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洪侠 | 当书籍与玫瑰相遇

【接《深圳4·23小史(之二)》】

5

2004年终于来了。也就是从这一年起,深圳有了配合4·23的图书活动,“世界读书日”终于在深圳落了地,从此一发难收,一年更比一年红火,渐渐有了满城争说4·23的气象。

不得不在这里严肃地说一句:这与“文化广场”有关,自然也和我有关。

2004年,我在主编《深圳商报》的“文化广场”周刊。4月初,策划“旧时月色中的赵丽雅”专题时,读到一篇新闻稿,题为《谁是英国最爱读书的人》。导语如下:

日前,英国为庆祝“世界图书日”而对人们的阅读习惯进行了一次调查。调查结果十分出人意料:会计师是在业余时间里最爱读书的人,而阅读亚军则是从事秘书行业的人。

这可是新奇。接着看:

调查显示,会计师们平均每周会花5个半小时来读闲书,他们最喜欢的作家是简·奥斯汀和托尔金;秘书们每周读书将近5小时,他们的最爱也是简·奥斯汀;厨师和教师并列第七,时间是4小时27分钟,其中相当部分是在厕所里;神职人员是2小时40分钟,幽默读物深得他们青睐;政客们每周读书时间不到1小时,他们的兴趣在于其他政客撰写的传记或历史著作,还有就是励志书籍。几乎所有行业的人都把《指环王》和《傲慢与偏见》列入了心爱书籍的名单,惟一的例外是新闻记者———他们最喜欢的是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

真是愈看愈奇:新闻记者最喜欢《百年孤独》?秘书们最爱读简·奥斯汀?最奇的是:“世界图书日”是个什么节日?

我得坦白承认:在那之前,我对4·23几乎一无所知,本城兄弟媒体谈论“世界图书日”的文章也一概没有看过,一看竟然有这么一个日子,马上就去Google搜索一通。MGD,如此有来历、有故事、有情调的“世界图书日”,咱们得过起来啊!距2004年的4·23还有十来天,得抓紧了。

我先请当时深圳发行集团的总经理陈锦涛、副总经理何春华来商报迎宾楼吃饭喝酒,席间说这“世界图书日”深圳真该好好过,买本书送一支玫瑰这是多好的组合啊,今年恐怕来不及了4·23说到就到了。陈锦涛说这有什么来不及的,不是还有十来天嘛!何春华说,咱说干就干你就等着报道吧。

好!

4月17日,我的专栏文章《谁送我一支玫瑰花?》见报了。既然4·23的知晓度不高,我只好利用搜来的资料,从abc讲起——

写下这样一个题目,难道是在征婚或者寻情吗?呵呵,不是!

再过几天,就是4月23日。那一天,每一个读书爱书的人,都应该得到一朵或赠给别人一朵玫瑰的。可是过惯了“情人节”、备受玫瑰涨价之苦又难舍给佳人送花之乐的人不免要问:难道还有另一个“情人节”?

不是“情人节”,是“世界图书日”(World Book & Copyright Day,又有人译为“世界阅读日”、“世界书香日”、“世界图书和版权日”、“国际读书日”等等)。1995年11月15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通过决议,宣布自1996年起,每年的4月23日为“世界图书日”。这个倡议由西班牙政府提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体成员一致接受。

图书与玫瑰又有什么关系?据有关报道,4月23日是西方的“守护日”,这一天在西班牙有赠送玫瑰和书给亲友的习俗。科教文组织接受西班牙提议的同时,把他们的玫瑰也“留”下了。科教文组织希望,每年的4月23日,所有成员国都应该多搞活动,赠书和玫瑰花,办文学沙龙,请作者签名售书,推进图书的生产和传播,唤醒人们对图书和版权的重视,尤其是让青少年重拾阅读乐趣。

  从此,每年的“世界图书日”,很多国家都举办很多活动,花样百出,书香浓郁。人们集会演讲,设坛对话,比赛作文,相互赠书。西班牙更是大街小巷布满书摊与花摊,还有游行庆祝、新书发布。马德里甚至还举行过“阅读马拉松”活动:邀集百位作家参与,每人两分钟,朗诵小说《堂吉诃德》。据说德国人还做过一件更绝的事——出版速度最快的书:邀请40位作家在限定时间内各自独立完成即兴命题作文,交稿后,出版社以最快的速度编辑、印刷、发行,这一切在一天内完成。活动参与者包括作家、编校人员、印刷装订工人、出版社成员、运输工人、活动承办者、书评家。全部图书销售所得捐赠给一个名为Cap Anamur的救援组织,用于资助阿富汗的一所女子学校购买教科书。每位作者不领取稿酬,只取样书一本,以作纪念。这本书的名字叫《速度——世界图书日之创造性冒险》。96页的薄薄小册子定价高达20欧元,但事关慈善,书本身又极具收藏价值,因此销售速度十分惊人。甚至图书尚在印刷厂之际,网上的竞拍已经开始了,价格一路攀升……。

  

