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平民 | 王茂荫五次南回省亲(徽学研究)
王茂荫五次南回省亲
文 / 陈平民
(安徽黄山)
2021.07
歙县南乡民间有这样的说法:“王茂荫当了京官,曾多次回乡省亲,'跪到石壁,哭到义成’,是个大孝子。”从王茂荫考中进士为京官的三十五年间,总共五次南回省亲,其中有三次就是奔丧。
(道光十一年(1831)王茂荫中举人,次年联捷进士后刻的“辛壬联捷进士”印章)
第一次南回省亲。
王茂荫虚龄六岁,生母洪氏病逝,父亲经商在外,祖母方太夫人将他带大。因此,对祖母感情特别深。道光十一年(1831)八月,王茂荫在北京以监生应京兆试,考中第228名举人。次年二月,参加会试,又联捷第172名进士,三月参加殿试,为第三甲第40名进士,被钦点主事,签分户部广西司。王茂荫考中进士备官官户部的捷报传到老家杞梓里,祖母欣喜万分,但又认为京师距家太远,不能常见孙儿,而忧闷不乐。道光十二年闰九月,王茂荫第一次告假省亲,75岁的老祖母见到孙子,高兴得老泪纵横,她说:
吾始望汝辈读书识义理,念初不及此,今幸天相余家。汝宜恪恭尽职。毋躁进,毋营财贿,吾与家人守吾家风,不愿汝跻显位、致多金也。[1]
这话用今天话讲就是:我当初只是指望你读书识义理,压根没想到你能当上京官,这可是上苍对我们王家的眷顾,你要感恩,要珍惜,要克尽职守,不要贪求当大官,切不可利用手中权力私营财贿。我们王家家风清白,不指望你当大官,赚大钱,要守好清白家风。
王茂荫的祖母是歙南磻溪人,她这种为官不图发财的思想境界,难能可贵。王茂荫祖母的这番话终生志之不敢忘,清操劲节,由此而来。桐城派著名学者方宗诚在《题〈方太夫人行略〉》中说王茂荫“立朝清直,有古大臣之风,出处进退,一准乎时义之当然,而不苟太夫人之教也”。[2]将王茂荫的忠孝两全归结于祖母的教养。
(王茂荫祖母方太夫人故里歙南磻溪村。方四清摄)
第二次南回省亲。
道光十七年,王茂荫的父亲王应矩要为母亲做八十大寿。王茂荫两年前就为祖母请晋册封和请名士潘世恩、穆章阿[3]等人作寿序。这年正月,王茂荫告假省亲回到了老家,第一件事是给祖母请安。老人说:“椿年,你回来啦,一路辛苦吧?”“祖母,不辛苦。回来协助父亲给祖母大人做寿,再看望看望乡亲们。”王茂荫说。“你父亲去年就说要为我做寿,我告诉他不必的,你外公外婆的尸骨还厝存在那里,古话说'入土为安’,我何以寿为?后来你父亲妥善安葬了,我真的很高兴。”王茂荫挨着祖母坐下,老人又说:“椿年,你也四十了,'四十不惑’,为官贵在清白。我们王家一向寒素,粗足可以自给。我和全家人希望你妥善守身,不图你积多金”。王茂荫突然站立,肃然起敬:“奶奶,您放心吧,孙儿记住了。”
祖母的寿诞是当年三月,皇上册封和敕准建坊旌表,也要等到三月初上。但春节还没过完,祖母便一病不起,一家人很着急。王应矩和儿子王 茂荫担心老人等不及册封和坊表建成,便日夜泣祷于神。不久,老人的病奇迹般的好了,人们都传是王家儿孙重孝感动了神灵。
(歙县杞梓里王茂荫故居一隅)
第三次南回省亲,实为奔祖母之丧。
道光二十年八月,王茂荫随兵部尚书裕诚、户部右侍郎善焘[4]赴盛京凤凰楼、清宁宫、永陵、启运殿查估工程。十月间回京,在潞河等待渡船时,不由自主地想起了家乡亲人,于是口占七言绝句四首,其中一首写道:
垂杨两岸绿毵毵,
几处停舟不挂帆。
满地斜阳人待渡,
思归遮莫到江南。
两个多月后的道光二十一年正月初一,身在歙县会馆的王茂荫不知是“每逢佳节倍思亲”,还是有所感应,突然莫名地心动,坐立不安,于是决意回徽州探望亲人。其时,已调任吏部右侍郎的老领导善焘,同住歙县会馆的莫逆之交同乡歙北人徐耘叔、岩镇人鲍康、绩溪县伏岭人邵辅以及西北著名学者张穆等等,都劝他过了春节再回去。王茂荫已是坐卧不安,一分一秒也不能等,急急告假,踏上了南下的归程。果不其然,当王茂荫二月初上刚抵徽州府城,就听说祖母已于当年正月初八日见背。刚得到消息,王茂荫就不由自主地嚎啕大哭起来,犹如走失的小孩子一般,顿时,引来不少人的围观。王茂荫走一段,就停下来跪拜一次,到老家后,在王氏承庆祠内抚棺长号,一边狠狠地责备自己归来晚了,不能见祖母最后一面。
