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古思今访绍兴
“前面就是钱塘江,我们要过'嘉绍大桥’了!它可是继杭州湾跨海大桥后,又一座横跨杭州湾的大桥耶!”我听着旁边人的惊呼,看着悠悠旋转的风力发电机离我越来越近,确定目的地绍兴快到了。
此番绍兴之行,我最大的心愿就是想看看鲁迅故居。因为那里有鲁迅童年生活回忆性散文中描写的“三味书屋”和“百草堂”,那里孕育了先生小说中诸多鲜活形象,孔乙己、阿Q、祥林嫂和闰土等。儿时读到百草堂、三味书屋时产生的无限遐想,和那些小说中鲜明人物在那里是否还可以寻到一丝踪迹的幻想,使我痴痴呆呆地想要了却这些个疑问并进而付诸行动。
绍兴鲁迅故居位于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鲁迅中路393号(东昌坊口)。1881年,鲁迅出生在浙江绍兴城内东昌坊新台门周家。一百多年前的绍兴城是个什么样子,我们只能通过他笔下的文章去想象了。岁月流失,时代变迁,今天我们看到的鲁迅故里和历史的实情已有些许的差异。当年周家的菜园子给儿时的鲁迅带来无穷的乐趣,才有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样极具趣味的散文。今天,我看到的鲁迅故居里的百草园,不过是一个极其普通的小院子,面积还没有一个足球场大。院中能看到三棵皂夹树还有种在墙边,通向门口的两边也栽种有两株樟树,儿时玩耍的石井尚在。而紫红的桑椹和酸甜的覆盆子等“百草园”里可看的、可听的、可玩的有趣的动植物,则杳无踪迹。现在,这里给游人们留下来的,我想更多的该是精神上的满足感和归属感吧了。倒是鲁迅先生成年后回到绍兴做老师时用过的床,给了我一种真实感。
在一间不大的屋子里面,放着一些简单的家具。导游对此介绍说:“鲁迅故居里,只有鲁迅居住的这间房间里摆放的那张床,是鲁迅当时用过的物品,其余的都是仿制品。鲁迅就是在这张床上完成了他的第一部白话小说《狂人日记》”。看着那张床,先生苦心孤诣撰写小说的情形仿佛历历在目。想象着当时的情景,一种敬畏感油然而生。鲁迅,中国大文豪,他的作品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国人。今日得以见到他的“庐山真面目”,一份心愿算是了却了。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只是一街之隔,走过一座小石桥就到了,大约百米路。如此近的距离,让我忆及当年鲁迅上学迟到,不明就里的老师批评他的情景。鲁迅为了提醒自己不再迟到,在书桌的右下角刻下一个“早”字的故事。“早”字隐隐约约依稀尚存,被拓在纸上装表挂在墙上,供游人观看。小小“早”字,也在告诫人们“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的格言。
鲁迅著名小说《孔乙己》中出现的“鲁镇”,在绍兴历史上却找寻不到。如今的“鲁镇”,位于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柯岩风景区”里,是“柯岩风景区”三大景点之一,它是模仿鲁迅笔下的“鲁镇”而造的人工景点。“鲁迅”是先生的笔名,小说中外婆家的“鲁镇”,自然与“鲁”字有关,而鲁迅的母亲叫鲁瑞,这就不难理解鲁迅为什么和“鲁”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了。鲁镇,这座最年轻的“古镇”,再现了鲁迅笔下的外婆故乡,沐浴了了绍兴近代的历史文化,展现了旧时绍兴水乡特有的风情。
漫步在鲁镇的古街巷上,随处可见一组组形象夸张的雕塑:阿Q革命、阿Q挨打、阿Q调戏小尼姑、抢亲……看了让人引俊不禁,也让人活灵活现地体会到了鲁迅笔下那些人物的性格与命运。
绍兴,这个人杰地灵的地方,布满了名人的足迹。治水英雄大禹死后就葬在绍兴市越城区禹陵乡禹陵村,春秋时期越王勾践也曾在此卧薪尝胆恢复国力,这里更有王羲之落墨的兰亭,陆游垂泪的沈园,秋瑾筹划反清的东湖……穿梭于绍兴的城里乡间,游走于绍兴的古街小巷,追忆它的千载历史,缅怀它的百多名人,流连忘返之余也感慨良多,禹王足迹、吴越恩仇、曲水流觞、锦书难托,如果把这入眼的一幕幕连缀成一首歌的话,朱唇轻启便是千年的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