 ……前几天我请深圳书城的陈锦涛、何春华两位老总小聚,谈起此事,我建议说送玫瑰啊什么的今年可能来不及了,明年就应该让深圳的大街小巷在“世界图书日”飘满玫瑰香和书香才对。他们说他们今年就想搞点活动。好!我这里敬他们一杯“文字红酒”,祝他们成功。

  网络上搜4·23时我还搜到一篇2003年发在《中华读书报》上的文章《世界图书日的悲哀》,是一位新华书店员工写的。我在文章中引用了让他觉得“悲哀”的数据:图书日的推广,仍需时日。就是全国以此为生的50万书业人员,相信不会超过5%的人知道这个“节日”的缘起和理想。中国城市的居民,图书消费大概只占人均可支出收入的1.9%,另有几千万居民目光依然锁定在身上衣裳口中食的层次上,还有一亿多民工几乎没有图书消费……

那时候报纸还是有许多人看的。我的提倡“世界图书日,买书赠玫瑰”的文章发表后,各方都有些反响,我因此乘胜追击,写了一篇《这个日子有点浪漫》,发在4月24日的“文化广场”——

上周我在这里写《谁给我一支玫瑰花》,希望各界能关注“世界图书日”,让书香和玫瑰香在4月23日这一天四处飘溢。深圳书城的负责人电话里说,今年时间紧,他们也还是准备了几个活动:他们专门刻了“世界图书日”纪念章,届时会在部分赠书上加盖;他们也准备了一些玫瑰花,等着献给爱书的人;他们还打出了标语,“世界图书日:让我们共同分享”。深圳终于开始有了一点“世界图书日”的气氛了。

中国出版协会的一位负责人在北京打来电话,说中国版协恰好在今年“世界图书日”启动一项“书香工程”,4月23日上午10点有一个仪式,每个与会人员签到时都会获赠一支玫瑰花;启动仪式上还会点燃书香圣火。

一位朋友发来电邮,说似乎还有一个儿童的什么国际图书日,让我帮着查查。是有一个“国际儿童图书日”,时间是每年的4月2日。1956年,国际少年儿童图书联盟(InternationalBoardonBooksforYoungPeople;简称IBBY)成立,中国则是在1986年才加入这一国际文化交流机构。这个组织1966年决定,每年的4月2日为“国际儿童图书日”(InternationalChildren’sBookDay;简称ICBY)。“但是,”中国的一位儿童作家说,“这一个全世界孩子的节日,在我们这里却无声无息,我们甚至不知道,该由哪一个部门告诉孩子,并为孩子们安排这个不同寻常的节日活动。”

文章结尾我继续感叹:

三位巨匠在同一天随风而逝;生养他们的时代结束了,阅读他们的时代延续至今,并随一年一度的“世界图书日”延至久远。读书,读闲书,读古典经典之作,在今天成了一件奢侈的事,所以显得浪漫,加上有人大力提倡随书相赠玫瑰花一枝,更浪漫得像在擦肩而过的钢铁森林中寻找人约黄昏后的后花园。设立一个节日其实是明确一种提醒,“世界图书日”想要唤回的,是“生存列车”呼啸声中我们久违了的阅读的乐趣,想要抓住的,是网络天地里我们忧心忡忡的书籍的未来。在这意义上,“世界图书日”和“情人节”真没什么两样,即使没有浪漫的玫瑰出场,也一样。

6

2005年,深圳的4·23更加红火。不仅书店卖场的活动名目繁多,连座谈会也有声有色地开了起来。时任深圳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的王京生让昌龙和我召集一帮读书人聚会聊天,还说,你们记住,以后每年的“世界图书日”,要想着把大家叫到一起谈谈书,上半年4·23,下半年读书月,这两个节都得过,要形成新的传统。

我电脑文档里存了一份2014年4月22日我参加4·23座谈会的发言提纲,如下:

一,关于全民阅读的理念:

1,是一项城市发展战略。

2,是一项“总统工程”,政府工程;在国外,阅读被当做“总统工程”,美国、法国、德国、日本等国家都由元首、王室出面倡导阅读。

3,是一系列需要制定政策来扶持的行动。我们谈的不是私人阅读。全民阅读工程要讨论的,不是要求全民一定要阅读什么,而是政府应为推进全民阅读做些什么。

4,应考虑组建全民创意与阅读联合会

二,全民阅读从孩子抓起。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4年颁布的《公共图书馆宣言》明确指出“公共图书馆的使命”的第一条为:“养成并强化儿童早期的阅读习惯。”第四条为:“激发儿童和青年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可借鉴英国政府的“阅读起跑线”计划:英国政府拨款数千万英镑资助“阅读起跑线”项目,给每一位妈妈和低幼儿童发放内含绘本、笔、贴纸等的大礼包,这一项目已经被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借鉴,中国香港、台湾地区都已引进。英国还有“1英镑购书计划”,每个孩子都可以领到1英镑,去书店购买指定的、定价为1英镑的图书。

三,提升现有读书活动的国际化色彩

交流的地区越多、越广,城市的国际化程度就越高。

应考虑发布深圳年度全民阅读报告。

应推出国际化的出版物。

深圳的全民阅读活动应在本土之外的国家或地区有影响力。

深圳能否设全民阅读日?能否举办深圳全民阅读国际论坛?