为了丧事的顺利举办,王茂荫忍着悲痛,在父亲王应矩的口述下,撰写了《旌表节孝覃恩貤封太宜人显妣方太宜人行略》,用来请名人作传。除丧后,王茂荫回京上任,立即恳请当年考举人时的座师李宗昉[5]先生为祖母作传,又请考进士时的座师、山水画家戴熙[6]与编修官兼山水画家蔡锦泉[7],以祖母28岁守寡、苦节半个多世纪的事实为素材,作《贞松慈竹图》,复请当时名流题咏,用以表达对祖母的敬爱之情,将祖母的人格节操永久流传。
第四次南回省亲,实为奔家父之丧。
王茂荫的父亲王应矩,是晚清时期的大茶商,一生乐善好施,德高望重,远远闻名。道光二十五年七十古稀,继配夫人吴氏六十花甲,王茂荫多次向父母提出辞官归养尽孝,始终不允,不仅不允,而且要王茂荫携家眷去京师,便于照应。孑身独居歙县会馆十余年的王茂荫,又何尝不想把妻子带在身边照应呢,他也有能力在京师买个房子把家眷带去,但王茂荫将家眷留在老家,意在自己不能在祖母、父母身边尽孝,遂将妻子留在老家代为尽孝。
(王茂荫父亲王应矩手迹)
道光二十八年三月二十八日,王茂荫在京城接弟辈来信说父亲病了,就急忙告假,由随从吴燮夫[8]陪同,匆匆南归。四月中旬,王茂荫刚到歙县县城,听闻凶耗,得知父亲已于三月十八日亥时病逝,即如遭五雷轰顶,当即瘫倒在地。老家杞梓里,俗称“石壁坑”,王茂荫不顾旅程疲劳,硬是着走一段路,跪拜一次。守孝期间,王茂荫一切丧礼遵奉《朱子家礼》,早晚奉餐上食如平时,以父亲得病后,不能亲自侍汤药、视饭含为憾,哭得伤心至极,家人亲戚看在眼里,实在不忍心。白发苍苍的伯祖姑劝道:“椿年,不要过于悲伤,这样会伤身子的,要节哀保重。”但怎么也劝不住,无奈,也只好陪着哭。
(王茂荫楷书《朱柏庐先生治家格言》)
在守孝期间,王茂荫不忘为家乡百姓解忧,搜集采访,写成了《歙邑利弊各事宜》上奏朝廷,为百姓谋利,革除弊端。还会同地方乡绅官员将道光二十三年以来已汇总报请旌表进行造祠建坊,用以标榜节烈。此外,还为家庙“承庆祠”撰写76字长联:
一脉本同源,强勿凌弱,众勿暴寡,贵勿忘贱,富勿欺贫,但人人痛痒相关,急难相扶,即是敬宗尊祖;
四民虽异业,仕必登名,农必积粟,工必作巧,商必盈资,苟日日侈游不事,匪癖不由,便是孝子贤孙。[9]
道光三十年,27个月的守孝期已满,王茂荫准备十二月下旬回京销假,不料继母又病了,于是延期回京。等他回京销假供职,道光帝已死,咸丰帝即位。
第五次南回省亲,扶继母灵柩回里安葬。
咸丰十一年,内忧外患深重,大清江山风雨飘摇。这十一年,是王茂荫一生中的关键时期,经历了起伏跌宕与仕途坎坷,经历了孤忠自许与独立敢言,经历了家园被毁与亲友流亡,也经历了病忧交加与劫后余生。这期间,他多想南回探视,可局势不容,无何奈何。同治四年(1865)四月,王茂荫最后一次南回,是奔继母之丧,时已六十八岁的王茂荫疾病缠身,加上辗转奔波,吃尽了苦头。
王茂荫于同治元年四月复出后,先是代理都察院左副都御史,五月间奉命陪同兵部尚书爱仁[10]查办山西事件,七月间被任命为工部右侍郎兼管钱法堂事务。同治二年二月,又被任命为吏部右侍郎。当时徽州正处战乱之中,家人避难江西吴城。这年六月,继母吴太夫人在避难途中病逝,王茂荫当即告假奔丧。因道途阻塞,只好先回京。同治三年春,王茂荫沿运河舟行南下,辗转到了省城安庆,同年三月下旬终于奔抵吴城,因战乱,他只好先挈家人沿江而下,暂时在安庆侨居。同治四年二月,由江西吴城扶继母灵柩回里,四月抵达徽州。歙县民间传说,这位年近七旬的老人,是一路哀号哭泣,扶着继母灵柩回老家安葬的。
(修缮前的王茂荫义成故居门口)
(王茂荫晚年迁居地歙县义成村口的桂花树)
安葬了继母灵柩,因为杞梓里老家房舍已成废墟,无家可归的王茂荫,只好在歙县水南义成买下朱姓商人的旧房,带着家人迁居。不料,两个月后,便旧病复发,医治无效,在义成惜别人间。
都说“自古忠孝无两全”,王茂荫堪称“忠孝两全”的典型。
(纪念王茂荫诞辰220周年,本文作者(左一)在歙县义成村王茂荫故居)
——————————
下一篇预告
《咸丰接连四次召王茂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