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解读——李白之《古风五十九首》(其十四)

胡关饶风沙,萧索竟终古。

木落秋草黄,登高望戎虏。

荒城空大漠,边邑无遗堵。

白骨横千霜,嵯峨蔽榛莽。

借问谁凌虐,天骄毒威武。

赫怒我圣皇,劳师事鼙鼓。

阳和变杀气,发卒骚中土。

三十六万人,哀哀泪如雨。

且悲就行役,安得营农圃。

不见征戍儿,岂知关山苦。

李牧今不在,边人饲豺虎。

注:

胡关:即边关。

“白骨”二句:极言边境战争死伤之多。

“借问”两句:言塞外叶蕃寻衅挑事。

阳和:春天的暖气。

三十六万:极言兵卒之多。

李牧:战国赵人,曾镇守北塞,令匈奴不敢侵犯。后秦用反间计,赵王使赵葱、颜聚代牧,牧不受命,被杀。

解读:

唐代与吐蕃战事自武则天当政时就时有发生,至玄宗时,由于国力强盛,曾大规模进攻吐蕃,这使得边境形势十分严峻,安史乱后,唐国势转衰,吐蕃反攻,给边境民众带来难以言状的苦难,李白的这首诗就是针对边境战事而作。

诗的前十六句写边地风沙弥漫,气候萧瑟,民众惨遭战事之苦,诗人选取了边塞之地荒凉和战争惨象两个场面进行描写。一面是飞沙走石、卷地扑面的画面,在这样环境生活的民众,和平环境下已经让人难以忍受,一旦边境有战事,其痛苦之状可想而知,诗人只是通过胡关风沙、终古萧瑟、秋草木落,来渲染气氛,引发读者联想。一面又是写战场的凄惨景象,勾勒出荒城大漠、房舍为墟的悲凉景象,“白骨”二句着重描写战争的凄惨景象,两者相互映衬,交织成一幅白骨黄沙、榛莽苍茫的景象,揭露了不义战争的罪恶。

中间十二句以设问开始,指出了造成战争正是所谓“天之骄子”。正因为两国交兵,“阳变杀气”导致的结果是“发兵骚中土,哀哀泪如雨”。原本祥和宁静的边境,因战端而充满了杀气,诗人不禁发出“不见征戍儿,岂知关山苦”的感叹——“你没有见过那些远征、戍守边境的战士们,哪里晓得塞外关山条件的艰苦”,表现了诗人的悲悯的情怀,也是对双方轻率发动战争提出的批评,毕竟战争已经严重干扰了正常的社会生活。

最后两句是诗人发出的感慨。李牧曾是战国时赵国名将,曾大破匈奴。两句意思为英雄善战的李牧将军如今不在了,边塞地区的民众也只能舍身喂豺虎。含蓄地指出朝廷缺乏能征善战的将军,以至于边疆战事不断,民众饱受苦难。这句是诗人从历史和现实惨痛的经验教训中得到的认识,体现了诗人对历史教训的观察。

全诗绝大部分写景、叙事,最后两句才归结为议论,既放眼现实,又总结历史教训。读者每每读至此,无不对战争及战争带来的痛苦痛恨至此,同时也叹服诗人眼光之犀利,对所谓的大唐王朝前途的担忧,这种焦急与无奈,多年后得到了印证。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排行十二,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西北)人,其先隋末窜于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李白即出生于此。中宗神龙元年,公元705年,随家迁居绵州昌隆县(四川江油)。陈寅恪先生曾认为李白其先为西域胡人,陇西李氏乃伪托。其出生地亦多异说,或谓生于条支(今阿富汗加兹尼),或谓生于焉耆碎叶(今新疆库尔勒与焉耆回族自治县),或谓武后神功年间迁蜀而生于蜀中者。曾官翰林供奉,故称“李翰林”。贺知章誉为“天上谪仙人”,后世称“李谪仙”。在蜀中度过青少年时代,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李白出川漫游,先后隐居安陆(今属湖北)和徂徕山(在今山东)。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李白奉诏入京,供奉翰林。因得罪权贵,三年后,即744年赐金还山。此后漫游梁宋、齐鲁,南游吴越,北上幽燕。天宝末期,安史乱起,李白应召入永王李璘幕府,后王室内讧,李璘兵败被杀,李白受累入狱,获释后又被定罪流放夜郞,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三月于途中白帝城遇赦,返回江夏,重游洞庭、皖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闻李光弼出镇临淮,时已届暮年,仍欲从军,半道病还,次年卒于当涂(今安徽马鞍山)。代宗即位后,曾以左拾遗召,然李白已经去世。旧《唐书》有本传。李白一生以大鹏自喻,以“安社稷”“济苍生”为己任,欲以布衣取卿相,不愿从科举入仕,然始终未能得志。其作品散失甚多,今存近千首。《全唐诗》存诗25卷,《全唐诗外编》《全唐诗续拾》补诗36首、断句10。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