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这句话形容的是一种怎样的意境?

今天很幸运,发现了一首宝藏诗。“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是传诵千古、涵义隽永的经典名句,千百年来令无数读者为之倾倒,它出自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酬乐天咏老见示》一诗。

这首诗之所以打动我,是诗中对“老”的看法,能从嗟老叹老的情绪中解脱出来而有所作为,还有对人生终级问题生死问题的清醒而乐观的认知。这种积极对待人生的唯物态度,值得我们学习。

诗中的“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这两句诗,意境优美、气势豪放,深受世人赞赏而流传千古。钰姐因刚回老家陪伴了父母几天,对此类“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意味感慨颇多。

一: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这两句诗意思不难理解:不要说太阳到达桑榆之间已近傍晚,它的霞光余辉照样可以映红满天

这两句诗是刘禹锡劝慰老朋友白居易的核心名句,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刘禹锡积极的人生态度: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具体情况是怎样的呢?

刘禹锡与白居易,一个诗豪,一个诗魔,两人交谊深厚、惺惺相惜,经常互相诗词唱和,世称“刘白”。刘白二人同年,都出生于772年,出身寒微,也都考中过进士为官,名满天下。

刘白两人所不同的是:刘禹锡是豪气满怀之人,无论经历多少坎坷,从未对人生失去希望;而白居易在829年因好友元稹的突然病逝,而极为悲伤,精神世界出现了巨大的空缺。

唐文宗开成元年(836年),64岁的刘禹锡以太子宾客身份在洛阳任职,实际上已退出了政治舞台,而他的同龄人兼老友白居易也以同样的身份居洛阳已3年。

二人经历长期仕途辗转,阅尽人世沧桑后,终于聚在一起了,彼此都很高兴。青年时勇于进取,中年时仕途跌宕,到现在激荡的大河已变成舒缓、宁静的湖泊。

两人是诗文至交、诗坛宿将,虽都已年近古稀、老病相催,但诗心不老,常结伴同游、诗词唱酬。由于都垂垂老矣,并同时患足疾、眼疾等,免不了同病相怜。

而对于人生“老”病,白居易有时通达,有时感伤,他在写给刘禹锡的《咏老赠梦得》一诗中,便表现出了一种对衰老的消极、悲观的情绪,他的诗是这样写的。

《咏老赠梦得》

与君俱老矣,自问老何如?

眼涩夜先卧,头慵朝未梳。

有时扶杖出,尽日闭门居。

懒照新磨镜,休看小字书。

情与故人重,迹共少年疏。

唯是闲谈兴,相逢尚有余。

这其实是白居易在跟老哥们刘禹锡“诉苦”:你看咱俩都老啦,知道老成啥样了吗?每天很早就困得连眼睛都睁不开,睡得也早,早上起来头也懒得梳;偶尔拄着拐杖到外面走走,一天中大部分时间都在家待着。新磨的镜子也懒得照,眼睛花得看不清字小一点的书;每天都在回忆往事和想念老朋友,但年少时的事却又记不大清楚;最开心的就是与人闲聊,还想着与老朋友聚一聚。

以上,白居易对“老”的看法的确伤感,却也道出了晚年的真实与无奈

这种状态与我的父亲很像,也是每天早早犯困睡觉去,精神慵懒,不爱打理装束,很喜欢在家待着,也很喜欢回忆往事,却又记不太清楚。

刘禹锡对于老友无可奈何的“伤老”,自然要宽慰一番。刘禹锡的“回信”平和委婉,娓娓道来,却也不失豪气,目的就是要老朋友放宽心,对于人生易老要积极乐观地坦然面对。

他劝慰老哥们儿的这首诗点睛之笔及核心就是“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刘禹锡给白居易的回赠诗是这样写的:

《酬乐天咏老见示》

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

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

废书缘惜眼,多灸为随年。

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

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刘禹锡说:是啊,人生谁能不老啊!老了之后有谁可怜呢?人老了越来越干巴,衣带越来越要收紧,头发快要掉光了连束冠都扎不紧了。怕眼睛太累基本上就不看书了,经常针灸就为了多活几年。但咱也不能太悲观了,咱有优势啊!经历事情多见多识广明白事理,一辈子阅人无数让我们看人就像看山川河流一样一目了然。仔细想来这不就是咱的优势吗?人老了也有好的一面,只要克服了对老的忧虑,就会心情畅快、坦然自乐。不要说日薄西山已近傍晚,它的霞光余辉照样可以映红满天。