深圳读书论坛的嘉宾邀请要国际化。

可以编辑深圳全民阅读年鉴(中英双语)。

可以考虑举办亚洲书籍艺术展。

现在重读发言提纲,感叹当年我竟然对推动深圳的全民阅读有这么多的想法。

俱往矣!

7

2004年之后,深圳的4·23活动渐成定例,记不胜记,好在报网数据都在,我大可以一闪而过了。

深圳另有两件事与4·23有关,值得在此一记:

其一:1917年4月23日,袁庚出生。

其二,1983年4月23日,深圳举办首届“深圳书市”。

【全文到此,匆匆终篇。下面图中这朵花,算我送给各位的。哈哈】

胡洪侠 | 深圳“4·23”小史(之一)

胡洪侠 | 深圳4.23小史(之二)

(0)

相关推荐

  • 想看玫瑰花吗?九千九百九十九朵那种

    位于 成都市新都区 的漫花庄园,正迎来一年中最浪漫的季节. 每年4月中旬到5月初,来自世界各地的700余种顶级玫瑰在园内盛放,千万朵玫瑰竞相争艳. 这里有一面长达千米的玫瑰花墙.花墙上世界上最受欢迎的 ...

  • 书香台州,你阅读的样子真好看

    全媒视界 | 书香台州,你阅读的样子真好看2021/4/22 21:19:45   来源:台州新闻APP   作者:台州新闻客户端记者 李昌正 文/摄 在春暖花开的季节,坐在洒满暖阳的飘窗上.或是书房 ...

  • 暂坐随笔36:书香阳城随想

    2021年第161期 近来阳城县极力在打造书香阳城,目的在于让我县人民养成全民阅读的习惯,图书开始走进了超市.银行等场所,让老百姓阅读起来更加方便,政府也举办了多种形式的活动大力宣传,让民众意识到读书 ...

  • 胡洪侠|“书籍考古学”:书还是什么

    这些天我不断在问"书是什么".说得更确切一些,是"书还是什么".都知道书是知识是学问是内容是改变命运的工具,然后呢?书还是什么? 2009年,写<书籍的社 ...

  • 胡洪侠|书籍为什么不会死亡

    2008年,一家财经杂志做了一个封面专题,叫<2018年,书籍死亡>.这标题已够耸动,插图则是一本厚厚的古旧精装毛边书,封面上放着一只白色菊花.这花不知是谁所献,但一定是献给这本书的.书名 ...

  • 胡洪侠|书籍长得漂亮是一种美德

    好一朵美丽的"恶之花". [本文书籍图片均有黄伟钊拍摄,版权所有] 今天收到启真馆新版<恶之花>: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插图珍藏本,精装,配硬质书盒,书口三面刷色,附纪念 ...

  • 胡洪侠| 软盘死了,书籍依然活着

    昨天中午接海波电话,说深圳商报近来搬往集团新媒体大厦办公,原商报大厦17楼就要空了."但是兄弟,"他说,"这里有几个破纸箱,说是你的资料.你得来拿一下,我给你看一会儿.再 ...

  • 胡洪侠|读《书籍之为艺术》

    夜读范景中先生<书籍之为艺术:赵孟頫的藏书与〈汲黯传〉>一文,大受启发,浮想联翩,竟致在豁然开朗处又疑云顿起,正欲追踪摄迹,弄个明白,忽然发现今日公号尚待发文,所馀时间已经不多,只好忍住, ...

  • 胡洪侠 | 边赏美图边思考:书籍何以成为艺术

    <湖山胜概>图一 [昨晚我在这里说我虽然知道了<湖山胜概>是晚明"最美的书",但是却没找到彩色影印本或高清数字图片.石家庄的马老师马上留言说"书格 ...

  • 胡洪侠|关于书籍之美的一点心得

    近来业余时间准备一门课程,又读又写,走马观花,马不停蹄.东张西望之际,旧地重游之余,偶尔也有些新的心得.比如,若有人问,中西书籍之美的视觉核心是否相同?我可以回答:不相同.中国传统书籍之美的核心是文字 ...

  • 胡洪侠|贺涛说“古今书籍兴亡史”

    贺家藏书,累世而成,至贺涛这一辈,藏书的量与质皆大有增益,这与贺涛的藏书观有极大关系.<贺涛文集>中,有多篇文章涉及读书藏书,而以<授经堂记>一篇份量最重. 授经堂为浙江诸暨陈 ...

  • 胡洪侠|臆想中的“书籍进化论”

    本文图片均摄自红立方书城.图文无关. "书籍自有其命运"--通常认为这是一个拟人化说法:有生命存在,才有命运一说:如果把书当作生命,那当然书籍各有其命运. 书有生命吗?书是生命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