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负盛名的蓬莱神仙文化

蓬莱旅游

因为汉武帝的巡幸访仙,有了一个人间蓬莱。由于人间蓬莱与传说中的仙山蓬莱离得很近,加上各种求仙故事的渲染,这两个不同概念的蓬莱便常常被人们混在了一起,人间天上,天上人间,此蓬莱与彼蓬莱,总是缠绕不清。蓬莱这座小城,只因它是汉武大帝所建,又和仙山蓬莱搅和在一起,并且演绎出许多脍炙人口的山海传奇,致使这里成为中国东方神话的源头,被誉为神仙之都。“吞舟涌海底,高浪驾蓬莱,神仙排云出,但见金银台”。(郭璞《游仙诗》)这里的神山仙海,的确能够引起人们的无尽遐想。

神山仙岛为蓬莱积淀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蓬莱才有了自己的个性与灵魂,才能够理直气壮地树起“人间仙境”这块最为亮丽的牌子,以其独特的魅力昭示世人———“眼前沧海难为水,身到蓬莱即是仙”!

蓬莱,从地理意义上说,自诞生那一天起,便与“神仙”二字结下了不解之缘。因为它是从神山仙岛的名字演变而来的,因此,蓬莱便有了仙境之称,抑或说,蓬莱就是仙境的代名词。提起蓬莱,人们便常常把仙山蓬莱与人间蓬莱混在了一起,不分虚实地把此蓬莱当成了彼蓬莱。也因为它是仙境,人们也便又把它和神仙联系在了一起,形成了一个紧密的结合体。同样的海滨城市,只因它有了海上仙山的传说和方士们的大肆渲染以及帝王们的巡幸访仙的推动,乃至全真道及八仙等的加盟,便大大地增加了这一地区的神仙文化的人文涵量,成为一笔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源。

东方海上神山与仙话的源头

在中国的文化观念里,一提“蓬莱”二字,人们自然想到山东半岛的蓬莱市,并由此联想到自古盛传的海上神山、仙人、仙境和东海巡幸访仙求药的齐威王、齐宣王、燕昭王以及秦始皇与汉武帝等,还有他们在这一带所留下的众多遗迹与传说。《史记·封禅书》说:“自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莱、方丈、瀛洲。此三神山者,其传在勃海中,去人不远,患且至,则船风引而去。盖尝有至者,诸仙人及不死之药皆在焉。其物禽兽尽白,而黄金银为宫阙。未至,望之如云;及到,三神山及居水下。临之,风辄引去,终莫能至云,世主莫不甘心焉。”这是说齐威王、齐宣王、燕昭王的时代已经派了许多探险家到海里去寻求仙山了,也是关于三神山较早的记载。燕齐沿海被视为神山仙话的发源地。“蓬莱”信仰起源于古人对大海浩渺无垠、神奇变幻的认识。海市蜃楼本来是一种大气光学现象,通常发生在海滨地区。蓬莱沿海因为经常出现这种奇妙景象,便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在古代,对于这种现象,人们无法做出科学解释,便导致了许多荒诞不经的臆想,把海市蜃楼涂抹上了一些神化色彩。因此便产生了神山仙岛的幻想与传说,以及神灵偶像的信仰和追求,一些民俗信仰多半缘于对这种美丽幻象的追求,这也正是当地民俗生活的意趣所在。

蓬莱信仰及蓬莱仙话之说,作为文字记载的典籍,比较集中的是成书于战国时代的《山海经》,里面有许多可称为“海上奇闻录”或“海外奇闻录”的关于四海海神的记载。其中关于海外或海中的“大人之国———大人之市”之说,平添了人们关于信仰和艺术的无穷想象力。《山海经》中就有许多关于不死之山、不死之国、不死之树、不死之民、不死之药的记载,成为后来的“蓬莱仙人”、“仙境”之说的滥觞。而以其浪漫情怀、出世思想影响了千秋万代人的庄子,则用其道家哲学的思辨能力和文学光彩,为海上之乐的逍遥思想及其仙道信仰之说的普及与传播,打开了更为宽阔的天地。

