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杂谈“书不外借”

杂谈“书不外借”

徐进成||江苏

送书、烧书、得书、借书、12月1日看了《冬歌文苑》寒雪的《还书》,故随手写上杂说“书不外借”五篇与书有关的系列短文,既是作者对书的敬畏,更是对自己青少年时代没有读好书的忏悔,与读者友人分享。

——题记

那天,因家里打印机文档格式我不会转换使用,为打印一本文稿清样,又缺少装帧设备配套,只好去附近的打印社求援帮助。因打印材料人多,等人排队的“让档”时间,突然耳闻与打印社相联的废纸品回收公司宋老板的乡音,我上前搭讪、拉呱,原来我们是相隔六十余公里的老乡。他见我来过打印社几次,喜欢读书,临走时顺手甩给我一本收购的旧书《红楼梦研究》。我则高兴笑纳, 十分感谢。

到家后,打开扉页:有书有梦,书之研梦。书不外借,免开尊口。对此文字我掩卷沉思,敞开心扉,与著者共争鸣,读者共探讨。

书,是用货币交换的物品,是有价格的,它既有价值,又超价值。有书就会有人借,在借书人群中,借去后总有人用各种借口、变着法儿达到占为己有的目的:有说“不翼而飞”;有说“找到再还”;有说“以后想法买本新书还你”;有说“还你同等价格的书籍或按书价赔偿”等等不一而足。其实这些人见书颜开不诚信,借书不是“肉馍头打狗,有去无回”,就是“刘备借荆州,只借不还”。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笔者在上海旧书摊淘了一本《十把穿金扇》,被一熟人借去,一直不还,上门催讨,轻描淡写说是遗失了,只好两手空空而回。几年后新华书店有新版问世,自掏腰包花冤枉钱又买了一本。借书不还的人虽是极少数,但影响很坏。“一年怕蛇咬,十年怕井绳”,因借出的书时有收不回,后来我借书他人也十分谨慎,几乎“概不外借”。但有一次,让我彻底改变了用“有色眼镜”看待借书人的偏见,H君借我三本名著,答应两周归还。一个月后,我带信催要,杳无音信,我对此三套书能回归到手大失所望,对借书人诚信颇有质疑。然而,几个月后,我从邮局收到一件包裹,原来是H君寄来归还的三套新版本名著,并附信说明:原借我三套名著放在书箱一起都被贼盗走,这三套书是在上海新华书店好不容易购买的,借书到期未还,敬请原谅。看到三本书以旧换新归来和一纸信函,我为错怪借书人失信而脸红。又过了几个月,派出所打电话让我带身份证去领被窃“赃物”,我怅然了,原来窃贼赃物带回见到是书不能变钱,留着未动,书上有我的电话号码和住址,此后因窃贼再犯而被公安擒获,派出所按书上的电话号码通知取赃物而让书又回到“主人”身边。嗣后,我则改变了“概不外借”的一孔之见,君子借书,有约在先,到期归还,少数善本,非得交倍数现金作抵押方可借出,从而在借书源头上堵住了书因借出而流失的怪现象。

书借后有借书者折页损脚,书角卷破,纸面撕坏,菜汁粥汤弄脏书内页纸面,更有甚者,用笔涂鸦,随心所欲,乱写评语。还曾有个别自私者,看重书中片断碎语精句,不是摘抄、不是复印而是撕了带走,你看书遭此蹂躏的惨样多么令人心疼。

珍稀孤版善本,存世甚少,特别是祖上传承,更为珍贵,收藏者、拥有者,舍不得外借,则让人理解。但书再珍稀少有,不让人阅读就失去它应有的价值。常年压橱柜,岂不成了故纸,何不可在一定范围和特定条件下让它“潇洒走几回”,重见阳光,与不曾遗忘的人见面,岂不幸事。

书,对于爱读书的人,痴迷地占有、收藏,这并不稀奇。我读过忍饥挨饿省下一顿饭钱、往返百里省一张车船票也要买上一本好书的故事,他们省吃俭用、点点滴滴积累下来的。你让这些心爱的书借出而散失,不管是谁总是痛心的。因书来之不易,所以散失一本书,就如同割掉身上一块肉。

把买书当作家庭投资的“长线股”“潜力股”,书不外借,符合它的经济规律。不论什么时候,谁也不愿意把自己的投资资金双手借给他人,而书的投资不会“立竿见影”,它是长期投入也未必都有效益,如借与他人散失不归岂不等于投资失败。

明代藏书家虞守愚在其藏书楼上挂起条幅,贴着“楼上迎客,书不外借”。清朝叶德辉在书橱上贴着狂言:书和老婆概不外借。古人爱书如命,嗜书如命,不借与他人,这是他们的本份,我们后人无可指责,更不能对其进行道德绑架。

据报载,1958年,毛泽东派秘书田家英到北京大学图书馆借馆藏善本书《红楼梦》,馆长向达说善本书不能借出,这是馆里的决定,要用可以抄,就是不能借出。后经田家英和北大校长反复努力,向达同意破例借书,但期限一月内。毛泽东严守信用,28天就还,留下了借书佳话。一个大学图书馆的善本书连国家最高领导人差点“借不到”,更何况普通持书人、藏书人“概不外借”。可见“概不外借”还是有其道理的。

