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后的暖阳
初五的渭南,天气晴好,太阳暖融融的,照到哪里都是一片金黄,心想:今天的天气真好!由于疫情的原因,蜗居在家的我,除了与书为伴,就是看看电视,偶尔走动走动,活动一下筋骨,完全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没有亲友的往来,没有手机的联系,没有邀约出去打牌,也没有人邀请我去喝酒……这样的日子惬意极了!即使和陶渊明当年在《桃花源记》里所描述的景象相比,又能差得了多少?我自誉为,这是现代版的新《桃花源记》。午饭过后,看着晴好的天气,隔窗望去,对面高楼上阳光熠熠,泛着金光,便有了出去走走的冲动。征得妻子同意后,妻子说:“行!戴上口罩、戴上手套、戴上帽子!”一连下了三道命令。暗想:“人,能被人管,能有人管,何尝不是一种幸福?”出了家属院,邻家敬老院大门紧闭,门上贴着省民政厅《关于严禁外来人员进入各级养老机构的通告》,《通告》旁边是很醒目的:“严禁外来人员入内”的告示牌。看来,防控措施又升级了!我们相伴向北走去,尽量避开人多的地方。十字路口,过往车辆明显比昨天多了起来。槐衙村口检查站增加了人手,增添了消毒设施。凡进村的人、车都得消毒,非本村人员不能进入。真是布下了天罗地网。看到这样的境况,心想:有这样严密的安排,岂能打不赢这场抗击新型冠状病毒的人民战争?不一会就到了河堤下的空旷处,微风轻拂,稍有凉意,远远望去,河堤南面停满了车。心想:今天河堤上的人还真不少!天空中,十几个形态各异、颜色不同的风筝摆动着自己的尾巴飘荡着,形成了一道独特的景观。孩子们早已憋屈够了,在大人的带领下,难得的放松一下。孩子们是这样,大人们岂能袖手旁观?当我们走到河堤下一处较宽的水泥路面时,车上下来两个年轻人,显然是一对情侣,小伙儿个不高,脸盘大大的,性格有点腼腆,姑娘倒很大方,满脸的笑容很阳光。看着他们手里拿着的家什,就知道他们也是放风筝来了。只见小伙儿手拿拉线,姑娘拿着风筝,顺着风向向东走去,可风筝怎么也上不了天!我们不时地回头笑着看着,两个年轻人也感到了一丝狼狈,不时地回过头来看看我们。妻子说:“放风筝是要逆风的,顺风上不去,他们学着学着就会了,你信不信?”我没有做任何的表态。当我们离开大约一百米的距离时,他们的风筝终于飞到天上去了!妻子说:“你看,他们放上去了,你看我说得准不准?”我说:“你行!”不知不觉中,几十分钟过去了,我们踏上了返程的道路。在国道310与解放路的丁字路口,正好遇到红灯。妻子说:“咱们数车,数到一百再走。”我应诺到:“行。”当数到65时,妻子一看,只用了3分钟,感慨地说:“原以为人少,三分钟就过去了65辆车,看来,出来的人还真多!”继续往前走,检查站的人员依然认真的履行着自己的职责。回到家里,手机接收信息的声音不停地响起来,迫不及待的打开一看,其中有一位同事发了一段话:“心酸的幽默。一直以来,人类把动物关进笼子。今年春天,动物成功的把十几亿人关进笼子。天道轮回,善待这世界上的生灵吧!”看到这条信息,只觉心里五味杂陈,真不知什么滋味,很有同感的回了一句话:“感悟到位、彻底,赞!”午后的阳光是灿烂的,迷人的,惬意的,这是大自然给予人们的恩赐,人们可以尽情享受,但这并不意味着:大自然可以容忍人们肆无忌惮的贪婪。想想这次疫情的发生,联想到上午看到的英国探险家皮尤在南极的冬泳,联系到地球环境的恶化,我真的希望地球村的人们能够觉醒起来,多一点敬畏之心。敬畏生命,敬畏自然,敬畏科学,敬畏规律!作者简介
深谷空幽,原名赵发民,陕西渭南临渭区人。60后文学爱好者,喜欢散步郊游。临渭区作协会员。《汗滴化雨伴笔耕》《渭南文坛》《优文网》等平台特约作者。近年来创作散文、游记、评论、人物特写及小说40余万字,作品散见于《陕西广播电视报》《渭南日报》《渭南经济》《三贤文苑》《汗滴化雨伴笔耕》《渭南文坛》《优文网》等多种平台。
汗滴化雨伴笔耕
文学交流的平台 文友聚会的乐园
搜索关注:k524522468
美文不断 精彩常现 喜欢就关注我
读者赞赏作为稿酬
其中三成留作平台维护费用,七成发给原创作者!
赞赏金额系统设定七日到账,到账后及时发放
平台公告
汗滴化雨伴笔耕平台承蒙各位文友支持与厚爱,目前发展良好,为感恩各位,特决定推出三重好礼送文友。
一曰:文之有礼
每周选出最具人气文章一篇(阅读量不少于200且最高),送红包(10元)!
二曰:转之有礼
每周选出转载量最多的文章一篇(转载量不少于20次且最高),送红包(5元)!
三曰:言之有礼
每周选出留言最多的文章(留言获赞量不少于30个且最高),送红包(5元)!
以上好礼从2019年5月4日起执行。欢迎大家踊跃参与!
具体实施以平台解释为准。
告作者书
由于编辑时间有限,无法保证逐字句推敲审核,为提高文稿质量,建议所有来稿请自行核对,对文中文字、标点符号严格把关,减少失误,如编发后发现错误,会在文后留言更正,同时,来稿尽量附作者简介和照片,方便对作者宣传推广。
谢谢合作!
投稿邮箱:524522468@qq.com
主编:康国光 首席评论员:祝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