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容闳送出去的那些幼童吗?

本篇原创作者:小青芒。赐稿请戳:法律研习所之创艺杂志专栏征稿说明

  ◆ ◆ ◆       

十二岁的年纪,你在做什么?是坐在课堂上,看着黑板上的方程组苦苦思索吗?还是说说笑笑的和父母一起来了场旅行?是苦恼每个周六周日都被强行拖去上辅导班吗?还是开心自由的奔跑在塑胶跑道上,任由风吹乱了头发,汗水浸湿了衣服,变成一个脏兮兮的自己。可是一回到家就有香喷喷的大米饭,有嘘寒问暖的家人,可以洗一个舒服干净的热水澡,躺在自己的小床上,甜甜美美的进入梦乡。

这是我的十二岁,是无忧无虑的年纪,是可以犯错的年纪,是青春阳光的年纪,也是被父母宠爱的一个美好的年纪。

2019年的第一部电影,献给了纪录片《幼童》。这是我的一位政治老师推荐的,一考完试,我便迫不及待的打开了电脑,翻到了这部央视在2002年拍摄,04年播出的5集纪录片。

晚清的政府让人愤恨,软弱腐朽的思想已经根深蒂固,衰亡是必然的。大清的气数已尽,但是曾国藩和李鸿章还是试图为这个在夹缝中求生的王朝做最大的也是最后的努力。这一切的故事来源于一个人——容闳,他是中国最早的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的学生,他见到了西方先进的技术和文化,先进的科学和制度,痛心于自己国家政府的腐败和不作为。

于是这样一个宏大的计划在他的心里扎根,容闳希望通过留学来改变自己国家的命运。回国以后,他四处奔波,拜访达官贵人,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着自己的梦想。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的坚持让这个梦想成真了。在曾国潘和李鸿章等人的连衔上奏中,他们这样说:中华创始之举,古今未有之事,中国要仿效西方的成功之道,最紧迫的是应当选拨聪颖子弟到海外留学,努力钻研,以实现皇上逐步自强的夙愿。在公元1871年9月9日,总理衙门接旨:依议,钦此。而这短短的四个字开启了中国前无古人的幼童留美计划,这短短的四个字足以改变许多孩子的一生,这短短的四个字让他们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痕迹。

历史是不该被遗忘的,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在历史的长河里,每个人都是一块小石头,有些已经沉入河底,无法再见天日,有些经过河水的冲刷,不再完整光滑。在有限的时光里,回望历史,会让我们明辨是非,珍惜当下,那些用尽全力倾尽一生去挽救一个国家命运的幼童们,我们不该遗忘,也不能遗忘。

从公元1872年到1875年,清政府先后派出四批共120名学生赴美留学。这些孩子们出洋的平均年龄只有12岁,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留美幼童”。在一百多年前,这些幼童在码头前叩别父母,远涉重洋,被送到太平洋彼岸。他们穿着长袍马褂,拖着长长的辫子在一个年轻的共和国开始了长达十五年的留学生活。

在十二岁的年纪,他们的身上便已经背负上了一个民族的兴盛衰亡,一个国家的前途命运。所幸他们不负众望,凭借自己的努力成为美国孩子中的佼佼者。他们从一个封建闭塞的国家走出,被自由和平等,温暖和光明包围着,幼童渐渐换上了西方的装束,他们对自己的要求是:不剪发辫,不进教堂。然而,还是有一些幼童抵不住自由的空气,违背了这些要求,他们被遣送回国,不得继续学业。

清政府的迂腐,让我十分气愤,这些幼童的心里并没有想要背叛国家,只是改变了自身装束,却被认为西化过于严重,十几年的学业成绩毁于一旦。而站在清政府的角度,他们寄希望于这些幼童身上,十分渴望这次留学可以为大清带来新的开始,新的曙光,可以让大清继续屹立不倒。他们花费真金白银送幼童留美,若是一点成绩都没有,这项挽救大清的投资可就彻底失败了。

