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百丈雄关明月光,万里丝路地上霜
百丈雄关明月光,万里丝路地上霜
郑凡涛||陕西
人们说,他是天下第一雄关,我却没有见过他的尊颜。于是,在我走遍了敦煌之后,回首东行,沿着千年的丝绸之路,带着岁月的尘沙来把他看望。
深秋的中午,晴空万里如洗,蓝的让我心旷神怡。灿烂的秋阳热情地照在身上,不但驱散了早晨的严寒,而且把我带入了夏季。这“早穿棉袄午穿纱,抱着火炉吃西瓜”的滋味,让人切切实实地感受到了什么是冰火两重天。九眼泉湖水清澈碧透,岸边婀娜的柳树半绿半黄,高大挺拔的白杨用惹眼的金黄映着湛蓝湛蓝的青天。
我沿着湖边弯曲的道路,顺坡而上。在这绿洲的尽头,我遇见了他——嘉峪关。年老的他安静地站在那儿,深沉地望着每一个前来看望他的人。城门外早就没了那些忙忙碌碌查验过往商旅身份的卫兵,只有那些不知何年的高大白杨在路边站岗。我想,这些白杨前世恐怕是这里的卫兵,因为忠于职守,所以来世还要守在这里。
走进外城,看着黄土夯成的外城墙残败不堪,心里油然升起一股悲壮之情。几百年了,这饱经战火的城墙依然屹立不倒。它是在向来到这里的每一个人展示着自己的铮铮铁骨,诉说着这里曾经的历史风云。从冯胜建城开始,到芮宁、陈九畴、李端澄,一直到林则徐、左宗棠,哪一个人的故事不让人感怀?
我站在这高大雄伟的城楼上极目远望,思绪万千。明以前,古人说起塞上关隘必言玉门关。明以后,随着海上贸易的兴旺发达和明帝国政治经济中心的南移,地广人稀、物产贫瘠又没有多少汉人基础的西域对于明帝国已经没有多大的吸引力了。朱元璋对西域采取怀柔政策,册封了十几个永不讨伐的小国之后,他的子孙由于各种原因慢慢退缩防线到这里。从此玉门关逐渐废弃,由嘉峪关取而代之。这嘉峪关也就成了明帝国对于西域的底线了。
我回想起那些戍边卫国壮士们的壮烈往事,不由得心潮澎湃。他们终年忠贞不渝守卫关山,血洒沙场,义无反顾。多少个日日夜夜,多少场风雪沙暴,多少次豺狼围攻都没能摧垮这坚固的雄伟关城,没有击败驻守在这里的铁血男儿。可真是:“严关百尺界天西,万里征人驻马蹄。”
塞上黄沙白草年复一年。边城的风雪,吹干了英雄的泪,吹不冷英雄的心。黄土成风沙成尘,悠悠我心在明月。蓦然回首,远望长安城,不觉少年已是满头雪......
虽有壮士誓死戍边,可是历史风云变化莫测。到了明帝国后期随着经济政治形势的急转直下,嘉峪关军事地位也下降了,渐渐走向衰败。经过了六百年的沧海桑田,不知有多少城墙坍塌,多少烽燧不再,风沙湮没了丝路,文明与繁华消失在遥远而深沉的回忆里。嘉峪关如同一位迟暮的英雄,悲凉地站在这里。他见证了明帝国的兴与衰,可随着时间的流失,也被人们遗忘在历史的角落里了。
几经了繁华,饱受了战火,但无论是繁星满天,还是流云飞渡,嘉峪关都像是一位忠诚的将军,默默地伫立在茫茫戈壁滩上,凝望着白雪皑皑的祁连山,俯视着沧桑的河西走廊,坚贞不屈地守卫着国门。
时至今日,嘉峪关虽然没有了军事意义,成了一处供人游览的景点,可它绝不是简单的一个历史遗址。它在我们的心中已经远远不是一座关城了。它留给我们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一种象征意义。作为万里长城的最西端,它在,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精神就在;它在,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东方的象征就在!
我伫立在茫茫戈壁滩上,沐浴着烈烈长风,静静地远望着青天白日下雄伟高大的嘉峪关。我想,今日别去,恐怕此生不再重来。但是今夜在梦里如果重登嘉峪关,必定是“百丈雄关明月光,万里丝路地上霜”的塞上大美夜景。
插图/作者
作者简介
郑凡涛,陕西咸阳人,笔名海岸线。在西安某国企工作。
长|按|二|维|码|关|注
用诗和远方,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名誉顾问:戢觉佑 李品刚
文学顾问:周庆荣 王树宾 白锦刚
法律顾问:王 鹏
总编:琅 琅
副总:蔡泗明 倪宝元
编审:孟芹玲 孔秋莉
主编:石 瑛 赵春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