1

蓬莱等三神山,传说是在渤海中,那里住着一批仙人,同昆仑一样,有壮丽的宫阙,珍异的禽兽,还有长生不老之药。但是没有脱胎换骨的凡人是去不了的,他们虽然已在船上望见了灿烂如云的美景,可是到了那里,神山就潜藏到海底,这岂不同昆仑一样地可望而不可及?不过凡人固然到不了,可是这不死之药的引诱力实在太大,所以帝王们还是派人去寻找。这寻找三神山的活动延续了二百余年,到秦始皇、汉武帝时达到了高潮。当我们在细细读了《山海经》之后再来看这些话,可以说,西方的昆仑之说传到了东方,东方人就撷取了这一中心意义,加上了自己的地理环境,创造出一种说法。西方人说人可成神,他们的神有黄帝、西王母、禹、羿、帝江等等,是住在昆仑等山的。东方人则说人可成仙,他们的仙有宋毋忌、正伯侨、羡门高等等,是住在蓬莱等海岛的。西方人说神之所以能长生久视,是由于“食玉膏,饮神泉”,另外还有不死树和不死之药;东方人说仙之所以能永生,是由于“餐六气、饮沆瀣、漱正阳、含朝霞”,另外还有“形解销化”,并藏着不死之药,所以“神”和“仙”的名词各异,而他们的“长生不老”和“自由自在”的两个中心观念则没有什么两样。所以这种东方的仙岛是由西方的神国脱化而出,及其各自发展之后,两种传说又被人们结合起来,更活跃了战国人的脑筋,想在现实世界之外寻找一个神仙世界。

2

        著名学者顾颉刚先生认为,中国古代留传下来的神话中,有两个很重要的系统:一个是昆仑神话系统,一个是蓬莱神话系统。昆仑的神话发源于西部高原地区,它那神奇瑰丽的故事,流传到东方以后,又跟苍莽窈冥的大海这一自然条件结合起来,便在燕、吴、齐、越沿海地区形成了蓬莱神话系统。此后,这两大神话各自在流传中发展,到了战国中后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又被人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新的统一的神话世界。这个神话世界的故事和人物,在它的流传过程中,有的又逐步转化为人的世界中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古登州———全真道的发祥地

自唐至清的一千二百多年间,蓬莱一直是古登州府署所在地,是胶东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由于先秦以降的仙道文化影响,这里也成了全真道的发祥地。

全真道的祖师王重阳一生的布道活动,悟道在关中,传道、创教皆在胶东,他的大本营昆嵛山属于古登州的辖地。

为什么道风深厚的关陇地区却不能使王重阳广收门徒、大兴教宗呢?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当地教派老化,思想保守,道徒不愿接受新生事物。关陇文化孕育了王重阳,却无法为他的传道事业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于是,他便把目光投向胶东,开始了与海岱仙文化的交往。本来异人指点中已启示过他赴东海寻觅道友,如醴泉“秘语五篇”的第二篇云:“一朝九转神丹就,同伴蓬莱去一遭。”第五篇云:“九转成,人南京,得知友,赴蓬瀛。”其《恨欢迟》一诗云:“学易年高便道装,遇渊明语我嘉祥;指蓬莱云路如归去,慢慢地休忙。”但他当时似乎并不在意,直到传道关中多年而无果后,才意识到必须去东夷沿海,方能开拓出新的局面。他在烧掉刘蒋村茅庵时对乡亲们唱道:“奉劝诸公,莫生悒怏,我暂别有深深况,唯留煨土不重游,蓬莱云路通来往。”所谓“蓬莱云路”,不仅是虚指仙境,也是实指东方海上。他是一位通史饱学之士,当然知道胶东半岛自古便是仙学流行的地方,曾经出现过一大批求仙问道的方士和道士,道教文化在那里源远流长,必能不断孕育出新的向道人士。所以,他选择胶东半岛为传道方向,是英明的决断。他的《题终南山资圣宫》一诗云:“终南山,重阳子,违地肺,别京兆,指蓝田,经华岳,入南京,游海岛,得知友,赴蓬瀛。”

王重阳先在宁海全真庵驻足,后到昆嵛山烟霞洞,再到文登姜实庵,讲道收徒,陆续接纳了七大弟子,标志着他在这一带传道取得了初步成功。与此相交叉,又在七大弟子协助下,于宁海、登州、莱州建起五会。应当说,五会的建立才真正是全真道创教的标志,只有从此时起,全真道才不仅是一种精神力量,同时也成为一种社会力量。金大定八年(1168)八月,王重阳于登州宁海姜实庵立“三教七宝会”;金大定九年(1169)八月在登州宁海立“三教金莲会”,九月在登州福山立“三教三光会”,又在登州蓬莱立“三教玉华会”,十月在莱州立“三教平等会”。从此,全真道有了正规的教团组织,也有了相应的制度和教规,信徒渐渐多了起来。

王重阳到蓬莱,目前所知共有两次,第一次是来登州的第一站,曾留下题登州观壁上诗,赢得登州刺史纥石烈邈唏嘘崇敬。来蓬莱立“玉华会”则是第二次。此次他赴蓬莱是受纥石烈邈之邀的,因为纥石烈邈与王重阳两年之前已经是神交了。

