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闻问切系列第10篇:科学语言解读洪脉、微脉、紧脉、缓脉的机理
继续上一篇的内容,讨论病脉所揭示的疾病现象和身体状态。
11. 洪脉。洪脉是指脉博跳动特别有力,来势峻猛,如洪水泛滥,波涛汹涌。把脉时会感到滔滔满指,但脉象来时强盛有力,之后就逐渐衰减,因此脉象在去时比来时显得势缓而力弱。
洪脉反映了身体的内热特别严重,热邪积蓄在身体内消耗了人体的血液津液,导致在脉道里的阳热远远大于津血,阳热冲击血脉导致血脉扩张,脉性变宽变大,所来脉“来”时特别有力。由于属“阴”的一面严重不足,因此脉“去”时显得柔弱无力,因此脉象会出现大起大落。
从西医学的角度看,当人体内热亢盛,心脏输出量增加,动脉阻力较小,动脉充盈度和脉压较大时,则脉搏强而大。
洪脉反映了身体处于高热状态,过热会导致人体情绪激动亢奋,甲状腺等腺体功能亢进、激素分泌过于旺盛,心脏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等;另外,还会导致便秘。洪脉的脸色和皮肤看起来会发红或者过红,说话语速很快,严重时可导致说话语无伦次甚至说胡话。
身体在遭遇感冒,风邪束表影响人体的宣发散热的功能时,内热向人体内传递时经常出现洪脉。如果脉象洪兼有浮象,通常是感冒初期的症状,可通过解表散热的方式进行治疗;如果脉象洪兼有沉象,说明多余积蓄的热量进入体内,常见阳明内热,可以用清泻的方式进行泻热;如果脉象洪又兼有滑象,是内热兼有痰湿化热的情况,通常采用清热祛湿的方法;如果脉象洪大又兼有数脉,说明内热已经相当严重,应采取养阴补血和清热的方法挽救人体的血液和水分。
如果久病、失血或者长期慢性腹泻,很容易导致人体阴血慢性损失产生洪脉,而洪脉的体质又会进一步的消耗人体的血液和津液。长期会造成身体的血脉逐渐变枯变干,引发高血压、中风、瘫痪等疾病。
《濒湖脉学》说:“洪脉,指下极大。来盛去衰。”脉象是“脉来洪盛去还衰,满指淹淹应夏时。若在春秋冬月分,升阳散火莫狐疑。”洪脉反映的身体情况是“脉洪阳盛血应虚,相火炎炎热病居。胀满胃翻须早治,阴虚泄痢可愁如。寸洪心火上焦炎,肺脉洪时金不堪。肝火胃虚肝内察,肾虚阴火尺中看。洪主阳盛阴虚之病,泄痢、失血、久嗽者忌之。《经》曰:形瘦脉大多气者死。曰:脉大则病进。”
两寸脉洪脉反映了心肺内热,心血亏虚和肺阴不足,人体肃降之气不足,常出现失眠,口腔溃疡等症状;两关洪脉反映了肝火亢盛,肝血亏虚,或兼有肠胃内热的情况;两尺脉洪反映了肾精亏虚、临床常见小便黄赤、涩、腰痛等状况。
12. 微脉。微脉的脉象摸起来极细而软,摸起来经常感觉摸不到甚至感觉有快没有的手感。
微脉反映了人体阳气衰弱,无力鼓动脉搏。轻按脉微反映了人体属阳的一面出现了严重不足,重按如果脉微,反映了人体脉道中流动的血液可能也严重匮乏。《伤寒论》第281条说:“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脉微细反映了人体阴阳气血严重不足,因此出现了“但欲寐”,指经常出现精力严重不济,总想犯困睡觉。
