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以琴瑟好,暖尽世间人
愿以琴瑟好,暖尽世间人
江雁
在沭阳县经济开发区东阳路尽头,有一座宿迁地区唯一生产絮棉的专业工厂——江苏琴瑟家纺有限公司。
根据历史文献的记载,伏羲氏使梧桐木成空腔,以丝绳为弦,发明琴瑟。“琴瑟”二字,均从“珏(jué)”。“珏”之意,“二玉相并之形”,“二玉相碰之声”也。
也就是说,琴与瑟所发出的声音,均如两块玉碰撞后发出的悦耳声音。
琴瑟和鸣,大约由来于此。只是,其意已不单单是两块玉的碰撞,更是比喻夫妻之间情笃和好。
其实,应该情笃和好的,又何尝仅仅限于夫妻之间呢?中国人自古以来最为期盼的就是家和万事兴。所以,我们还会盛赞兄友弟恭,颂扬姐妹情深,表彰父慈子孝,等等。
琴瑟家纺要暖的,正是这样情笃和好的芸芸众生,正是希望世间之人都能情笃和好。
当然,关于琴瑟家纺的命名,与此也不无关系。
公司创始人胡国干先生的祖辈,给后世子孙留下一面古老的铜镜。这铜镜的背面,清晰的镌刻着四个字:琴瑟偕老。
新河胡家,曾是沭阳的名门望族。明朝弘治、嘉靖年间,当时名士胡琏家族,曾有过一门三进士、二举人的显赫历史。清朝初年,其家族后人胡简敬率胡氏族人,再现一门四进士的辉煌。胡简敬本人,更是曾经被康熙皇帝尊为帝师。
这样一个有着厚重文化传承的家族,对于琴瑟的历史和文化积淀,自然更加明晰,也自有他们家族独到的理解。到了胡国干的父辈兄弟二人时,琴、瑟二字,干脆便做了他们的名讳。
出生在这样一个世家里,倘若按照剧本里所写的那样,胡国干本该要么饱读诗书,经纶治世,要么尚武好勇,保家卫国。
然而,历史深处却暗藏着一个小鬼头,喜欢和善良的人们开开玩笑,胡国干不幸也被选中了。刚读完小学一年级,中国便展开了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学习,成了一件奢侈的事情。
尽管后来一路跌跌撞撞,也读到了高中毕业,但胡国干最终还是和大学失之交臂。
那个时候有个名词,叫做顶职。上不了大学也务不了农的胡国干,所幸有个当教师的父亲。胡国干就这样借了老父亲的东风,成了一名公家人。
老师自然是做不成的,他选择去当国营沭阳轧花厂的工人,而后,一步一个脚印成了一名车间主任。再以后对外改革,这个车间叫做被胎分厂,他又顺理成章变成了分厂厂长。
说起来,这样的身份地位,在当时那个年代,也足够令普通百姓艳羡。偏偏这个时候,那个爱开玩笑的小鬼头又来作祟了。
改革开放以后,为了减轻企业负担,国家推行企业改制,要求承包,也就是所谓的自苦自吃。
胡国干先生思虑再三,最终还是决定挺身而出,带着厂里的几十名员工找口饭吃。
或许,当初的选择,并没有危难时期显身手的悲壮,但却初显了一个企业家该有的担当。正是从那个时候起,胡国干先生成了厂里几十号人、几十户人家的主心骨。
他带领大家在变幻莫测的商海中摸爬滚打,一路负重前行,终于杀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
琴瑟家纺,成了宿迁地区同行业中唯一具备棉花收购和加工资质的企业。“琴瑟”荣获国内著名商标,“琴瑟”产品荣获江苏名牌产品。琴瑟家纺连续多年获得江苏省质量信得过企业称号。
有情怀,是诸多认识胡国干的人共同的评价。
自称文化水平很差的胡国干,把发展企业文化当成了琴瑟发展的重头戏。在每个琴瑟人心中,那面镌刻着“琴瑟偕老”的铜镜,几乎就是凝聚他们向心力的圣物。而琴瑟家纺,绝非一个赖以谋生的简单工厂,更像是他们每个人的人生梦想所在。
这是胡国干身体力行的结果。
在他看来,企业家企业家,就是要把企业当成家来经营。唯有孜孜耕耘,方能硕果累累,百年传承。
除了对内重视文化,对外,胡国干也给予沭阳本土的作家们以无私的帮助。
他多次以琴瑟家纺的名义,组织沭阳的作家群体,到各乡镇采风。也曾多次联合忽然花开文学网,面向全国开展“琴瑟杯”征文活动。
内联外合的成果是,诸多被胡国干温暖着的沭阳本土文人,乃至全国各地的作家们,纷纷拿起手中的笔,写下了一个又一个关于琴瑟的暖心故事。
愿以琴瑟好,暖尽世间人。这是胡国干的梦想,也是琴瑟家纺的梦想。有了这样的梦想,我们有理由相信:琴瑟家纺的路会越走越远,而胡国干先生所期待的百年企业,将越来越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