在1881年,时局的震荡变幻,风云叵测,总理衙门向皇帝呈递了奏请将出洋学生一律调回的奏折,第二天,皇上颁布了圣喻:依议,钦此。

又是这短短的四个字,却是和上回完全不同的意义。这些留美幼童自信、意气风发、侃侃而谈的神态被百姓们视为怪物,被朝廷大臣排斥挤压,他们的留学归来,没有欢迎的掌声,没有阔别已久的拥抱,有的只是无尽的嘲笑与批评。而李鸿章对这些孩子一直都寄予极大的期望,他给了他们平台,召唤他们去了一个个新的岗位。这批西学所造之子,在历史的舞台上开始了传奇的表演。

这些幼童,他们大多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等。他们是中国矿业,铁路业,电报业的先驱,他们站在工业革命的最前沿,用自己的所想所学帮助着这个国家。

我想,詹天佑这个名字一定耳熟能详,他是中国首位铁路总工程师,他在铁路上的成绩震惊中外,他就是留美幼童中的一位。不只是詹天佑,这些幼童里还出现了开滦煤矿矿冶工程师吴仰曾、北洋大学校长蔡绍基、清华大学校长唐国安、民初国务总理唐绍仪等等。他们在政坛、军事上活跃着,奉献着,他们用自己的一生去证明为国为民的决心,证明自己的身份,证明他们从未改变过的信仰。

我以前不是很喜欢纪录片,因为下意识会觉得无趣,呆板。却从未想过,它其实是如此的生动,真实,纪录片的存在其实有着非常大的意义,它是帮助你认识,了解这个世界的媒介。纪录片之所以名为“记录”,就在于它是客观的、公正的、真实的、不参杂个人情感的,只是简简单单的,轻轻的向你讲述一个故事,一个发生在过去或现在,发生在世界的另一角或你的身边的故事。我没有办法将这些留美幼童的故事一一详尽讲述,我想关于历史的故事,应该要看看记载的影像和照片,在这样客观的史实中,产生主观的思考,才能引起共鸣,才能把历史真正放在心上感悟。时间之久,空间之大,多一个人铭记,历史的石头消失的便会少些,这些宝贵的财富流传的才会久些。

在纪录片的最后,又响起了熟悉的“往事难忘”的旋律,小小的女孩坐在楼梯上吹着长笛,这是容闳的后代,是历史的传承人。容闳推动了中国的留学事业,他曾在耶鲁大学毕业时立下誓言:以为予之一身,既受此文明之教育,则当使后予之人,亦享此同等之利益。以西方之学术灌输于中国,是中国日趋于文明富强之境。而今天,生活在当时当下的我们,更应予以自立自强的精神,不畏艰险不怕苦难,认真的并且坚定的努力生活下去,不要惧怕失败和挫折。就像坏天气也是大自然的一部分,黑暗也是我们所必须经历的过程,也正因有了黑暗,我们才更期待在阳光下奔跑,我们才更渴望来自光明的拥抱,我们才能被一草一木、一花一树所打动,我们才会更珍惜自由与爱。

我很喜欢《幼童》结尾的这段话:容闳远去了,容闳的幼童,那一百二十个孩子也早已远去。这是一个百年的传奇,一群孩子的悲欢离合,一个古老国家的命运跌宕,他们是荒原中第一个探路人,是惊涛里最早的远航者。他们欢乐,哭泣,成功,失败。他们亲历激荡的百年,被遗忘,又被重新发现。

历史不能被遗忘,幼童也不应被忘记。我们好不容易拼凑出了百年前的故事,更不能让其轻易散去。把历史传承下去,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下去,这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的光荣。

本篇作者简介:小青芒,生在北方的小城,爱听故事看电影。虽是理工科的姑娘,却有一颗柔软的心。与水相遇,与水相处,是大自然的搬运工,更喜欢把电影中的美好延续到生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