长期慢性病导致脉微,是人体正气长期严重消耗导致的结果,治疗起来难度很大。急性病导致的脉微反映了人体阳气外泄或者外脱,譬如连续长时间的发烧后,或者一天腹泻很多次,过量出汗导致的晕厥等。这种情况如果治疗得当,通常能在短时间内恢复,不会遗留很重的后遗症。
脉象长期性呈现微脉,临床可见综合性疲劳症,表现为精力严重不济、易疲倦犯困;肾气运化无力很容易导致水肿积水;肾气宣发鼓舞不足时常伴随慢性腰痛、脊柱疼痛、肌肉酸痛等现象;常伴随胃口不佳,手脚冰凉等症状;患者情绪长期低落、易悲观。这种情况一般需要长期治疗,同时病人也应该积极配合,早睡早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否则,治疗难度非常大。
《濒湖脉学》说:“微脉轻微瞥瞥乎,按之欲绝有如无,微为阳弱细阴弱。细比于微略较粗。轻诊即见,重按如欲绝者,微也。往来如线而常有者,细也。”仲景曰:“脉瞥瞥如羹上肥者,阳气微;萦萦如蚕丝细者,阴气衰;长病得之死,卒病得之生。”微脉反映了身体的疾病特征是:“气血微兮脉亦微,恶寒发热汗淋漓。男为劳极诸虚候,女作崩中带下医。寸微气促或心惊,关脉微时胀满形。尺部见之精血弱,恶寒消瘅痛呻吟。微主久虚血弱之病,阳微恶寒,阴微发热。《脉诀》云:岁中日久为白带,漏下多时骨亦枯。”
上述这段话描述了微脉反映的身体特征和内涵。微脉的本质是维护人体运行的基本能量单元、气和血严重亏虚,当气血不能滋养人体时,阳气运化宣发无力会出现恶寒,阴血不能滋润人体很容易会出现内热盗汗。两寸脉微脉反映了心肺无力,容易出现情绪低落、心气不足、心惊或心情抑郁。关脉微反映了人体肝脾不足,疏导和消耗食物的力量不足,所以腹部很容易出现胀满。尺脉微反映了人体元气不足,气血亏虚,身体失养很容易导致对身体的弹性能力减弱,控制力失调,男子很容易出现遗精,女子很容易出现崩漏,而且很容易怕风冷。阳气微体现了人体怕风冷的一面,阴气弱体现了人体津血亏虚,很容易出现内热的一面。
13. 紧脉。紧脉是指脉象摸起来是绷紧的感觉,古人形容状如牵绳转索。紧脉的脉象特点是脉势紧张有力,坚搏抗指,脉管的紧张度、力度比弦脉高,其指感比弦脉更加绷急有力,且有旋转绞动或左右弹指的感觉,但脉体较弦脉柔软。
脉象紧反映了人体阳虚或者被寒邪束缚住了身体。寒邪会导致人体的血脉凝泣收缩血管,血管收缩紧绷摸起来有“紧”的感觉,由于血管收缩会阻遏阳气的宣发,积蓄的热量冲击血管会感到脉搏冲击有力。《素问》形容紧脉说:“来往有力,左右弹入手。仲景说:“如转索无常”,《脉经》说:“数如切绳”,朱丹溪说:“如纫线”。
《濒湖脉学》体状诗说:“举如转索切如绳,脉象因之得紧名。总是寒邪来作寇,内为腹痛外身疼。”因为寒邪冷凝身体血脉,被束缚的阳气冲击凝聚的不通点,所以会产生疼痛。
