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水地,大清公主的胭脂地

在咱赤峰城东的红山脚下,有个叫西水地的村子。现在很少有人知道那里曾经是一位大清公主的“胭脂地”……

苍津尚公主

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六月,避暑山庄万树园的蒙古包内,歌舞升平,一派祥和景象。

康熙帝避暑承德,科尔沁、翁牛特等蒙古郡王前来觐见。

龙颜大悦,赐宴款待,春风得意。

一位年轻的蒙古郡王为助酒兴还在席间即兴表演了马技。只见他整衣,正冠、飞身上马,立马、跳马、倒立、飞仙……直看得众人眼花缭乱,赞不绝口。表演完毕,康熙帝亲自赐酒,这位年轻郡王一饮而尽,显得十分的豪爽。

面对这样一个有为的后生,年已老矣的康熙忽然萌生了一个想法,如能将自己最喜爱的女儿托付给他,也算是一桩双赢甚至是多赢的好事了。

于是乎,皇帝的一道圣旨,就如同月老手里的那条红绳,将两个素昧平生的年轻人的命运牢牢地系在了一起。金口玉言一出,大清的又一个公主尚翁牛特右翼旗扎萨克多罗杜棱郡王苍津(也被译作仓津或仓金)就成了“板上钉钉”的事儿了。

以上内容有作者本人杜撰和想像的成分,但康熙帝把女儿许配给翁牛特部却是确有其事的。

苍津,博尔济吉特氏,是元太祖成吉思汗弟谔楚因之后裔、毕里衮达赉之次子。初名颁第(亦作“班弟”),后赐此名。初为阿鲁部济农。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四月辛卯,袭翁牛特杜棱郡王。

博尔济吉特氏在皇太极入关时期,作为漠南蒙古的一部,曾给予了清朝以极大的支持,尤其是在军事上。后来,为了安抚边疆,清朝采取怀柔之策,在长城以北设立四十几家蕃王,相互牵制,以维护国家安定。在这些蕃王中,翁牛特右翼旗实力较强。

多罗杜楞郡王苍津之祖母为英亲王阿济格第四女。

从以上史料不难看出,其实这也是一桩政治色彩浓厚的婚姻,结果也证实了其悲惨的一面。

那么,这位大清公主又是哪一位呢?她就是和硕温恪公主,康熙帝的第十三个女儿,生母为敬敏皇贵妃,与皇十三子(实为二十二子)允祥即怡贤亲王、十五公主和硕敦恪公主是同母。

敬敏皇贵妃,章佳氏,满洲镶黄旗人,参领海宽之女。入宫年岁不详,侍奉康熙时为妃,但未行册礼,故没有封号,为庶妃。康熙三十八年七月二十五日薨,闰七月初二谕礼部:“妃章佳氏性行温良,克娴内则,久侍宫闱,敬慎素著,今以疾逝,深为轸悼,其谥为敏妃。”

章佳氏在康熙朝得到的最高封号就是敏妃,地位和其他的妃嫔没有什么不同。但到了雍正年间,他的儿子允祥忠于雍正皇帝,被皇帝封为怡亲王,后又加郡王衔。章佳氏因为儿子的关系也被雍正皇帝尊封为敬敏皇贵妃,连升了两级,并得到了葬景陵的殊荣,开了皇帝陵祔葬皇贵妃的先例。

皇帝嫁女儿

康熙皇帝有20个女儿,有的早死,八个活到出嫁,多嫁给蒙古王子了。

传说,温恪公主自小就聪明伶俐,惹人喜爱,经常逗得父皇龙颜大悦。长大以后,更是出落的端庄秀美,能歌善舞,整日里面带微笑,灿若桃花,康熙常常亲昵地唤她“含笑”。

史料也证明,康熙帝非常喜欢这个女儿。

满清的公主分两个级别,皇后生的叫固伦公主,妃子生的叫和硕公主。这是满语,“伦”是国,“硕”是旗,“和硕”比“固伦”低一个级别。满族贵族的规矩比汉族还要多,还要严,还要细。所以,清朝史官对本朝公主的记录大多寥寥几笔,也就是何时出生,封号是固伦的还是和硕的,嫁给谁,接着漫长的人生就没啥可写的了,到死才最后记上一笔。