以上刘禹锡的回复很经典,语言简单朴实,哲理性强,又很接地气。“酬乐天”是指作诗酬答白居易,白居易字乐天。刘禹锡回复分为两部分,一反一正,循循劝导,很有辩证观点

前六句刘禹锡表示了对白居易对“老”的看法感同身受,人老了确实很凄凉啊,让人不忍卒读。毕竟顾老是人之常情,人们谁都会顾虑衰老,老了还没人怜惜。

接下来作了形象描绘,人越来越消瘦,衣服越来越宽松,腰带都要不断收紧;头发越来越稀疏,帽子都戴不正了;书卷废置不看,是为了保护眼睛;经常用艾灸,是为了延年益寿。

这对人的老态进行了充分概括:人瘦、发稀、视力减弱、多病等,真的非常形象啊,这是人“老”不利的一面。接下来刘禹锡从正面谈了对老的看法,说明“老”有利的一面。

老固然有短处,但也有长处,比如处事经验丰富,明白事理看人准,自奋自励等。年岁越大经历的事越多,明白的道理也越多;见过的人多了,阅历也就更加深广。

因此,刘禹锡劝慰白居易对待衰老不要过多忧虑,只要正确对待,便会翛然自乐。老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老的不正确理解。

最后两句“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是全诗的核心与点睛之笔,意境优美,气势豪放,也广为流传,大有曹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气概。

刘禹锡面对衰老不消极,不悲观,要用有生之年撒出满天的红霞,这既是刘禹锡的内心剖白,又是对老友白居易的宽慰和鼓励。

“桑榆”在这里用典,是指桑、榆二星,太阳下到桑榆二星之间,说明日薄西山,天色已晚,比喻人到了晚年。它出自曹植《赠白马王彪》:“年在桑榆间,影响不能追”,意思是:人到了老年,更感到岁月流逝之快,过去的日光和声音都无法追回了。

侧面说明人生短暂,更应珍惜时光

《酬乐天咏老见示》这首诗前后两段一反一正辩证说明,转折丝滑自然,很有辩证观点和说服力量。最后两句“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尤为精辟,就是警策之语,后世之人多以此自勉自励

二:“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给我们的人生启示

刘白两人的诗歌唱酬,让我们看到了真挚友情,对人生的不同看法,以及老骥伏枥、老当益壮的人生态度,老有所为、积极进取精神

诚然,生老病死是人生的终极问题,也是非常忌讳的话题,谁都怕衰老。但衰老又是不可抗拒的,必须要面对。就像刘禹锡所说“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而正因人生苦短,我们才更要珍惜光阴,把握好当下。

父亲生病两月余,医生诊断为轻微肝硬化与轻度脑萎缩,前几日回去陪伴几日。面对他日渐衰老的样子和“老年病”,我有些难以接受。人体衰老原是一个正常过程,而我不想让父亲老去,因为医生对老年病或可能无能为力。

但父亲很坦然,像往常一样按部就班地吃饭、睡觉、看电视、种菜等,不管在哪种情况下,他都有条不紊地做着他的事。或许他对人的生老病死等早已看得很淡,因而才能如此从容淡定,而我们做子女的都固执地不想让他老去。

父亲的思想同刘禹锡的思想,有些类似,即便人已老去,也要老有所为、积极进取,尽可能地拓展生命的厚度与广度。这让我深受感动,这同时也是我们年轻人应该学习的地方。

小塞涅卡说过:“内容充实的生命就是长久的生命,我们要以行为而不是以时是来衡量生命。”

生命的长度我们无法控制,但生命的厚度与广度,我们却可以去拓宽。因此塞涅卡说:“如能善于利用,生命乃悠长”。而正因如此,我们才更应珍惜当下,积极进取,乐观看待。

对于此,曹操说得好:“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王尔德说过:“老年的悲剧不在于一个人已经衰老,而在他依旧年轻”。因此老则老矣,我们正确对待即可。

写在最后

我认为,最经典、最精辟的当属刘禹锡的“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这两句千古名句。它意境斐然、气势豪迈,充满了人生哲理,是醒世警策之语,“夕阳红”的典范之作,对我们无论年轻人还是老年人等都以自奋自励!

大家认为是不是这样的?欢迎留言~~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如侵则删)

(END)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