王重阳从南路入登州,路径龙山,其时龙山适逢“龙华会”。因王重阳在龙山曾留下足迹,所以龙山庙则又改为供奉“孚应侯”王重阳的道宇。蓬莱,一为古人心目中的神山仙境,一为县治之名。王重阳著作中所指的县治就有多处,如《结物外亲》诗“山头并赴龙华会,我趁蓬莱先礼师”,说的就是此次应纥石烈邈之邀来登州经龙山时的景况。

期间,王重阳游蓬莱阁留下了许多神异佳话,其中有:“至登州,游蓬莱阁,下观海,忽发飓风,人见真人随风吹入海中,惊讶间,有顷,复跃出,唯遗失簪冠而已。移时,却见逐水波,泛泛而出。或言真人目秀者,即示以病眸,或夸真人无漏者,即于州衙前登溷。凡为变异,人不可测者,皆此类也。”作为诗词巨擘,面对似幻如画的丹崖仙阁,王重阳自然按奈不住词兴大发,写下“水”的藏头词《蓬莱阁》:“溟漠。令忘了登飞阁。登飞阁。人自省,身居银廓。能俱养灵丹药,槎稳驾销诸恶。销诸恶,头一点,肯教牢落。”大弟子马钰亦随其后《继韵》三首,其一曰:“云烟漠,往来浮动蓬莱阁。蓬莱阁,虎龙蟠绕,飞升灵廓。自然结就金丹药,亘初真性难生恶。难生恶,功成行满,得归碧落。”

纥石烈邈既邀王重阳,对王重阳自然盛情有加,时不时遣吏相请,所谈除友情之外,无非学道,如王重阳的《醉蓬莱》中写道:“时间有吏,拱手前来,谨传台旨。晚难参,俟辰先起。至庭阶,争通报,上人心喜。出尊谈,推学道,须留妙理。液琼浆,生三宝,脉光门华丽美。抵神清,俾气无睡。下知州,圭休禀,自然仙瑞。现灵芝,游宝洞,蓬莱一醉。”纥石烈邈在接待王重阳时似乎还有过丝竹之乐,如王重阳《金鼎一溪云》中写道:“对月成词句,临风写颂章。一枝银管瑞中祥,随手染清凉。玉洞门开深浅,宝树花分香篆。蓬莱仙岛是吾乡,宴罢后琼堂。”他们彻夜长谈,如王重阳在《赴登州太守会青白堂》诗中写道:“青白堂中一水泉,清灵澄湛又深渊。源源滚处流无竭,泼泼来时润有缘。窗外透光穿玉液,门飊撒影弄金莲。馨香满室灵波聚,捧出明珠上碧天。”或与纥石烈邈一同出行,如《上登州知州》诗云:“方面(地方长官)蓬莱路,朱旙喜色通。车行行德雨,扇动动仁风。前拥双旌贵,旁驰万骑雄。栽棠齐召伯,阐化类文翁。政治灵光显,言尊性理融。位登槐府(三公衙署)后,应与我心同。”竭尽同心期待与知己欢爱。待王重阳西行掖县,“既辞,曰再会何时?师曰:南京。后师羽化,而邈适除南京副留守。”也是两人再不得一见之恨。

登州蓬莱是渤海岸边的一颗明珠,容易造就大批民间文化人士,其中包括道家道教的信徒,他们素养高却不封闭不保守。这个地区虽有道教文化氛围而无道派独断,容易接受新生事物,有利于新道派的生长。没有古登州,便没有王重阳传道和创教的成功,因此,古登州是全真道真正的发祥之地。

传说信仰与人文景观的烘托效应

蓬莱是三教荟萃之地,然而,神仙文化却占据着重要地位,而今,它已被视为蓬莱的地域品牌和名片。

其实,神仙之说,并非源于道教。道教创立于东汉,而神仙之说早在先秦的道家著述中就已经很流行了。只不过在东汉时期道教创立之后,得道成仙成了道徒信仰追求的目标,后经宗教信徒的渲染增饰和推波助澜,愈益发达完备,便作为道教的重要标志在中国深入人心了。

从道教的神仙谱系看,实际上是天神地祇人鬼和仙真的总汇。这一谱系,体现在蓬莱民间信仰上的中心内容也是十分明显而突出的。且不说今之蓬莱阁殿宇里所供奉的三清、天后、海神、八仙等都属于这一谱系,单从旧时蓬莱城中的庙宇来看,这一谱系的庙宇就有三十多座。可见与道教有着密切联系的神仙在蓬莱的民间,是有着广泛影响的。道教的神仙之说世代相传,家喻户晓,经过千百年的积淀,已成为人们的一种文化心理。