而庶出的和硕温恪公主却是清代惟一一个帝王以万圣至尊亲自陪送下嫁的公主。

与这位公主有关的历史记载也很多,比如《清圣祖实录》有载:“四十五年七月癸巳,上幸巴颜额尔追地方,翁牛特诸台吉及众蒙古列跪道左奏言:臣等翁牛特地方向来谋生甚艰,蒙皇上遣官训以谋生之道,禁止盗贼加以养育,又赐牛羊使孳生蕃息,臣等俱已各得其所矣,今公主下嫁多罗杜楞郡王仓津,又蒙圣驾亲临光荣无比,合词迎驾欢呼动地。是日,上驻驿和硕温恪公主第。”

温恪公主13岁时丧母,由其他妃子抚养大,性格沉稳安静,身体似乎也很弱。公主定亲后,康熙帝先到草原上的公主府去视察,并住了一日,确认公主有良好居住条件,这才放心地嫁女。婚礼后,公主跟随苍津返回翁牛特部落。一个月后,康熙帝再次亲临公主府,翁牛特部落民众全都在道路两旁跪地迎接,感谢皇恩浩荡:“我们翁牛特部落,水草贫瘠,一向谋生艰难,现在皇帝亲临,鼓励养殖,赐给牛羊,我们终于可以安定下来,皇帝万岁万万岁!”

从这些记录中也能发现,当年的翁牛特部,其生存条件是很艰苦的。一个大清公主的下嫁,带来的是整个部落的定居,对蒙古部落确是有好处的一件喜事儿。

含笑出塞外

据《红山文史》第四集吴宇周先生之《和硕温恪公主的胭脂地——西水地》一文记载:康熙四十五年三月,温恪公主与苍津的婚期就要到了,康熙帝恋恋不舍地把女儿送出了三十里。

清代自努尔哈赤至道光止共有32位公主下嫁蒙古,如此的盛大仪式与丰厚的陪嫁绝无仅有,足见康熙与温恪公主的父女情深。当然,这也更体现了翁牛特部在大清的地位与价值。

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在苔山脚下,伊逊河东岸,建波罗河屯行宫。宣统年间,设隆化县,取“隆盛开化”之意,治所在唐三营。1916年,县治迁往波罗河屯,即今之隆化镇。

温恪公主的车驾一路缓行,数日后抵达波罗河屯行宫,恰遇淫雨连绵,道路泥泞难行,只好暂止行程。此时,苍津郡王已在头一天抵达波罗河屯行宫,但考虑到公主路途劳乏,身体欠佳,加之雨后道路难行,只好先行返回翁牛特部敬候佳音了。

温恪离开京城时,还带出了关、杨、贾、赵、董、王、石、刘八姓陪房。在波罗河屯行宫住二十天后,公主继续启驾北行之前,把这八户陪房中的王、董、石、刘四户留下来,作为京城到旗地的供奉接济站,形成了今天河北省隆化的“皇姑屯”。

圈定“胭脂地”

和硕温恪公主离京不久,山东巡抚就从山东招四户汉人和一名官员来到红山脚下,为温恪寻找陪嫁之地,即俗称的“胭脂地”。当时,那里还是一片沼泽地,西倚红山,北濒英金河,遍地芦草从生。但地势平坦,水浅土沃,适于垦耕,遂圈定了下来。之后,又从附近招来几户汉民,委康姓汉人为垦荒总把,开始垦荒。当时规定,谁垦归谁,永远为业,秋后交粮税,由大庙仓代为催收。这些汉人都是种地的能手,他们栉风沐雨,早起晚归,胼手胝足,辟草莱,斩荆棘,只用三五年时间,就把这片荒芜地带垦为可以耕作的熟田。经丈量,总计四十八顷。

所以,当时就把这块地方叫“四十八顷”了,这实际上就是翁牛特右翼旗蒙地的最早开垦吧。

雍正以后,鲁、翼汉人移入者日增,此地逐步形成村落。据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八沟厅理事同知张(补字,金字旁加缪字去掉乱绞丝)主编的《雍正八沟厅志》记载,当时赤峰已有村落,如红山嘴、窑上、哈达和硕等。其中的“红山嘴”可能就是今天西水地最早的名称。因地处英金河南岸,可以引水浇灌农田。嘉庆七年(公元1802年)始得名小水地(今天的西水地村第四居民组仍称小水地)。清朝末年,为与同名的东水地相区别,更名为西水地,这就是西水地名称的由来。

