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鹤拳

清朝同治年间,福建省福清县口茶山村人方世培(字徽石),在茶山天竹寺苦练武技,造诣颇深。时见鸪鸟栖息枯树之梢,自鸪鸣树颤之状,悟出鸪鸟之气为哈气;又见虾于水中弹跃,悟出虾之身法弹力;再以落水狗纵身上岸抖水之状,悟出颤抖之劲。尔后,将所悟得之气、力、劲融贯于所练拳理、拳法之中,称之为“纵鹤拳”。套路有:朝身三角战、二十四招法、承技对练等。讲求纵横走圆,松身软臂;出手伸直,全身用力;劲发抖弹,重在意举。

纵鹤拳的最大特点是要求每个运动员练两臂弹料之劲,控抖之功,一以及两腿缩绷之劲,要求做到:'两手如竹绳,两脚如车轮,进如猛虎出林,退如老猫伺鼠。'身法上则要求做到:'龟背鹤身,虾退狗宗身。'纵鹤拳在技击上的特点是:见力生力,见力化力,见力得力,见力弃力;注意不注气,注气不注力。手上讲金、木、水、火、土的五行变化(注),善用'断手'、'挪手'、'冲手'、'摔手'。腿上常用'返腿'、'踩腿'、'扫腿',讲渐打渐进,渐打渐退,讲闪躲带打。

纵鹤拳套路,共有三战、四门、二步、四步、五步、摇橹手、走马三角、双蝴蝶、抖肢三克、蝴蝶双飞、八角穿心等。其中主要是练三战。拳谚说:'要想纵鹤好,三战里面找。'故三战是纵鹤之本,纵鹤的奥妙大都在三战中。纵鹤拳在整个运动过程中,自始至终都贯穿着吞、吐、浮、沉的气功运动。它的呼吸方法是从胸式呼吸引向腹式呼吸。由于训练时多以套路形式出现,就更加突出吞、吐、浮、沉,刚柔相济的特点,构成一种独特的运动方式,从外形和内在的精、气、神的讲究来说,都有它独到之处。

纵鹤拳的气与劲纵鹤拳用气,气沉舟田,注气不注力,注意更注气。而这'气',按中医理论是指人体内能够运行变化的精微物质,有一定的运行路线。武术家认为,这种气的运行是可以锻炼的。练气这种功,就是气功,或叫内功。纵鹤拳就是要练这种气。纵鹤拳所练的内功是一种丹田功。丹田可分为上丹田、中丹田、下丹田。纵鹤着重练下丹田,即正中小腹的气海穴,在脐下一寸五分的地方。练时应气沉丹田,有节奏地呼吸,呼吸应当做到绵、细、深、匀、细、柔、有力;且意守丹田。就这样使丹田这个位置时松时紧,有节奏地进行腹式呼吸。不断地进行这样的锻炼,日久会使每当训练开始不久,就会感到腹内有一股暖气血在流动,全身会慢慢感到发热。这就是气血在人体内舒畅地循环流动,它循着经络,由丹日下行至足心(涌泉穴),然后上行经过背、颈,直到头顶(百会穴再下行经颜乔至丹田,成为椭圆形的周流形式。这种气血运行的速度很快,周而复始,不断循环。艺术中国在练丹田功时,腹部应当感到充实,并富有弹性,这样日久会使体肤变得极其坚韧,经得住相当分量的拳脚冲击。很多武术家在表演内功时,腹内经得起各种东西的冲击,其原因也就在这里。在技击武术中,气能助力和劲。在发劲时,气还有助于稳定自己的重心,增强两足之间的力量,使之做到两足落地生根,稳固下盘,加大爆发力。故气不能集中于丹田后即呼出,而是集中在丹田。后由丹田贯串于足跟底,以气助力,再发于身体任何要出击的部位。这就是老一辈武术家们所说的'劲到脚底,浑身是劲'的道理。

练纵鹤拳还必须注意气贯丹田,出手出气,气行一贯,练时手对脚,也就是天对地,手--脚--气相连。纵鹤拳所要求的是宗劲,而不是宗力。故动手就要有摸抖之劲,力由足起,劲由腰发,由腰部带动全身发出一种弹抖之劲。纵鹤拳有明、暗劲之别,来源于明、暗气,明见于外形,?暗潜于内在。两者的关系是气通过运行,调动了人体的内在功能,使各部器官发挥较大的机能,见于外形。这也是鹤拳的共性。丹田功的训练还能起到祛病延年、强身保健的作用。由于丹田功练的是瓜式呼吸,腹式呼吸深而长,它能使腹肌腰肌、隔肌等机能都得到增强。根据现代的研究,腹式呼吸还可促进内脏运动,消除脏器郁血,促进新陈代谢和胃液。胆汁等消化液的分泌,增进食欲,改善营养的吸收。同时,腹式呼吸还能促进静脉血回流到心脏,改善淋巴液的循环,同时,刺激神经系统,不断改善内脏器官的功能。据临床观察,腹式呼吸可治疗呼吸、心血管系统、溃疡病、胃下垂、'肠功能紊乱等多种疾病,长期练此功,可使人精神旺盛,面色红润,体格健壮。

纵鹤拳训练时只要能做好腹式强缩运动,做到呼吸深长有力、均匀沉细,注意力集中并意守丹田,就会很自然地把气血由丹四周流全身。练功时气由丹田发,以气催力,劲达两足,使之落地如生根。同时还必须注意身体各部器官密切配合,才能使劲再达到全身各个部位。如果在训练时气吸进并集中于丹田后即直接呼出,身体各部没有进行任何配合,那就会影响练的效果或出现副作用,如动作笨重,不协调;练内功则会出现头昏脑胀,身病体赢等。而且,不拘内外功,都会出现眼起红丝,气色黯败,筋骨不舒,神色不宁的现象。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