当年的秦始皇没有见到三神山,深感遗憾,为了达到精神上的满足,便下令将渭水引到都城咸阳,在城东开挖了一个人工湖,称作兰池,池中筑起几座小山。这里的水体象征大海,小山象征三神山。这种叠山理水的方式,最早将“蓬莱神话”引入了园林设计,成为后世宫苑风行的“一池三山”模式的首创。

到了汉代,武帝刘彻对于访仙求药与长生不老更是深信不疑。于是,寻找三山仙境,求不死之药和长生之术,成了他最热衷的一件事。据《史记》、《汉书》记载,汉武帝海上巡幸活动约有八次,历时23年,证及其资料,几乎每次都到达了登州蓬莱。这是因为当时的方士认为,蓬莱仙山的位置大致应在登州以北的海上。

汉武帝虽然没有见到海上的仙山蓬莱,却命人在海边筑起一座小城,称之“蓬莱”。从此,海上有个传说的仙山蓬莱,人间也有了一个实实在在的蓬莱。相传,登州当年的府城东门就是汉武帝的祈神望仙处,所以称为望仙门,上面还悬有一块匾额,上书“望仙旧迹”四个大字,是为佐证。

东汉时期,道教创立。道教信仰神仙,而神仙住在哪里呢?他们可以住在遥远的天上,但更多的却散居在地上的名山大川。神仙居住的这些地方,称做三山五岳,洞天福地。道士们认为三山五岳和洞天福地中有美好的仙境,更有各种各样的仙方、仙药,有幸进入其中,便自然成为神仙中人,长生不死便有了希望。所以,凡是向往成仙的,往往是如同李白诗中所写的那样,“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

因为汉武帝的巡幸访仙,有了一个人间蓬莱。由于人间蓬莱与传说中的仙山蓬莱离得很近,加上各种求仙故事的渲染,这两个不同概念的蓬莱便常常被人们混在了一起,人间天上,天上人间,此蓬莱与彼蓬莱,总是缠绕不清。蓬莱这座小城,只因它是汉武大帝所建,又和仙山蓬莱搅和在一起,并且演绎出许多脍炙人口的山海传奇,致使这里成为中国东方神话的源头,被誉为神仙之都。“吞舟涌海底,高浪驾蓬莱,神仙排云出,但见金银台”。(郭璞《游仙诗》)这里的神山仙海,的确能够引起人们的无尽遐想。

备受全真道推崇的八仙之首吕洞宾,被视为“蓬莱派”,其因由当来自钟离权初度吕洞宾时所题的一首诗:“得道高僧不易逢,几时归去愿相从。自言住处连沧海,别是蓬莱第一峰”。吕洞宾自己的诗文中亦有“独坐蓬莱观宇宙,抽剑眉间海上游”等句,足以印证吕洞宾与蓬莱有着不解之缘。既然吕洞宾是八仙的核心人物,又与蓬莱有着紧密的联系,其他七位仙人也要聚会蓬莱就是很自然的事了。八仙在蓬莱的故事很多,而最为生动的当属八仙过海的故事了。千百年来,这一故事广为流传,家喻户晓,并且结晶出一句俗谚———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在蓬莱城北有一座不太高的山岗,因为山体呈红褐色,所以称作丹崖山。据蓬莱方志记载,丹崖山古称蓬莱岛。既然是蓬莱岛,便是仙境所在,便有它的独特内涵。北宋时,登州郡守朱处约紧紧围绕这一独具个性的仙岛主题,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精心构思,认真打造,致使丹崖山巅巍然挺立起一座雕梁画栋的楼阁,遂以蓬莱阁称之。

从此,天海之间,出现了一道与仙城古邑相映成趣的迷人风景。登临者举目而望,可见那飞檐列栋,雄峙在崖壁上,楼台亭榭,出没在云雾之中,所谓“仙阁凌空',的确名副其实。

神山仙岛为蓬莱积淀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蓬莱才有了自己的个性与灵魂,才能够理直气壮地树起“人间仙境”这块最为亮丽的牌子,以其独特的魅力昭示世人———“眼前沧海难为水,身到蓬莱即是仙”!

