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松读史之大唐(140):一个人的‘原罪’,成为国家辉煌的起点
第一篇 创始团队:最初的神明(140)
李世民一上台,就被迫签个城下之盟,心里肯定是不爽的。但他这个人,一贯善于打翻身仗,要不然这位置也轮不到他坐。这点小挫折算不得什么。有困难不怕,怕的是没有一个正确的态度。
李世民接下来的做法,足可作为后人的一个榜样。
突厥前脚走,他后脚把禁军将士集合到办公楼前训话,说:“外敌入侵中国,从古到今都有,没什么稀奇。我们真正要担心的,是自己放松警惕。过几天太平日子,就忘记战争、贪图享乐,那样敌人打进来就无法抵御。现在我带个头,不叫你们去干那些盖房子、修园子的活,咱们专心练兵。平时没事,我带你们勤习武艺;敌人入侵,我领你们上阵杀敌。这样,全国人民就有可能享受和平生活!”
上引诸卫将卒习射于显德殿庭,谕之曰:“戎狄侵盗,自古有之。患在边境少安,则人主逸游忘战,是以寇来莫之能御。今朕不使汝曹穿池筑苑,专习弓矢。居闲无事,则为汝师;突厥入寇,则为汝将,庶几中国之民可以少安乎!”
这话说得多到位!放到今天也不过时。
皇上都这态度,底下人更是使命在肩、热血沸腾,巴不得明天突厥就打过来,好找他们立功。
李世民这话还不是说说而已。他每天抽取数百战士在大殿前练习箭法,办公之余经常晃过去看看。射得好的当场发给奖品,所在单位领导也给你记上一笔。毛主席说:领导干部工作要抓‘紧’,抓而不紧,等于不抓。李世民就是工作抓紧的典型。
当然他这种做法,严格说起来是不符合规定的。你想想:在中南海里拉一帮战士天天搞实弹射击,是个什么情况?前面介绍唐朝相关法律:非贴身警卫人员,携带武器到皇上跟前是死罪。所以好多大臣就提意见,说这个事不能这么干,李世民不听,说:“王者四海一家。这些都是我的子民,又是挑选出来的禁军,我不相信他们相信谁?”
这些事传到底下,大家越发感受到首长的信任、练兵热情高涨,‘由是人思自励,数年之间,悉为精锐。’李世民为什么打胜仗?光靠战场上灵机一动是不行的,它是战斗精神、训练水平的一个综合体现。
‘三岁看小,七岁看老。’李世民做亲王出类拔萃,现在坐上一把手的位置,观其所言所行,也有非同一般的气象。
首先,是有一种强烈的、把事情办好的愿望。这里他和表叔、隋炀帝杨广出现点区别。他俩的共性是能力都很强、都有名留青史的信心和自许。不同之处在于:杨广的出发点为了满足私欲,李世民的出发点想把事情办好。所以杨广要搞政绩工程,李世民必须实事求是。
第二他有很强的危机意识。一个大国的领导,没有危机意识是混不下去的。天下虽安、忘战必危。战争无处不在,不但有军事战,还有政治战、经济战。更关键的,还有与自我的斗争——有了权、要用好权,最大的敌人是自己。李世民上台后这些讲话,表露出强烈的自我警醒意识。
历史上所谓‘明君’,到底明在哪里?孟子早就说过了:与天下人同欲而已。‘君’不过是人类社会发展中出现的一种职业,‘明君’就是有职业精神的帝王——保持清醒、牢记职责,不以私害公,就是‘明君’。
听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危机意识、务实观念,这些不会从天上掉下来。相反,贪图享乐的思想、不劳而获的愿望,倒更象人类与生俱来的特性。李世民的表现,为什么不太一样呢?这很大程度来自一种隐藏于背后、有点象基督徒的那种‘原罪’思想。
李世民登上皇位,伴随的是刀光血影。他的接班,不管李渊配合补了多少手续,严格来说是缺少正当性的。在他身上,一开始就打上了兄弟相残的‘原罪’烙印。
一个人有了‘原罪’,多少要夹起尾巴做人。从李世民上台的第一天起,他就承担着一个艰巨的任务:证明自己上台的合理性。用什么来证明?只能用政绩、辉煌的政绩。
打天下他有大功,但那已成为过去;治天下仍需努力,正待其施展英才。从此,这成为了他一种内在的驱动力。这种‘原罪’驱动力,仿佛一只无形之手,又象一个无形的议会,时刻监督着他的所言所行。
古人不懂议会政治,不可能选出个人民代表大会。他们能想到的,是另一样东西——镜子。终其一生,李世民都在寻找那面镜子。他希望从镜中照见一个真实的自己、不断完善前行,并最终、实现对自己的救赎——从镜中看见一个至善至美的盛世。
正是这种期许激励着他,同时,也把国家引向中国历史一个辉煌的时代——贞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