代险之又险才平定七国之乱,尽管分封皇族客观上避免了吕氏作乱团灭刘氏的可能,这样看的话或许只能是对错参半吧。
再看印度建国领导层,白白错失了破除封建势力,根除种姓制度的建国窗口期。对外奉行甘地非暴力不合作的方式建国,对内与地主阶级妥协,寄希望于说服教育,以看似代价最小的方式建立了国家,再幻想以法律条文的形式废除传统种姓制度,殊不知法律是要人去执行的,传统利益阶层垄断了上层建筑,执法者要拿法律对自己开刀,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这真是滑天下之大稽,莫非是白日做梦,又或是恒河水喝多了?
好在开国总理尼赫鲁在建国初期比较清醒,后来也不怎么相信这种非暴力主义了,他在印度国内农业上大力推行“土地改革”,虽然受议会掣肘,但是总算取得了一些成就,工业上推行工业化,以重工业优先,50年代是印度工业的飞速发展期,在国外奉行“不结盟运动”,登高一呼,应者云集,隐然有第三世界领袖的意思。
不过可惜,这一切被一场战争打破了。1962年,在印度屡次侵犯我西南边疆地区,我国多次警告无效后,毛主席毅然决定发起对印自卫反击战,此役以印军惨败结束。由此,印度国际地位一落千丈,其第三世界地位后来被亚洲另一国家取代。两年后,尼赫鲁郁郁而终。他在国内推行的工农业改革,虽然没有戛然而止,依然被后继者继续执行,但是已经不复当年的执行效力了,聊胜于无吧。
如此,印度的开国一代都没能解决的事情,后世很难有人再有此深彻变革的威望,有此打破种姓制度藩篱的决心,有此重塑国家和民族精神的良机了。
说到这里当然要感谢下我们新中国的开国一代,他们以极其艰苦的努力领导人民取得了革命成功,打碎了封建旧世界,击退了帝国主义的侵犯,奠定了中国工业化的基础。他们为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树立了榜样,决定了气质,注入了灵魂。每当现在的我们遇到了某些看似难以克服的困难,回想开国一代所遇到的、所克服的、所战胜的难题,我们都会从中得到更加强大的勇气与信念,去战胜一切困难。
因为,他们的精神一直与我们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