现代作家叶灵光说:“借书给人好像在沙漠中旅行的人将自己的水壶慷慨地授给同路者,是希望获得一个伴侣和同路者,能够只享受自己已经感受到的激动和愉快。”

书不外借,有其原因。诚信借书,归还必速,就能打造一片美德天空。一本书不贵,却能记录一个人的品格。一本书是安慰我们心灵的良药,也是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一本书能跃迁人生的提升,让有书“概不外借”成为过去,只要有书,大家共享,书香会更氲氤,社会就更温暖。

图片/网络

作家简介

徐进成,江苏滨海人。中共党员,高中文化,曾在农村担任村组会计、村党支部书记;塑料厂厂长、经济师职称;滨海县正洁分析仪器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南京滨正红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2014年考取二胡八级证书、2015年考取机动车驾照、2015年暨2016年出版《父亲要我多读书》《进城留痕》两本纪实散文集;先后被国家级、省地县级二十多家媒体报道播发,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2016年加入南京市作家协会。

(0)

相关推荐

  • 习书善本.唐人小楷 ·《灵飞经》

    书善本.唐人小楷 ·<灵飞经> TH绘鑫2021-02-15 09:51:00 习书善本.唐人小楷 ·<灵飞经>

  • 阅读的漂流瓶

    很早之前参加了一个图书漂流瓶的活动,一个箱子里有一个本子,三本书.收到箱子的人,可以从里面任选一本书,再放一本自己喜欢的书进去. 我当时放的是我刚看完第二遍的<The alchemist> ...

  • 家有藏书

    对于嗜书的人而言,藏书之趣,大概可以比拟酒鬼囤酒,即使是不喝,看看也是好的.是知足的.是沾了酒香的. 喜欢将自己读过的书码一本本码放整齐,看着那样有序的排列,内心就会油然升腾一种富足感,即使家徒四壁, ...

  • 观点 | “小处之书,概不外借”,聊聊借书那点儿事

    ✍编者按:提起借书一事,想必许多爱书藏书之人都会有共鸣.在人际情理与自身真实感受的两难中,为了避免伤和气,我们往往会将心爱之书借给身边的朋友.亲戚去阅读,也希冀着对方也能在书中体会到同等的读书快乐. ...

  • 轩诚随笔:书印之·印 / 轩诚清读(第1466期)

    轩诚有话: 也许在专业的篆刻家眼里今天在艺术专栏里分享给大家的印谱也许达不到艺术的范畴,顶多就是个爱好者的习作,但是在我心中,他确是最珍贵的艺术品,不仅仅是因为它是先父梁书印先生所刻,更是因为这是聚合 ...

  • 中考课外文言文分类阅读训练:随笔杂谈(附答案)

    随笔杂谈 六.[2020·绍兴改编]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14分) 世人无贤不肖,皆言"忍".若真能忍,则其取祸必少,败事必寡. 昔里中一富儿素悭,亦能从事于忍.遇仇家欲嫁祸 ...

  • [湖山作家群]冯旭的随笔《书悟》

    书悟 日前,与一位阔别多年的好友聊天,或许是害羞的缘故,常规性的简单问候完了之后,脑袋顿时一片空白,竟有些不知所措,支支吾吾半天,嘴里愣是蹦不出一个字来.手机视频的那头,见我眼神不定脸上还涨了些羞红, ...

  • 随笔||看书与听书

    看书与听书 看书有看书的乐儿,听书亦有听书的趣儿,虽然一样是书,然而,其间滋味儿各有不同. 先来谈谈看书.80年代那会儿,纸质书可没有现在这般精良.大多数的书纸张柔薄,更重要的,那字儿排得小且密,费死 ...

  • 随笔杂谈|闻到文字气味

    DAYDREAM 闻到文字气味 梁淑艳 心里想着该去看看小文了.看看陪伴小文的星月和蜷缩在日子里的我.满面风尘的我如期光顾你,――温文尔雅的小文有着东方女性特有的气质.小文喜欢伏在窗前,丰满的胸脯迎合 ...

  • 坐怀不乱(随笔杂谈)

    坐怀不乱(随笔杂谈) (七星桥上作品) 春秋时,鲁国青春美男子柳下惠,将受冻的女子裹于怀中,没有发生非礼行为.需晓得,受冻女性亦是青春妙龄,所以,愈显难能可贵. 〈栗坤) 后来,以此真实故事,形容男子 ...

  • 张飞华:有感而发真性情 /随笔杂谈之一/邵东作协荐稿

    顾问钟石山 主编何俊良13517392853 投稿邮箱 203666763@qq.com 有感而发真性情 /随笔杂谈之一 张飞华 六月天气热,扇子借不得,如若你要借,等到十二月.这天气也够热了,狗躺在 ...

  • 《随笔杂谈》 文/张忠富

    <随笔杂谈> 诗十首 文 图/张忠富 (一)<偶染风寒> 文/张忠富 一不小心患感冒, 喉痛咳嗽鼻流涕. 全身不适真闹心, 肌肉酸痛劲力亏. 急忙求医测体温, 高烧到达三十九. ...

  • 【随笔】书山有路 | 郑信平

                               文|郑信平 中晚唐诗人戴叔伦在<送前上饶严明府摄玉山>中对玉山有"家在故林吴楚间,冰为溪水玉为山"的描写,可谓形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