紧脉主病的情况为“紧为诸痛主于寒,喘咳风痫吐冷痰。浮紧表寒须发越,紧沉温散自然安。寸紧人迎气口分,当关心腹痛沉沉。尺中有紧为阴冷,定是奔豚与疝疼。诸紧为寒为痛,人迎紧盛伤于寒,气口紧盛伤于食,尺紧痛居其腹。况乃疾在其腹。中恶浮紧、咳嗽沉紧,皆主死。”这段话的意思是紧脉反映了人体内有寒邪凝聚导致疼痛的情况,牵引收缩会令人体的毛孔关闭,毛孔关闭会导致身体内水液失重,毛孔关闭还会导致身体散热失常而气机上逆,人体水液代谢下降失常出现痰饮和水邪上传大脑,出现癫痫等疾病。脉象浮紧反映了寒邪束表,应采取解表散寒的方法。沉紧反映了寒邪入侵体内,应采取温暖和扶助阳气的方法。两寸脉紧反映了心肺受寒宣发鼓舞不足,很容易出现肺虚无力,常流清鼻涕等疾病。关脉沉紧反映了肝寒肝虚生发无力,肝阳心阳不振,很容易导致心绞痛、刺痛、腹部胀痛、冷痛等情况。尺脉沉紧反映了肾气肾阳不足受寒,寒邪凝聚下下腹部很容易引发奔豚、小腹胀痛、疝气等疾病。
结合望诊和舌像,紧脉还常见因寒导致食物运化无力,积食等病症。
14. 缓脉。如果脉象摸起来均匀和缓、不急不燥、柔和弹性有力,是正常人良好的脉象。如果在正常的“位置”发生了偏离,可能是疾病的体现。疾病的缓脉经常兼有迟脉、濡脉、微脉等脉象。缓脉须与迟脉、濡脉、微脉、弱脉四种脉象有一定的近似度。迟脉呼吸一次脉搏不足以跳动四次,濡脉浮细而软;微脉则细而软弱,似有似无;弱脉呈沉细之象,须重按才能摸到,与缓脉来去怠缓,不浮不沉,一息四至不同。缓脉与紧脉为相反的脉象。临床上,缓脉经常同浮、沉、大、迟等脉兼见。
《脉诀汇辨》说:“缓为胃气,不止于病,取其兼见,方可断证。浮缓伤风,沉缓寒湿,缓大风虚,缓细湿痹,缓涩脾薄,缓弱气虚。”《伤寒论》在描述“太阳中风”时脉象表现的是“浮缓”;沉缓则反映的是寒湿积蓄在人体内运化无力;脉象缓而大反映了身体血亏而脉象变大,引发了内风;脉象缓而细反映湿气邪气困扰脾肾,临床很容易出现便秘和湿邪困扰人体的情况;缓而弱反映了人体肺气虚弱,不足以鼓动正气运行,临床常出现虚弱无力的身体状况。
《脉经》说:缓脉,去来小快于迟,一息四至,如丝在经,不卷其轴,应指和缓,往来甚匀。
《濒湖脉诊》体状诗说:“缓脉阿阿四至通,柳梢袅袅轻风。欲从脉里求神气,只在从容和缓中。”缓脉主病诗说“缓脉营衰卫有余,或风或湿或脾虚。上为项强下痿痹,分别浮沉大小区。寸缓风邪项背拘,关为风眩胃家虚。神门濡泄或风秘,或者蹒跚足力迂。浮缓为风,沉缓为湿,缓大风虚,缓细湿痹,缓涩脾虚,缓弱气虚。”
相比紧脉,紧脉是人体脉象收缩紧张导致的结果,紧脉反映了人体毛孔和气机均呈收缩状;缓脉则反映了人体的毛孔血脉“过于放松”,过度放松很容易导致人体毛孔张开出汗,因此《伤寒论》太阳中风的症状是“脉浮缓”,浮缓也反映了人体体表的防御之气不足,不能很好固摄控制毛孔的关闭。从人体的内环境来看,身体内如果长期冷热不均,内热对流很容易形成积蓄内风,如果积蓄了风邪,风邪流动很容易导致身体毛孔张开而流汗,而身体内风邪的形成与肝血的亏虚,积湿积热有密切关系,本质是脾虚和肝血虚引起。
病态的缓脉反映了身体内易于产生内风的体质,因此两寸脉缓反映了上焦的肩背、脖子容易遭受风邪(内风或者外风),会出现脖颈不适,肩背僵硬等病症;如果两关脉缓则反映位于中焦的肝胃不能积蓄元气,出现肝风内动,肠胃虚弱等疾病;两尺脉缓反映了人体下焦的肾不能积蓄元气,很容易出现腹泻、遗精、漏下和血崩等疾病。