神仙之说只是一种文化现象,而对于蓬莱,却构成了具有特色的地域文化主题。不管是自然景观还是人文内涵,都赋予它赖以生存的肥沃土壤和广阔空间,所以它才拥有了长盛不衰的生命力。同样的海滨城市,同样的海市蜃楼,只因它有了海上仙山的传说和方士们的大肆渲染以及帝王的巡幸访仙的推动,乃至全真道及八仙等的加盟,便大大地增加了这里的人文因素。自然景物只是外形,人文内涵才是灵魂,长期的历史积淀,使神仙文化成为这里的一大特色,也是蓬莱传统的主题文化和不可多得的遗产资源,有着极大的开发利用价值。有了这一鲜明主题,就一定会书写出流传后世的经典之作。

(0)

相关推荐

  • 道教神话传说中的蓬莱仙岛到底在哪里?

    "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姑射山上的神人有着绝美的容颜,不但不食人间烟火, ...

  • 小说写作素材:古代神话中的仙境

    仙境在神话中神仙居住的地方,那里超脱生死,仙人过着永恒逍遥的生活. 在神话典籍中,被称为仙境的地方有这几处: 01 昆仑仙境 中国道教文化里,昆仑山被誉为"万山之祖",是中国古神话 ...

  • 上古神话写作素材,轻松搞定洪荒流小说!

    神话是中国民间文学的一种,来源于原始社会时期古代人民对自然力的斗争和对理想的追求,是一种精神的寄托,对后世的文学发展也有深远的影响. 中国民间的神话故事有很多,大多通过口述.寓言.小说.仪式.舞蹈或戏 ...

  • 蓬莱记

    生态好,处处是蓬莱 心态好,你就在蓬莱 说起蓬莱,我便想起"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这句话,当年刘禹锡写<陋室铭>时,他心中装着的是哪座并不高的山呢?在他心中,山并不一定得 ...

  • 且往蓬莱做神仙

    易宗明,系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先后供职省.市多家媒体,现为<城头山视窗>主编.执行主编了<走进澧州--以城相见以澧相待>.<魅力津市--孟姜女故里 车武子家乡>.& ...

  • 一盆一景一世界,半农半艺半神仙——2021年绍兴市盆景文化艺术展

    2021年4月9日,2021年绍兴市盆景文化艺术展在浙江省嵊州文创园拉开帷幕. 此次活动由浙江省绍兴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指导,浙江省绍兴市风景名胜和园林学会主办,浙江省绍兴市风景园林建设有限公司.嵊州市 ...

  • 赠城西谢知堂白玉蟾 〔宋代〕蓬莱山上神仙...

    赠城西谢知堂 白玉蟾 [宋代] 蓬莱山上神仙翁,道貌挺挺乔如松. 双眸炯炯黑於漆,脸边隐隐如桃红. 有时仰天笑开口,撮起崑崙归右手. 忽然虚空跌落地,不觉满腹藏星斗. 有时惊起老龙号,一口汲尽沧浪波. ...

  • 《现代诗歌文化艺术》原创散文:遇见蓬莱

    遇见蓬莱,仿佛进入人间仙境.远离喧嚣嬉闹的尘世,亲近返朴归真的自然,或出海捕捞垂钓,或静卧海滩倾听海涛-- 身临四大名楼之一的蓬莱阁,虎踞丹崖山巅,云拥浪托,美不胜收.游客每览于此,俨然腾云驾雾,犹入 ...

  • 飞天洛神舞让我们“看到了神仙!”——这才叫文化自信!

    河南卫视从未令人失望!继春节晚会推出<唐宫夜宴>.<天地之中>惊艳了整个世界之后,河南卫视就像开了挂一样,每到传统节日就以一台独具特色的晚会征服所有观众,在这个传统电视节目日渐 ...

  • 东西方文化差异多大?从神仙飞行就看得出,一个站着飞一个趴着飞

    前言在人类的发展史上,由于人们对自然界认知的不足,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人们对自然界产生了崇拜,人们也刻画出了很多的神话故事.自然那些古老的神也应运而生.直到现在,这些神话故事以及神依 ...

  • 国内多路神仙汇聚邢台 论剑紫金山文化

    2018年4月21日,紫金山书院学术研讨会在邢台学院召开.应邀出席本次研讨会的专家学者有教育部原发展规划司李仁和司长,中国元史研究会会长.南开大学李治安教授,中国元史研究会副会长,武汉大学申万里教授, ...

  • 真正的神仙世界—梁唐篇:(十六)太极(六)道龙儒凤,文化巨人

    前面说到了一位?其实稍微对道教有了解的人都知道.虽然"柱下史"是个职位的名称,差不多就是图书管理员的职位,但在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中,它一般都只属于老子的. 老子,也就是老聃,道教称之 ...

  • 歌曲《送你一个长安》:一城文化,半城神仙……

    歌曲《送你一个长安》:一城文化,半城神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