温恪的结局

温恪出嫁时,康熙皇帝还亲赐御题“淑慎尔仪”匾牌和“三星共照驸马府,五福将临玉叶门”的对联,表示对公主远嫁寄予的厚望和对未来幸福生活的美好祝愿。

可据考证,温恪和苍津的婚后生活并不幸福,两个人的结果也很悲惨。

和硕温恪公主下嫁后见到苍津满脸麻子,丑陋不堪,就大摆公主的威风,不准苍津接近。苍津有时对公主拳脚相加,以致反目为仇,最后公主忧虑成疾,下嫁仅三年就去世了。

康熙四十八年4月26日丁卯,康熙帝往塞外避暑行猎。他是9月23日回京的,温恪公主就去世在这个时段。

女儿去世后,康熙帝还在奏折上作了朱批,大意是:我身体不太好,公主已经是嫁出去的女儿了,我又能做什么,我会照常养生的。

这或许就是一位作为皇帝的父亲的真情表露吧,表面麻木,内心绞痛,还嘱咐不要告诉“随朕来此之妃嫔等”。直到半个月之后,康熙才表示“公主之事不必再隐”了。

和硕温恪公主去世后,裕亲王福全第六女郡主在康熙五十五年丙申九月,下嫁翁牛特多罗杜棱郡王苍津;苍津于雍正五年被革去了郡王、额附之爵位和待遇,由其叔鄂济尔接续郡王爵。

苍津于雍正十年壬子六月初一日子时卒,年32岁。

万事皆成空

康熙四十八年,年仅23岁的温恪公主暴薨。康熙降旨,来不及修陵,就改公主府为陵寝,就地安葬。

康熙五十年上谕,在公主陵附近建家庙“笃庆寺”,后被火焚。道光年间重修,更名为“寿庆寺”。

在今天的赤峰市松山区大庙镇东五公里许,有一个公主陵村。这里山川秀丽,风光旖旎。村边陡峭的敖包山,巍峨的七级宝塔,西北的蜘蛛峰,西南的鸡冠山,还有村正南九个宛如栖息凤凰的群峰,横亘在一条山梁上,山下阴河蜿蜒,水流潺潺,构成了当地有名的九凤朝阳奇观。

和硕温恪公主就被安葬在这里。

陵园沿用清代公主陵寝的典型形制,南北走向,呈长方形。南北长约一百二十多米,东西宽约五十四米,占地面积约十亩,在中轴线上布局建筑。陵园外,南二百五十米处,是一座汉白玉和青石构筑的拱形金水桥,雕花栏杆。拱背最高处,刻有对称的衔环水兽。金水桥下,有青砖辅地甬道。距陵园一百五十米处,是碑亭。亭内竖立一幢龟驮石碑,高五米,宽约一米。碑冠上镌刻着二龙戏珠图案和“贞节流芳”四字,相传为康熙御笔。碑铭题为“温恪和硕公主墓誌”,文中用满、蒙、汉三种文字详述了公主生平事迹。陵门两旁一对华表,表身布满花卉,祥云等纹饰。表端是仰天长啸的“望天吼”。陵门前是一对石狮,雕琢精巧,造型生动,刀法精湛,令人赞叹不己,堪称艺术珍品。朱红陵门缀满金钉。前殿堂陈设公主生前所用的龙凤床,屏风以及旗、罗、伞、扇、轿等仪仗用物。殿额上悬挂一块康熙御题的“淑慎尔仪”匾牌。后面是享殿,殿堂中央供有高一米的两个馒头状朱红宝顶,作为陵冢的象征。宝顶前摆设香案和石桌等多种祭祀器物。公主陵穴当在享殿后的地下。殿两侧,建有配殿,偏阁多达二十多间,系守陵人居住和存放祭祀物品之所。整个陵寝布局雄伟。

可惜的是,民国和“文化大革命”期间,这座公主陵曾两次被盗,发现过两个坐棺,两块汉白玉和黄凌布包裹的一具男尸。

现今,惟有几座建筑屹立,成残垣断壁之状!

陪房的关、杨、贾、赵四姓,在公主死后,就在这里守陵、管理祭祀等事务,直到现在村里还有他们的后裔。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